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我们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人手,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语文教改蔚然成风,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奋斗。
初中语文“课前演讲”,系笔者教学十多年而创设的一种教学辅助模式。其实施程序即在每堂课的前4分钟左右,让一位同学登台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名言警句感悟、时事信息,读书一得,精彩句段,影视品评,现实人生万象等。演讲要求思想内容健康,或给人教育启迪,或热情洋溢催人奋进,或揭露反面明辨是非,或追随时代信息人才传递等等。演讲过后,老师用三言两语加以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有时也指名学生谈听后感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演讲”树立了大语文学习观,打破了课堂时空的框架,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课前演讲”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为语文的课堂学习创造了一个极其宽泛的社会生活背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没有材料,演讲便无从谈起。只有“积学以储宝”,演讲才有源源不断之流。因此,学生演讲前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材料的积累。
一、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词语、句式和名言警句。积累的途径之一是从课文中收集、积累。途径之二是从课外阅读中收集、积累。平时阅读书籍、报刊甚至看电视广告,随时留心各种好的语言,随手摘录,随时整理。第三个途径是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如俗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等,听到后尽可能及时记下来,并分类整理。
二、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是演讲的源泉。不到长城难以体会它的雄伟,不见大海难以想象它的壮阔。没有生活的基础,演讲将缺乏厚度而显得苍白无力。要积累生活,学生必须热爱和留心生活,在满腔热情去经历、体验、观察生活,要勤采勤记,一段经历,一次交际,一席谈话,一点感受,都应随手有选择地记下来;最后是积累写作技巧。有了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的积累,只是解决了“米”的问题。要写出好的演讲稿,还要积累一些写作技巧。比如选择材料,提炼中心,安排层次和段落,组织过渡和照应,设计开头和结尾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范文去积累。
以上所述为学生演讲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跳出了课本,跳出了课堂,广泛涉猎有价值的演讲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为语文的学习扩展了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上台演讲,展示风采。学生将其有所准备而储存在心中的演讲稿搬至讲台上,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演讲。起初,一部分同学上台演讲时思路不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东拉西扯、颠三倒四、手足无措,更有甚者站在台上俯首低头,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即便是一些平时能说会道的同学,上了台也语言枯竭,神情举止极不自然,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增加,课前演讲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事。有老师的品评指导和表扬鼓励,大部分同学的演讲能激情飞越。讲台成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最佳场地他们富有个性和幽默睿智的语言,成了“课前演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听说互动,相得益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重要的任务,主要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试想,一个不具备良好听说能力的人如何立足社会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课前演讲”就是抓住了听说训练的最佳切入点,在强调学生按演讲基本要求说好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训练听话,其实就是训练思维。它要求听话者神情专注,听清话语内容,体会含蓄深厚的话语意味,鉴别话语内容的是与非等。着眼素质,以说促写。“课前演讲”还伴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以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有时,老师临时出题,或要求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批评,如“少数学生用吃不完的馒头打仗”,“个别学生抽烟、酗酒”等;或要求学生讨论一些有分歧的现象,如“看课外书影响学习吗?”“中学生早恋有益吗?”“老师节假日补课好吗?”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谈起来自然会有话可说,甚至是头头是道,是非曲直也因此显而易见。说和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想。一个人想清楚了,说起话来就会流畅自如,有条不紊,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写下来,就是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可见,会说对会写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课前演讲”以它独有的形式,仅用每堂课前的4分钟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听说训练。通过这一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多层级的语言训练,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初中语文“课前演讲”,系笔者教学十多年而创设的一种教学辅助模式。其实施程序即在每堂课的前4分钟左右,让一位同学登台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名言警句感悟、时事信息,读书一得,精彩句段,影视品评,现实人生万象等。演讲要求思想内容健康,或给人教育启迪,或热情洋溢催人奋进,或揭露反面明辨是非,或追随时代信息人才传递等等。演讲过后,老师用三言两语加以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有时也指名学生谈听后感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演讲”树立了大语文学习观,打破了课堂时空的框架,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课前演讲”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为语文的课堂学习创造了一个极其宽泛的社会生活背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没有材料,演讲便无从谈起。只有“积学以储宝”,演讲才有源源不断之流。因此,学生演讲前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材料的积累。
一、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词语、句式和名言警句。积累的途径之一是从课文中收集、积累。途径之二是从课外阅读中收集、积累。平时阅读书籍、报刊甚至看电视广告,随时留心各种好的语言,随手摘录,随时整理。第三个途径是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如俗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等,听到后尽可能及时记下来,并分类整理。
二、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是演讲的源泉。不到长城难以体会它的雄伟,不见大海难以想象它的壮阔。没有生活的基础,演讲将缺乏厚度而显得苍白无力。要积累生活,学生必须热爱和留心生活,在满腔热情去经历、体验、观察生活,要勤采勤记,一段经历,一次交际,一席谈话,一点感受,都应随手有选择地记下来;最后是积累写作技巧。有了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的积累,只是解决了“米”的问题。要写出好的演讲稿,还要积累一些写作技巧。比如选择材料,提炼中心,安排层次和段落,组织过渡和照应,设计开头和结尾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范文去积累。
以上所述为学生演讲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跳出了课本,跳出了课堂,广泛涉猎有价值的演讲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为语文的学习扩展了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上台演讲,展示风采。学生将其有所准备而储存在心中的演讲稿搬至讲台上,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演讲。起初,一部分同学上台演讲时思路不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东拉西扯、颠三倒四、手足无措,更有甚者站在台上俯首低头,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即便是一些平时能说会道的同学,上了台也语言枯竭,神情举止极不自然,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增加,课前演讲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事。有老师的品评指导和表扬鼓励,大部分同学的演讲能激情飞越。讲台成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最佳场地他们富有个性和幽默睿智的语言,成了“课前演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听说互动,相得益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重要的任务,主要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试想,一个不具备良好听说能力的人如何立足社会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课前演讲”就是抓住了听说训练的最佳切入点,在强调学生按演讲基本要求说好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训练听话,其实就是训练思维。它要求听话者神情专注,听清话语内容,体会含蓄深厚的话语意味,鉴别话语内容的是与非等。着眼素质,以说促写。“课前演讲”还伴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以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有时,老师临时出题,或要求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批评,如“少数学生用吃不完的馒头打仗”,“个别学生抽烟、酗酒”等;或要求学生讨论一些有分歧的现象,如“看课外书影响学习吗?”“中学生早恋有益吗?”“老师节假日补课好吗?”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谈起来自然会有话可说,甚至是头头是道,是非曲直也因此显而易见。说和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想。一个人想清楚了,说起话来就会流畅自如,有条不紊,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写下来,就是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可见,会说对会写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课前演讲”以它独有的形式,仅用每堂课前的4分钟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听说训练。通过这一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多层级的语言训练,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