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曾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又发现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有着很强的思辨性,就“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而言,如果少而专,或深,或精,或切合自身实际,或能因此而获得心灵的纯净等,这样的“少”就不是缺陷,而是好事;就“知道得太多”者而言,如果多而浅,多而芜杂,多而错乱,多而不解,多而心浮气躁,多而无所适从等,这样的“多”就不是优势,而是坏事。
所以,对于“少”和“多”不能仅仅从量上去衡量,而应看它于国于家、于人于己、于身于心是否有益。“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许面对的“多”确实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也就够了。写作时最好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可以谈互联网时代“知道得太多”之弊之害,亦可以反弹琵琶,诸如“坐井观天有何不可”“信息爆炸不一定是坏事”。当然也可以就“多与少、宽与窄、得与失、繁与简、博与专”等话题进行辩证分析,只要联系现实均可以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来。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1)从“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切入:①坐井观天,难有眼界,更少境界。②生活得简单、从容、淡定,可以成就幸福的人生。(2)从“知道得太多”者切入:①博观而约取。②多而不化,反受其累。(3)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切入:①视野要宽,不宽不足以广识;用心要专,不专不足以精进。②知不在量而在精。精,少也是多;不精,多也是少。
[记叙文]
您又收到一封邮件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9)班余银萍
自从上了高三,我的生活只用“早出晚归”便可概括。每日回家,母亲忍不住会调侃我:“怕是那鸡、狗与你相比也要逊色三分。”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最懂得适应环境的,譬如我。放学铃响的那一瞬间,坐在班级里的只是我的一副躯壳,因为我的灵魂早已出窍。只待老师一声“放学”令下,我便抓起校牌冲向校门。有时我想,如果校运动会发令枪声是放学铃声,我准拿第一。
偷得浮生半日闲,拿起手机上网来。点开我最爱的电影专栏,本想看看有什么好电影,突然,一个东西闪了进来:“本版本有更新,更新版本下载更快,观看更加流畅……”最后一句是“需收费”。
我毫不犹豫,按下了“否”,接着开始选电影。经过再三斟酌,我选了一部《饥饿游戏》。看得正激动的时候,突然退出,闪出一个类似邮件的长方形图案,继续按“否”,然后决定屏蔽所有信息。
可是商业小贩如流水,无孔不入,而人生来七窍,于是我的手机再次黑屏,下载了一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应用,问我安不安装。
不是我粗俗,也不是我愤青,我只想骂一句:“滚!”
古人之乐在于山水之间,在于静雅悠然闲适之间。我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悠,我赞美周敦颐笔下的洁,我更期望刘禹锡笔下的逸,但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从寻觅的。既然不可寻,我便退而求其次,只想安静地看一次电影。
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做梦。”于是我听从现实的安排,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我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勇士,与一群敌军争夺一部手机,可笑的是敌军竟是一堆垃圾邮件和应用。
我浴血奋战,飞起一片片纸屑;我驰骋疆场,劈碎一个个程序。我在梦中骁勇善战,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垃圾邮件和应用包围了我,也包围了我的同伴,趁我们疲惫虚弱之时,他们举起长矛,冲向了我们,我们的心灵、思想被他们毫不留情地踩在脚下,手机也被他们完全占领。
最后我们的手机实在忍受不了敌军的侮辱,学着楚霸王自刎乌江而慷慨就义,只剩下我们这些不胜其烦而又无可奈何的“虞姬”伏地啜泣。
古人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却要说:“多余信息之恨,宜乎众矣。”
[评析]
本文叙写了信息化时代海量的多余信息对人们生活的侵扰及身心的摧残。为了写透这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作者匠心独运,虚实相生,构思出了一个人与垃圾邮件、应用鏖战的梦境,梦中场面惨烈,人们无处逃生。一个梦境,将多余信息危害之大及人们对其恨意之深推向了极致,可谓四两拨千斤。(季楠评)
[议论文]
不妨做一只“井底之蛙”
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陈春卉
清朝著名画家盛大士在作品《溪山卧游录》中有言:“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诚哉斯言!
