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托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地缘优势、省内数字贸易领先的产业资源、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从组织与治理机制、服务运行机制、专创融合教育和数字共享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四个方面探讨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建设,以加快形成促进数字贸易增长和创新创业的新动力,助力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
关键词:数字贸易;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69-04
目前,产业学院的发展虽有国家政策倾斜,但却缺乏操作规范。产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教育组织形态,在明确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产权结构、设计办学指向,既区别于高校的二级学院,又与地方性综合高职学院和混合型高职院校不同。
一、组织与治理机制
我国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法律地位模糊、产权界定困难、顶层不明、权责不清、现代治理结构缺位等主要问题。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是产业学院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作为独立主体,在融合外贸企业、行业、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地方政府等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应具有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应体现民主治理的运营方式,契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既有公有资本的参与,也可有产业资本、集体、私有、外资等资本的加入,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和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开放包容的产权结构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黑龙江省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发展。从产权界定来看,产业学院不同于二级学院,它既有企业参与治理的诉求,又侧重产业服务性,与产业的对接更加紧密、直接;既需要享有办学的独立自主权,又需要更灵活的组织教学科研与培训服务。在专业对接产业的框架下设置各种教育课程、生产实训或培训项目,灵活提供覆盖产业生产销售全过程。只有依托资本混合的特质,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依法享有举办者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办学主体,才能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资源优势,围绕产品、技术、成本和市场等方面发挥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优势,提升产业学院的效益,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强力的资源互补和资源交换系统,提升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市场竞争力。产业学院的投资主体应包括应用型高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并明确各方股权占比;除高校和企业外,还可以包括政府、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或捐赠者等其他出资者,在此基础上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多元利益关系。产业学院的建校资源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投入,建设和运作的前提是建立多元化的资源筹集体制。产业学院前期建设投入除出资人承担外,还需要地方政府支持,主要在于建校场地的划拨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后产业学院独立运行,承担运行费用。人力投入主要依靠高校组织抽调或者招聘,企业可以适当参与。产业学院建成以后,政府还要发挥政策制定职能,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补充产业学院日常运作的资金资源需求。
产业学院治理机制的本质是在多元共治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模式,有效平衡各利益方权益,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实现办学目标,更广泛地向社会融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组织架构上与传统学院不同,采用理事会制度。例如,黑龙江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发起,成立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由省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省内高校等部门领导构成,作为学院重大事务管理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理事会共同审议、监督和指导产业学院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经费筹集、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理事长可以由对俄数字贸易龙头企业高管担任,常务副理事长可由省内应用型高校二级相关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菁英担任。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享有独立的教育管理自主权,负责组建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管理共同体,建构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落实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全面负责学院的各项工作,确保学院建设和运作的高效有序。此外,理事会负责聘请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和业界菁英担任产业学院的副院长,院长和副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协作管理产业学院的教学工作(如图1)。
二、服务运行机制
(一)构建对俄数字贸易全产业链服务研究中心
在全球价值链中,数字贸易无论从所占比重还是发挥的作用上都至关重要。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以贸易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巩固和更好发挥黑龙江省对俄传统贸易的基础优势,围绕数字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构建直营海外仓物流服务研究、对俄数字贸易云服务研究、跨境电商服务研究、数字支付结算创新服务研究、智慧供应链平台服务研究、大数据资源整合服务研究、国际商标等对俄数字贸易产业链综合服务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探索如何推动数字产品有效地嵌入生产过程,利用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团队优势,渗入企业菁英反馈,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将成果产业化,为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推动实现对俄数字贸易的全产业链发展[1]。整合数据、商品定价、数字交易与支付、数字存储与转移等关键环节的运营服务体系,推动黑龙江省传统贸易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对俄数字贸易平台,扩大黑龙江省数字贸易规模,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发展。
(二)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学科和专业群建设
