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一节英语实践课的设计与实施来阐述教师如何挖掘实践资源,将教材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并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探究话题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切实地探索出一些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字:英语实践;学情分析;实践资源;情感主线
引言
这次英语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所设计的一节综合实践课,话题是“家庭周边环境”,主要知识点是“There be句型”。通过分析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游离较远,支撑学生表达的词汇和句式也相对不足。在学情分析后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延伸和补充,将本课话题伸到了“石景山周边”,石景山区是学生们生活的区域,这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兴趣,引发共鸣。其次我设计了实践活动手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课上在实践手册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认识石景山——感悟石景山——热爱石景山”三个环节,最后完成“石景山一日游”的设计。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还原语言本质,关注思维深度”方面的认识。
细致透彻的学情分析是前提
我们通常在课堂上问学生“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半数人回答足球,另半数人回答喜欢篮球。这是因为学生认为要用正确的句型和保险的词汇回答问题,而不是交流思想。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了解两方面的学情: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词汇储备如何?每个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会做,而第二个似乎会被忽视。课堂上可以以机械操练为主,实践活动如果不关注第二个问题那就会沦为教师的表演,学生的应付。因此在初中英语实践活动设计前,多方位,多角度,细致透彻的学情分析是前提条件。“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地分析方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通过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的在知识、技能甚至是情感态度上的“最近发展区”,成就“起跳的力量”。
1. 分析已知起点,确定语言学习难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快速和准确地把握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已知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对已知起点进行分析,从而能更准确的确定本课的难度。
在本次实践活动前对课文内的语言知识进行处理,通过对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检测以及课前调查,得出此表(见下页表1)。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
通过“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问卷和开放式问卷为主体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班学生符合一般初中生的特点,从学习风格来讲主要以视觉型和感知型学习风格为主。这要求教师课堂主讲变成课程主导,在任务型教学的基础上,打开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来布置任务,满足学动手动脑,观察实践的内在需求。学生可以在交流,互助,合作中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成目标的全过程,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立足于一般,照顾到特殊。
3. 分析学生生活环境,确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
学情调查和分析还要取决于实践主题。本次的主题是“居住环境”,因此需要在学生生活环境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学籍信息:通过翻阅学生的学籍信息中的家庭住址,发现本班学生全部生活在石景山区,80%的学生住在苹果园地区。于是以小组形式搜集有关石景山的信息,介绍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成为很好的操练目标句型的内容。
问卷调查:课前下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活环境附近的建筑物,设施,著名景点等有所关注,但很多设施的名称超出了他们的英语表达水平,单词量限制了他们的表达。因此相应的单词扩充势在必行。
班主任访谈:通过与该班班主任的交流,发现本班学生由于刚进入初中形成班集体,他们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相对薄弱,没能完全融入到环境当中,结合在问卷调查中他们对石景山的印象的答案也略显苍白,因此在内容上设计一部分对石景山的情感态度上的升华,体会同为石景山的小主人的自豪和使命感。

深入全面的实践资源挖掘是保证
很多时候初中的英语实践活动是独立的不与教材讲授并行的。例如英语演讲,圣诞节联欢等等。如何将实践活动有机巧妙地穿插到教学当中,使学生所学即能有所用是本课的一大尝试。这要求对教材内的实践资源,校内外的实践资源以及师生本身的实践资源进行深入全面的挖掘。
1.配合教材进行实践
老师容易有惯性思维,教师就是教教材。很多时候我也为赶进度难免让课堂淪为语法词汇的灌输地,而忽略了语言为表达真实思想所用。英语实践活动可以成为课文很好的延伸和补充。很多课文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拓展和研究空间。
本课既是配合教材开展的实践活动。一是“家庭周边环境介绍”话题容易产生共鸣,符合初一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二是课本中的词汇和句式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比较单一,不足以满足和支撑他们表达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适当的扩充。
2.结合校内外活动进行实践
初中阶段的英语实践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感到课时不够用的问题。实践活动可以开展初中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将语言学习与运用很好地延伸到课下与校外,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延伸。 本次实践活动中,我根据学情分析设计了实践活动手册。很多部分需要走出校外,运用互联网,走进图书馆甚至走进石景山的大街小巷。学生从个体活动,资料搜集,完成手册内容,再到小组协作,实地考察,生成小组汇报成果,到最后课堂展示呈现。整个过程经历了将近两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充,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校外实践中,女生爱逛街,她们选择万达广场,男生爱篮球,他们选择首钢篮球馆和介绍首钢队。在这之前他们多次与我交流一些英文表达法用的是否恰当,他们互相讨论哪种词典更好用,他们走进图书馆,采访身边人。英语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合作意识逐步提升,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是校内外实践的魅力。