当今世人似乎都想成为“机智”的代表,而拒绝成为新时代的“井底之蛙”。为此,他们沉溺于无尽的“求知欲”中,疯狂地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可惜的是,随着他们知道得越来越多,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平庸,在失去纯真的同时也忘却了本心。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知道得太多”——谈起选秀节目便会会心一笑,各种选手导师如数家珍;明星真人秀一集不落,说到节目内容时头头是道;德甲意甲英超NBA实况转播,通宵观战一场都不放过……
遗憾的是,当他们疯狂于热播剧《琅琊榜》时,却想不起欧阳修笔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当他们醉心于《花千骨》中的爱恨情仇时,却不愿去领略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爱的缠绵;当他们动容于郭敬明笔下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唯美感伤时,却不懂得欣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愁思,更不知道三毛也有一本同名散文集,是为了纪念意外逝去的爱人荷西……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道得太多”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有时候真的不如守望一个井口、一方净土来得实在与纯粹。
还有那些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们自然会比后生们“知道得更多”——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年轻人眼中的书本、老师与同学……他们往往看得更远、更多。他们看到名与利,看到机会与诱惑。于是他们中不少人变得更势利——熟稔于人情世故,对“社会规则”了如指掌。 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批判的那样:“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很多人已变得面目全非却又自得其乐。他们沾沾自喜于他们了解甚多,游刃有余地在社会“潜规则”中穿行。殊不知不少人早已背离了做人的底线,变得异常庸俗。这样的“多知”,不如不知!
不由想起王开岭的《古典之殇》中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华丽的吹嘘与骚动,让我怀念一种有形的诚实。正是满眼的浮尘和不实感,让我急于寻找一种有根的生活。”我想说,正是因为世人们“知道得太多”,我才愈发怀念那种“无知”的生活。
我不愿“知道得太多”,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只远遁于浮华世故外的“井底之蛙”。
[评析]
文章开头所引的盛大士的名言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如今,人人都在追逐“机智”,而这种“机智”又会拖拽着人们远离高雅与淳朴。当下的年轻人时时漫游于无聊泛滥的信息的海洋里,对传统文化却退避三舍;成年人多积攒处世的知识与技艺,在驾驭“潜规则”时轻车熟路。在这样的社会里,淳朴与高雅只能成为被驱逐的“良币”。对此,作者最后提出:我不愿“知道得太多”,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只远遁于浮华世故外的“井底之蛙”,很有魄力!(王淦生评)
[散文]
梅开晚秋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3)班钱浩东
日本歌人吉田兼好有言:“人心是一朵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时常敬佩民国才女林徽因在内心修篱种菊的闲情。尽管往事如流,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她却能够寂静安然,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流过大师辈出的民国,辗转至再无大师的今日。没有了笔墨书香、旗袍修身的款款雅致,我们奔忙于信息化的大工业时代。没有了“醒了,觉得甚是爱你”的信笺传情,微信在未醒时分已充斥了推送的信息。天南海北、五花八门的新闻每一天都让我们深湎其中,我们知道得太多。心之花早已萎败于不知不觉之中,谁还肯用一心的温柔与纸张缠绵,谁还愿用双手的虔诚与文字共会?
在繁杂的数字系统里,我们日渐麻木。我们知道得太多,却深入太少,感动太少。当太多无关紧要的事侵占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又如何在内心修篱种菊?打开手机,打开电脑,我们日渐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又被这个时代日益影响,我们自己也渐渐变得“数字化”。博客变成微博,书信变成短信,是否深情也在变浅?
我不由得想起黄永玉先生。至今仍排斥现代通讯工具的他,无谓于知晓世界,于一方天地内潜心创
作,他的画作永远那么干净泼辣。未曾“知道得太多”,于是内心守着一片净土,藏着一份纯情,安然地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栖身。
“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与花的邂逅再难让人感动。如今,我们知道花何时开,如何让花按时开,又如何能再体会“凌晨四点”的那一份惊喜?因为知道得太多,我们反而丢掉了许多本可以感动的时刻。我们的灵魂没有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变得丰满和充实,反而显得疲乏和干涩,就连我们的皮相也是如此怠倦。
夜深,秋意袭卷,有些不成眠。我披上外衣,想去花园走走。
月光依旧清冷,这个世界在夜里显得尤其苍白。花园里的花被换成了菊花,在风中盛开着。人们永远知道如何让花园显得美丽,即使在晚秋。
走着走着,倏闻一阵异香,虽似有若无,但在这清夜依然闯入了我的嗅觉。抬头,竟是晶莹的梅花,小小的,却在坚定地开放。