学科和专业群建设面向黑龙江省数字贸易重点产业,依托省内应用型高校的对俄优势、特色专业,动态调整对俄数字贸易专业群和学科建设发展机制,促进数字贸易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对俄贸易有关学科和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黑龙江省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数字产业需求侧的融合[2]。黑龙江省外贸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涉足跨境数字贸易,包括跨境出口数字业务,跨境电子商务及其下游服务产业,具体涉及跨境物流与海外仓储、国际营销、国际保险业务、跨境供应链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服务内容,以国贸专业为主干学科专业,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商务俄语、财会、计算机、互联网金融、数字媒体等专业为支撑专业,多专业领域参与深度交叉与融合。参与共建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企业应为黑龙江省内龙头企业,代表黑龙江省甚至全国对俄贸易领域实力,聚焦实践前沿建设对俄数字贸易专业群。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功能能否有效实现取决于学科专业组合是否科学、合理、可发展。学科和专业群建设会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新增或派生复合、交叉、新兴专业,淘汰关联度不高的学科专业,建立动态化组合机制,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对关联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调整。 (三)对俄数字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对俄数字贸易是黑龙江省数字跨境贸易的核心。围绕黑龙江省自贸区、哈尔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包括应用型高校、外贸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在内的多主体协同培养产业所需的复合型数字贸易人才、丝路电商人才。由政府主导健全对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制度,产业学院可借鉴美国科技工业园模式、产业孵化器模式、研究中心模式等国内外先进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项目资源,构建适合黑龙江省特色的对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产业学院通过最新动态的行业调研和企业直接参与建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制定更精准的职业人才能力标准,安排更真实的学习项目任务,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合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所需[3]。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和模式紧随省内对俄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和数字技术发展前沿,教学内容紧贴数字贸易实践,教学方法紧扣学生数字贸易操作能力、职业态度、数字贸易电商职业素养、商贸及跨境电商外语沟通能力的要求。建立以对俄贸易为主建设辐射全球的数字贸易服务人才基地,建立数字贸易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搭建数字贸易人才培训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创造高水平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成果,直接推动黑龙江省生产力发展,服务数字经济与贸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素养是决定产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运行方面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师资共享共用是产业学院产生的内需动力。围绕新型对俄数字贸易专业群,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目标任务和考核评价。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与国内外理论与技能研修,提升专业教师在跨境新商业行业领域与专业前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对俄跨境电商人才认证新标准,为黑龙江省培养对俄数字贸易人才界定框架。产业学院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后取得“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境电商操作及运营证书、电子商务技能与业务推广证书等,即具备双职称或双证书。产业学院内部依靠龙头企业派出指导实践的教师也需要定期开展教学方法、授课技巧等教学岗位培训。通过学术交流、进修访学、业务培训、校企互聘共培,以项目开发、国内外职教实践研修、岗位互换、企业顶岗实践为路径等多种形式培训产业学院专业教师。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与认证。
三、专创融合教育机制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此,要组建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提供产业链对接、对俄跨境物流服务、运营技术指导、境外营销推广等支持,对接黑龙江省内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开展代运营服务,共同开展专创融合教育[4]。根据省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面向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将企业用人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确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综合实训等课程。紧密结合课内外教学与活动,在实践课程中导入企业、行业的真实“微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培养学生跨境商业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每年可开展“对俄数字贸易创新创业训练营”,遴选有兴趣的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集中时间开展训练,通过项目路演和企业家点评的形式评选出获奖项目,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运营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各类电子商务相关大赛,参加企业电子商务相关的免费培训;与指导教师一起做行业企业调研,做数字营销规划方案、数字产品设计和对俄数字贸易大数据分析,侧重于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拓思维眼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加黑龙江省对俄数字贸易特色创新实践项目,并纳入选修课程的学分。以产业学院校内创业孵化器为依托,鼓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指导学生以团队形式或个人形式尝试在对俄跨境电商平台上创建跨境数字贸易公司,通过校内创业园及合作企业的孵化,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实践,并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成果孵化融入到顶岗实习,或可与毕业论文置换学分。
四、数字共享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借助省内行业领先企业对俄跨境新商业优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数字贸易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以数字技术、开放共享、校企共建为指导思想,面向产业学院相关学科和专业群专业,建成一个硬件环境共享、软件环境先进、功能环境多元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场所,包括数字营销虚拟仿真实验室、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室、数字贸易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构建省内领先的数字贸易精英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哈尔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由专门的专业团队提供服务,采用智能实验或云运营的方式,及时获取对俄数字贸易商业情报信息,并将最新贸易数据和统计信息实时导入仿真实践教学项目数据库,从文化搭建、功能区划、硬件环境、成果固化展示等层面辅助学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仿真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对俄数字贸易大数据营销研究室,与企业共享平台和数据资源,不仅拓展仿真实践教學的应用价值还能与企业共享科研成果,进一步对接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通过3D、VR技术,融合数字营销、体验营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将产品从创意、设计、生产、销售、运输、保险、通关到跨境数字支付等各环节一一呈现。通过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人与项目互动,引入实验创新启发模块,促进教学、科研和企业有效衔接,创造复合价值,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雪松,李胜祺.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0-27.
