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参与意识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0)G0130)成果中的部分内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发展,充分增强认识自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对教师而言,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的渴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社会的实际问题和身边的生活实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教材设计种种机会,将课堂搬入社会.这一方面丰富、补充了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教材知识,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讲银行的一种储蓄业务叫零存整取时,这一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起到了师生共同探究事物的激趣作用.
二、创设民主参与气氛,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认知心理学者布鲁诺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要充分地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方式,更是充满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气氛.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名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营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老师,可以质疑.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计算5人站成一排照相,如果甲乙二人必须相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我从班级里随意地选取五个人,并确定其中两个人为甲和乙,让他们排成一排,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和其他同学的仔细观察和思考,让他们深刻理解排列只与元素的顺序有关,让两个元素相邻,实则是将两个元素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全排,最后再考虑这两个特殊元素的顺序问题,也就是这个题目里面甲和乙的顺序问题.经过同学们的现场演示和反复讨论,将这一很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对这一排列方法命名为“捆绑法”.许多知识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诱发学生参与探究,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主动探索.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参与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先导,是创新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智能素质的突出表现,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重要条件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主动寻找、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参与自身发展,逐渐实现身心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课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有长足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卿小平.提高中职数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2):12-13.
[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本)[M].2006:78-79.
[3]孔企平(著),张奠宙,李士绮(编).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参与意识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0)G0130)成果中的部分内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发展,充分增强认识自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对教师而言,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的渴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社会的实际问题和身边的生活实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教材设计种种机会,将课堂搬入社会.这一方面丰富、补充了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教材知识,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讲银行的一种储蓄业务叫零存整取时,这一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起到了师生共同探究事物的激趣作用.
二、创设民主参与气氛,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认知心理学者布鲁诺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要充分地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方式,更是充满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气氛.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名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营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老师,可以质疑.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计算5人站成一排照相,如果甲乙二人必须相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我从班级里随意地选取五个人,并确定其中两个人为甲和乙,让他们排成一排,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和其他同学的仔细观察和思考,让他们深刻理解排列只与元素的顺序有关,让两个元素相邻,实则是将两个元素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全排,最后再考虑这两个特殊元素的顺序问题,也就是这个题目里面甲和乙的顺序问题.经过同学们的现场演示和反复讨论,将这一很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对这一排列方法命名为“捆绑法”.许多知识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诱发学生参与探究,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主动探索.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参与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先导,是创新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智能素质的突出表现,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重要条件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主动寻找、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参与自身发展,逐渐实现身心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课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有长足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卿小平.提高中职数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2):12-13.
[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本)[M].2006:78-79.
[3]孔企平(著),张奠宙,李士绮(编).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