不知怎的,我的心竟微微一疼……
[评析]
本文的亮色闪现于一个“转”字。前半部分写“人事”,由对民国大师辈出的敬羡“转”入对今日再无大师的叹惋,再“转”至对大师黄永玉于一方天地内潜心创作的震撼;后半部分写“景物”,由欣赏满园人工培植之花的倦怠“转”入邂逅一朵自然开放的梅花的欣喜。“三转”不仅让文章洞天迭开,意兴盎然,而且使“知滥则心浮气躁,知精方意定神闲”之深意在层层翻转、叠印之下,逐步明晰起来。既随兴驱遣,又形散神聚,颇见功力。(姜有荣评)
(作者:季楠,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人们曾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又发现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有着很强的思辨性,就“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而言,如果少而专,或深,或精,或切合自身实际,或能因此而获得心灵的纯净等,这样的“少”就不是缺陷,而是好事;就“知道得太多”者而言,如果多而浅,多而芜杂,多而错乱,多而不解,多而心浮气躁,多而无所适从等,这样的“多”就不是优势,而是坏事。
所以,对于“少”和“多”不能仅仅从量上去衡量,而应看它于国于家、于人于己、于身于心是否有益。“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许面对的“多”确实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也就够了。写作时最好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可以谈互联网时代“知道得太多”之弊之害,亦可以反弹琵琶,诸如“坐井观天有何不可”“信息爆炸不一定是坏事”。当然也可以就“多与少、宽与窄、得与失、繁与简、博与专”等话题进行辩证分析,只要联系现实均可以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来。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1)从“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切入:①坐井观天,难有眼界,更少境界。②生活得简单、从容、淡定,可以成就幸福的人生。(2)从“知道得太多”者切入:①博观而约取。②多而不化,反受其累。(3)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切入:①视野要宽,不宽不足以广识;用心要专,不专不足以精进。②知不在量而在精。精,少也是多;不精,多也是少。
[记叙文]
您又收到一封邮件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9)班余银萍
自从上了高三,我的生活只用“早出晚归”便可概括。每日回家,母亲忍不住会调侃我:“怕是那鸡、狗与你相比也要逊色三分。”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最懂得适应环境的,譬如我。放学铃响的那一瞬间,坐在班级里的只是我的一副躯壳,因为我的灵魂早已出窍。只待老师一声“放学”令下,我便抓起校牌冲向校门。有时我想,如果校运动会发令枪声是放学铃声,我准拿第一。
偷得浮生半日闲,拿起手机上网来。点开我最爱的电影专栏,本想看看有什么好电影,突然,一个东西闪了进来:“本版本有更新,更新版本下载更快,观看更加流畅……”最后一句是“需收费”。
我毫不犹豫,按下了“否”,接着开始选电影。经过再三斟酌,我选了一部《饥饿游戏》。看得正激动的时候,突然退出,闪出一个类似邮件的长方形图案,继续按“否”,然后决定屏蔽所有信息。
可是商业小贩如流水,无孔不入,而人生来七窍,于是我的手机再次黑屏,下载了一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应用,问我安不安装。
不是我粗俗,也不是我愤青,我只想骂一句:“滚!”
古人之乐在于山水之间,在于静雅悠然闲适之间。我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悠,我赞美周敦颐笔下的洁,我更期望刘禹锡笔下的逸,但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从寻觅的。既然不可寻,我便退而求其次,只想安静地看一次电影。
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做梦。”于是我听从现实的安排,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我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勇士,与一群敌军争夺一部手机,可笑的是敌军竟是一堆垃圾邮件和应用。
我浴血奋战,飞起一片片纸屑;我驰骋疆场,劈碎一个个程序。我在梦中骁勇善战,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垃圾邮件和应用包围了我,也包围了我的同伴,趁我们疲惫虚弱之时,他们举起长矛,冲向了我们,我们的心灵、思想被他们毫不留情地踩在脚下,手机也被他们完全占领。
最后我们的手机实在忍受不了敌军的侮辱,学着楚霸王自刎乌江而慷慨就义,只剩下我们这些不胜其烦而又无可奈何的“虞姬”伏地啜泣。
古人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却要说:“多余信息之恨,宜乎众矣。”
[评析]
本文叙写了信息化时代海量的多余信息对人们生活的侵扰及身心的摧残。为了写透这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作者匠心独运,虚实相生,构思出了一个人与垃圾邮件、应用鏖战的梦境,梦中场面惨烈,人们无处逃生。一个梦境,将多余信息危害之大及人们对其恨意之深推向了极致,可谓四两拨千斤。(季楠评)
[议论文]
不妨做一只“井底之蛙”
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陈春卉
清朝著名画家盛大士在作品《溪山卧游录》中有言:“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诚哉斯言!