[2] 刘国买,何谐,李宁,梁俊平.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98. [3] 刘周海.基于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建构研究[J].高教学刊,2021,(4):193-196.
[4] 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Heilongjiang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Russian Digital Trade Industry College
LIU Ying-ying, XU Han-bo, MU Li-jua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 Harbin 150016, China)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Heilongjiang’s trade with Russia, the leading industrial resources of digital trade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rich human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ssian Digital Trade Industry College from four aspects: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service operation mechanism,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digital sharing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digital trade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digital trade; industrial college; operation mechanism; personnel training
[責任编辑 妤 文]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资助项目(GJB13200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莹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从事区域经济与贸易研究;徐菡博,讲师;牟丽娟,副教授。
关键词:数字贸易;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69-04
目前,产业学院的发展虽有国家政策倾斜,但却缺乏操作规范。产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教育组织形态,在明确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产权结构、设计办学指向,既区别于高校的二级学院,又与地方性综合高职学院和混合型高职院校不同。
一、组织与治理机制
我国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法律地位模糊、产权界定困难、顶层不明、权责不清、现代治理结构缺位等主要问题。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是产业学院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作为独立主体,在融合外贸企业、行业、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地方政府等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应具有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应体现民主治理的运营方式,契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既有公有资本的参与,也可有产业资本、集体、私有、外资等资本的加入,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和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开放包容的产权结构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黑龙江省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发展。从产权界定来看,产业学院不同于二级学院,它既有企业参与治理的诉求,又侧重产业服务性,与产业的对接更加紧密、直接;既需要享有办学的独立自主权,又需要更灵活的组织教学科研与培训服务。在专业对接产业的框架下设置各种教育课程、生产实训或培训项目,灵活提供覆盖产业生产销售全过程。只有依托资本混合的特质,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依法享有举办者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办学主体,才能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资源优势,围绕产品、技术、成本和市场等方面发挥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优势,提升产业学院的效益,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强力的资源互补和资源交换系统,提升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市场竞争力。产业学院的投资主体应包括应用型高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并明确各方股权占比;除高校和企业外,还可以包括政府、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或捐赠者等其他出资者,在此基础上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多元利益关系。产业学院的建校资源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投入,建设和运作的前提是建立多元化的资源筹集体制。产业学院前期建设投入除出资人承担外,还需要地方政府支持,主要在于建校场地的划拨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后产业学院独立运行,承担运行费用。人力投入主要依靠高校组织抽调或者招聘,企业可以适当参与。产业学院建成以后,政府还要发挥政策制定职能,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补充产业学院日常运作的资金资源需求。
产业学院治理机制的本质是在多元共治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模式,有效平衡各利益方权益,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实现办学目标,更广泛地向社会融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组织架构上与传统学院不同,采用理事会制度。例如,黑龙江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发起,成立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由省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省内高校等部门领导构成,作为学院重大事务管理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理事会共同审议、监督和指导产业学院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经费筹集、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理事长可以由对俄数字贸易龙头企业高管担任,常务副理事长可由省内应用型高校二级相关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菁英担任。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享有独立的教育管理自主权,负责组建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管理共同体,建构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落实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全面负责学院的各项工作,确保学院建设和运作的高效有序。此外,理事会负责聘请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和业界菁英担任产业学院的副院长,院长和副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协作管理产业学院的教学工作(如图1)。