合情合理的情感主线贯穿是关键
每节英语课都会有知识主线,但是对于英语实践活动来说,光有一条知识主线是远远不够的,词汇的积累,句式的扩充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情感上的共鸣,没有一条明显的情感主线带动着层层深入地对主题的挖掘和探索,没有对关键问题的思辨和讨论,实践课不过是传统课堂穿了件新鲜外衣而已。因此初中阶段的英语实践应关注: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充,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有更深入的理性思辨,更真实的情感升华是更高一层的要求。
1.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
初中英语实践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往往存在着师生无法达到情感共鸣。我也遇到过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自己很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觉得学生缺乏同理心。在这堂课上我也体会到情感共鸣的前提是要尊重学情,师生平等。
本课设计之初我本打算用Jone Denvor的Country Road,Take Me Home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歌词中有对家园的描述和乡情的抒发。但我发现00后的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John Denvor,对美国的乡村音乐也完全不感冒。这时虽然我已经对这首歌做了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学情面前应该选择放弃这个方案,如果没有共鸣这就是一节生拉硬拽的课。学生学得顺畅比老师讲的漂亮更为重要。教师角色转变还体现在教师也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因为石景山也是我的故乡,在考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全身心投入,因而也有感悟要和学生交流。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了交流的参与者。在一种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氛围中,情感主线的达成也是水到渠成。
2.精心巧妙的点拨设问
情感主线中的关键节点需要格外关注,如何做到情感上的一气呵成而非生拉硬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关键环节的追问、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实践题目的深层次的思考。有意义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想碰撞的问题是最好的环节间的粘合剂和情感升华的催化剂,更是激发深层思维的导火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是情感主线达成的关键。
以本课中的一个环节为例,除了教学流程主线外,本次实践活动还一直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学生在课前实践中对石景山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课堂分享中提升对石景山的感悟,进而产生对所居住家园的热爱之情和为家园做事情的欲望。“认识——感悟——热爱”这三个部分的两个中间衔接环节是关键。需要教师对学生呈现的对石景山的感悟进行深入的挖掘。
从“认识石景山”到“感悟石景山”,教师根据学生实践调查结果进行了深一步点拨。在谈论了石景山区都有什么之后,学生已经从情感上对生活在石景山有了些许优越感,这时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们刚刚谈到了石景山有法海寺,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法海寺里有北京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壁画,我们有北京的第一个摩天轮,有亚洲的第一个imax电影放映厅,不久的将来苹果园会成为首都最大的交通枢纽。教师在这个点拨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支架,并很好地承接了下一个“感悟石景山”的环节。
从“感悟石景山”到“热爱石景山”,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成果,将学生表达对石景山的感受的词呈现在黑板上后,做了一个追问,石景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feelings,那么石景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good,great,magic,教师都表示肯定,之后从黑板上的单词中拿出能引发思考的两对反义词,traditional和modern,quiet和exciting,来和学生就这个话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从而共同得出石景山在首都的众多行政区中是特殊的一个,它能带给我们多元的不同的感受,进而自然而然的升华对生活在城乡文化碰撞地带的优越感以及对所居住区域的喜爱。
3.善于捕捉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闪光点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待学生实践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成果的好坏。学生在得到教师充分的尊重、信任和欣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更加自由、自信和有效。
这堂课中我用学生活动的照片集锦作为整堂课的结束,表达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在整个活动中他们语言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很大提高。海报的制作不是评价的标准,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提升才是值得关注的。
结语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实践课程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关注语言本质和训练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机会。语言为表达思想所用,是语言学习的真实目的,语言具有逻辑性,深层次思维的表达是对语言学习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本次實践课程所尝试和探索的。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充,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有更深入的理性思辨,更真实的情感升华,最终得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陈玉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英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熊庆玲. 英语实践活动——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J]. 中学生英语. 2012(8),43-44.
徐建敏等.国内外当代教育学理论简明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张喜妹. 中学英语实践活动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2015(9),77-78.
