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式”疗伤——本土文化下的“心理救灾”

来源 :中国减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灾害频发、人口众多……种种“中国特色”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人在应对重大灾害时所呈现出的特有反应。在大规模的生命救援和物质援助的同时,“看不见的伤口”可能更难愈合。调查显示,相比医学救援,灾区民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更高一些。
其他文献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
法语,以其优美、严谨、高雅、灵活等特质被称为最佳国际语言,是联合国和欧盟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之一,国际法规以及重要文件的拟定都以法语为原本。掌握法语并非易事,需
时事政治、政务活动,不仅与一个国家息息相关,还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而记者恰恰是许多重大会议与活动信息的第一掌握者。记者只有敏锐、准确地把握会议与活动中的重大新闻信息,并及时地报道出去,才能产生积极的舆论作用。而敏锐、准确、及时挖掘新闻线索,是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责所在,它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一、当好“潜水员”,敏锐准确地探寻新闻富矿  会议和活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链条重要环节的居民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搞好居民消费管理反过来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在试测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收入及其分配状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实施新的生物课程标准。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探索,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浅薄的认识。     一、从新课程的科学体系上看:    新课标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主线。而人和植物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植物和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同时将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列为另一个主题,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