当今世人似乎都想成为“机智”的代表,而拒绝成为新时代的“井底之蛙”。为此,他们沉溺于无尽的“求知欲”中,疯狂地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可惜的是,随着他们知道得越来越多,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平庸,在失去纯真的同时也忘却了本心。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知道得太多”——谈起选秀节目便会会心一笑,各种选手导师如数家珍;明星真人秀一集不落,说到节目内容时头头是道;德甲意甲英超NBA实况转播,通宵观战一场都不放过……
遗憾的是,当他们疯狂于热播剧《琅琊榜》时,却想不起欧阳修笔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当他们醉心于《花千骨》中的爱恨情仇时,却不愿去领略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爱的缠绵;当他们动容于郭敬明笔下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唯美感伤时,却不懂得欣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愁思,更不知道三毛也有一本同名散文集,是为了纪念意外逝去的爱人荷西……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道得太多”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有时候真的不如守望一个井口、一方净土来得实在与纯粹。
还有那些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们自然会比后生们“知道得更多”——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年轻人眼中的书本、老师与同学……他们往往看得更远、更多。他们看到名与利,看到机会与诱惑。于是他们中不少人变得更势利——熟稔于人情世故,对“社会规则”了如指掌。 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批判的那样:“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很多人已变得面目全非却又自得其乐。他们沾沾自喜于他们了解甚多,游刃有余地在社会“潜规则”中穿行。殊不知不少人早已背离了做人的底线,变得异常庸俗。这样的“多知”,不如不知!
不由想起王开岭的《古典之殇》中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华丽的吹嘘与骚动,让我怀念一种有形的诚实。正是满眼的浮尘和不实感,让我急于寻找一种有根的生活。”我想说,正是因为世人们“知道得太多”,我才愈发怀念那种“无知”的生活。
我不愿“知道得太多”,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只远遁于浮华世故外的“井底之蛙”。
[评析]
文章开头所引的盛大士的名言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如今,人人都在追逐“机智”,而这种“机智”又会拖拽着人们远离高雅与淳朴。当下的年轻人时时漫游于无聊泛滥的信息的海洋里,对传统文化却退避三舍;成年人多积攒处世的知识与技艺,在驾驭“潜规则”时轻车熟路。在这样的社会里,淳朴与高雅只能成为被驱逐的“良币”。对此,作者最后提出:我不愿“知道得太多”,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只远遁于浮华世故外的“井底之蛙”,很有魄力!(王淦生评)
[散文]
梅开晚秋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3)班钱浩东
日本歌人吉田兼好有言:“人心是一朵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时常敬佩民国才女林徽因在内心修篱种菊的闲情。尽管往事如流,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她却能够寂静安然,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流过大师辈出的民国,辗转至再无大师的今日。没有了笔墨书香、旗袍修身的款款雅致,我们奔忙于信息化的大工业时代。没有了“醒了,觉得甚是爱你”的信笺传情,微信在未醒时分已充斥了推送的信息。天南海北、五花八门的新闻每一天都让我们深湎其中,我们知道得太多。心之花早已萎败于不知不觉之中,谁还肯用一心的温柔与纸张缠绵,谁还愿用双手的虔诚与文字共会?
在繁杂的数字系统里,我们日渐麻木。我们知道得太多,却深入太少,感动太少。当太多无关紧要的事侵占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又如何在内心修篱种菊?打开手机,打开电脑,我们日渐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又被这个时代日益影响,我们自己也渐渐变得“数字化”。博客变成微博,书信变成短信,是否深情也在变浅?
我不由得想起黄永玉先生。至今仍排斥现代通讯工具的他,无谓于知晓世界,于一方天地内潜心创
作,他的画作永远那么干净泼辣。未曾“知道得太多”,于是内心守着一片净土,藏着一份纯情,安然地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栖身。
“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与花的邂逅再难让人感动。如今,我们知道花何时开,如何让花按时开,又如何能再体会“凌晨四点”的那一份惊喜?因为知道得太多,我们反而丢掉了许多本可以感动的时刻。我们的灵魂没有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变得丰满和充实,反而显得疲乏和干涩,就连我们的皮相也是如此怠倦。
夜深,秋意袭卷,有些不成眠。我披上外衣,想去花园走走。
月光依旧清冷,这个世界在夜里显得尤其苍白。花园里的花被换成了菊花,在风中盛开着。人们永远知道如何让花园显得美丽,即使在晚秋。
走着走着,倏闻一阵异香,虽似有若无,但在这清夜依然闯入了我的嗅觉。抬头,竟是晶莹的梅花,小小的,却在坚定地开放。
不知怎的,我的心竟微微一疼……
[评析]
本文的亮色闪现于一个“转”字。前半部分写“人事”,由对民国大师辈出的敬羡“转”入对今日再无大师的叹惋,再“转”至对大师黄永玉于一方天地内潜心创作的震撼;后半部分写“景物”,由欣赏满园人工培植之花的倦怠“转”入邂逅一朵自然开放的梅花的欣喜。“三转”不仅让文章洞天迭开,意兴盎然,而且使“知滥则心浮气躁,知精方意定神闲”之深意在层层翻转、叠印之下,逐步明晰起来。既随兴驱遣,又形散神聚,颇见功力。(姜有荣评)
(作者:季楠,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