关键字:英语实践;学情分析;实践资源;情感主线
引言
这次英语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所设计的一节综合实践课,话题是“家庭周边环境”,主要知识点是“There be句型”。通过分析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游离较远,支撑学生表达的词汇和句式也相对不足。在学情分析后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延伸和补充,将本课话题伸到了“石景山周边”,石景山区是学生们生活的区域,这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兴趣,引发共鸣。其次我设计了实践活动手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课上在实践手册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认识石景山——感悟石景山——热爱石景山”三个环节,最后完成“石景山一日游”的设计。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还原语言本质,关注思维深度”方面的认识。
细致透彻的学情分析是前提
我们通常在课堂上问学生“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半数人回答足球,另半数人回答喜欢篮球。这是因为学生认为要用正确的句型和保险的词汇回答问题,而不是交流思想。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了解两方面的学情: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词汇储备如何?每个学生真正喜欢的运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会做,而第二个似乎会被忽视。课堂上可以以机械操练为主,实践活动如果不关注第二个问题那就会沦为教师的表演,学生的应付。因此在初中英语实践活动设计前,多方位,多角度,细致透彻的学情分析是前提条件。“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地分析方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通过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的在知识、技能甚至是情感态度上的“最近发展区”,成就“起跳的力量”。
1. 分析已知起点,确定语言学习难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快速和准确地把握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已知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对已知起点进行分析,从而能更准确的确定本课的难度。
在本次实践活动前对课文内的语言知识进行处理,通过对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检测以及课前调查,得出此表(见下页表1)。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
通过“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问卷和开放式问卷为主体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班学生符合一般初中生的特点,从学习风格来讲主要以视觉型和感知型学习风格为主。这要求教师课堂主讲变成课程主导,在任务型教学的基础上,打开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来布置任务,满足学动手动脑,观察实践的内在需求。学生可以在交流,互助,合作中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成目标的全过程,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立足于一般,照顾到特殊。
3. 分析学生生活环境,确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
学情调查和分析还要取决于实践主题。本次的主题是“居住环境”,因此需要在学生生活环境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学籍信息:通过翻阅学生的学籍信息中的家庭住址,发现本班学生全部生活在石景山区,80%的学生住在苹果园地区。于是以小组形式搜集有关石景山的信息,介绍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成为很好的操练目标句型的内容。
问卷调查:课前下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活环境附近的建筑物,设施,著名景点等有所关注,但很多设施的名称超出了他们的英语表达水平,单词量限制了他们的表达。因此相应的单词扩充势在必行。
班主任访谈:通过与该班班主任的交流,发现本班学生由于刚进入初中形成班集体,他们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相对薄弱,没能完全融入到环境当中,结合在问卷调查中他们对石景山的印象的答案也略显苍白,因此在内容上设计一部分对石景山的情感态度上的升华,体会同为石景山的小主人的自豪和使命感。

深入全面的实践资源挖掘是保证
很多时候初中的英语实践活动是独立的不与教材讲授并行的。例如英语演讲,圣诞节联欢等等。如何将实践活动有机巧妙地穿插到教学当中,使学生所学即能有所用是本课的一大尝试。这要求对教材内的实践资源,校内外的实践资源以及师生本身的实践资源进行深入全面的挖掘。
1.配合教材进行实践
老师容易有惯性思维,教师就是教教材。很多时候我也为赶进度难免让课堂淪为语法词汇的灌输地,而忽略了语言为表达真实思想所用。英语实践活动可以成为课文很好的延伸和补充。很多课文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拓展和研究空间。
本课既是配合教材开展的实践活动。一是“家庭周边环境介绍”话题容易产生共鸣,符合初一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二是课本中的词汇和句式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比较单一,不足以满足和支撑他们表达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适当的扩充。
2.结合校内外活动进行实践
初中阶段的英语实践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感到课时不够用的问题。实践活动可以开展初中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将语言学习与运用很好地延伸到课下与校外,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延伸。 本次实践活动中,我根据学情分析设计了实践活动手册。很多部分需要走出校外,运用互联网,走进图书馆甚至走进石景山的大街小巷。学生从个体活动,资料搜集,完成手册内容,再到小组协作,实地考察,生成小组汇报成果,到最后课堂展示呈现。整个过程经历了将近两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充,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校外实践中,女生爱逛街,她们选择万达广场,男生爱篮球,他们选择首钢篮球馆和介绍首钢队。在这之前他们多次与我交流一些英文表达法用的是否恰当,他们互相讨论哪种词典更好用,他们走进图书馆,采访身边人。英语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合作意识逐步提升,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是校内外实践的魅力。
合情合理的情感主线贯穿是关键
每节英语课都会有知识主线,但是对于英语实践活动来说,光有一条知识主线是远远不够的,词汇的积累,句式的扩充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情感上的共鸣,没有一条明显的情感主线带动着层层深入地对主题的挖掘和探索,没有对关键问题的思辨和讨论,实践课不过是传统课堂穿了件新鲜外衣而已。因此初中阶段的英语实践应关注: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充,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有更深入的理性思辨,更真实的情感升华是更高一层的要求。
1.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
初中英语实践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往往存在着师生无法达到情感共鸣。我也遇到过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自己很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觉得学生缺乏同理心。在这堂课上我也体会到情感共鸣的前提是要尊重学情,师生平等。
本课设计之初我本打算用Jone Denvor的Country Road,Take Me Home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歌词中有对家园的描述和乡情的抒发。但我发现00后的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John Denvor,对美国的乡村音乐也完全不感冒。这时虽然我已经对这首歌做了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学情面前应该选择放弃这个方案,如果没有共鸣这就是一节生拉硬拽的课。学生学得顺畅比老师讲的漂亮更为重要。教师角色转变还体现在教师也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因为石景山也是我的故乡,在考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全身心投入,因而也有感悟要和学生交流。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了交流的参与者。在一种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氛围中,情感主线的达成也是水到渠成。
2.精心巧妙的点拨设问
情感主线中的关键节点需要格外关注,如何做到情感上的一气呵成而非生拉硬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关键环节的追问、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实践题目的深层次的思考。有意义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想碰撞的问题是最好的环节间的粘合剂和情感升华的催化剂,更是激发深层思维的导火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是情感主线达成的关键。
以本课中的一个环节为例,除了教学流程主线外,本次实践活动还一直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学生在课前实践中对石景山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课堂分享中提升对石景山的感悟,进而产生对所居住家园的热爱之情和为家园做事情的欲望。“认识——感悟——热爱”这三个部分的两个中间衔接环节是关键。需要教师对学生呈现的对石景山的感悟进行深入的挖掘。
从“认识石景山”到“感悟石景山”,教师根据学生实践调查结果进行了深一步点拨。在谈论了石景山区都有什么之后,学生已经从情感上对生活在石景山有了些许优越感,这时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们刚刚谈到了石景山有法海寺,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法海寺里有北京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壁画,我们有北京的第一个摩天轮,有亚洲的第一个imax电影放映厅,不久的将来苹果园会成为首都最大的交通枢纽。教师在这个点拨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支架,并很好地承接了下一个“感悟石景山”的环节。
从“感悟石景山”到“热爱石景山”,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成果,将学生表达对石景山的感受的词呈现在黑板上后,做了一个追问,石景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feelings,那么石景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good,great,magic,教师都表示肯定,之后从黑板上的单词中拿出能引发思考的两对反义词,traditional和modern,quiet和exciting,来和学生就这个话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从而共同得出石景山在首都的众多行政区中是特殊的一个,它能带给我们多元的不同的感受,进而自然而然的升华对生活在城乡文化碰撞地带的优越感以及对所居住区域的喜爱。
3.善于捕捉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闪光点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待学生实践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成果的好坏。学生在得到教师充分的尊重、信任和欣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更加自由、自信和有效。
这堂课中我用学生活动的照片集锦作为整堂课的结束,表达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在整个活动中他们语言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很大提高。海报的制作不是评价的标准,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提升才是值得关注的。
结语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实践课程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关注语言本质和训练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机会。语言为表达思想所用,是语言学习的真实目的,语言具有逻辑性,深层次思维的表达是对语言学习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本次實践课程所尝试和探索的。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充,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有更深入的理性思辨,更真实的情感升华,最终得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陈玉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英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熊庆玲. 英语实践活动——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J]. 中学生英语. 2012(8),43-44.
徐建敏等.国内外当代教育学理论简明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张喜妹. 中学英语实践活动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2015(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