二、服务运行机制
(一)构建对俄数字贸易全产业链服务研究中心
在全球价值链中,数字贸易无论从所占比重还是发挥的作用上都至关重要。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以贸易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巩固和更好发挥黑龙江省对俄传统贸易的基础优势,围绕数字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构建直营海外仓物流服务研究、对俄数字贸易云服务研究、跨境电商服务研究、数字支付结算创新服务研究、智慧供应链平台服务研究、大数据资源整合服务研究、国际商标等对俄数字贸易产业链综合服务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探索如何推动数字产品有效地嵌入生产过程,利用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团队优势,渗入企业菁英反馈,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将成果产业化,为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推动实现对俄数字贸易的全产业链发展[1]。整合数据、商品定价、数字交易与支付、数字存储与转移等关键环节的运营服务体系,推动黑龙江省传统贸易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对俄数字贸易平台,扩大黑龙江省数字贸易规模,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发展。
(二)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学科和专业群建设
学科和专业群建设面向黑龙江省数字贸易重点产业,依托省内应用型高校的对俄优势、特色专业,动态调整对俄数字贸易专业群和学科建设发展机制,促进数字贸易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对俄贸易有关学科和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黑龙江省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数字产业需求侧的融合[2]。黑龙江省外贸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涉足跨境数字贸易,包括跨境出口数字业务,跨境电子商务及其下游服务产业,具体涉及跨境物流与海外仓储、国际营销、国际保险业务、跨境供应链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服务内容,以国贸专业为主干学科专业,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商务俄语、财会、计算机、互联网金融、数字媒体等专业为支撑专业,多专业领域参与深度交叉与融合。参与共建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企业应为黑龙江省内龙头企业,代表黑龙江省甚至全国对俄贸易领域实力,聚焦实践前沿建设对俄数字贸易专业群。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功能能否有效实现取决于学科专业组合是否科学、合理、可发展。学科和专业群建设会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新增或派生复合、交叉、新兴专业,淘汰关联度不高的学科专业,建立动态化组合机制,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对关联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调整。 (三)对俄数字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对俄数字贸易是黑龙江省数字跨境贸易的核心。围绕黑龙江省自贸区、哈尔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包括应用型高校、外贸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在内的多主体协同培养产业所需的复合型数字贸易人才、丝路电商人才。由政府主导健全对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制度,产业学院可借鉴美国科技工业园模式、产业孵化器模式、研究中心模式等国内外先进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项目资源,构建适合黑龙江省特色的对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产业学院通过最新动态的行业调研和企业直接参与建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制定更精准的职业人才能力标准,安排更真实的学习项目任务,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合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所需[3]。对俄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和模式紧随省内对俄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和数字技术发展前沿,教学内容紧贴数字贸易实践,教学方法紧扣学生数字贸易操作能力、职业态度、数字贸易电商职业素养、商贸及跨境电商外语沟通能力的要求。建立以对俄贸易为主建设辐射全球的数字贸易服务人才基地,建立数字贸易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搭建数字贸易人才培训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创造高水平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成果,直接推动黑龙江省生产力发展,服务数字经济与贸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素养是决定产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运行方面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师资共享共用是产业学院产生的内需动力。围绕新型对俄数字贸易专业群,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目标任务和考核评价。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与国内外理论与技能研修,提升专业教师在跨境新商业行业领域与专业前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对俄跨境电商人才认证新标准,为黑龙江省培养对俄数字贸易人才界定框架。产业学院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后取得“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境电商操作及运营证书、电子商务技能与业务推广证书等,即具备双职称或双证书。产业学院内部依靠龙头企业派出指导实践的教师也需要定期开展教学方法、授课技巧等教学岗位培训。通过学术交流、进修访学、业务培训、校企互聘共培,以项目开发、国内外职教实践研修、岗位互换、企业顶岗实践为路径等多种形式培训产业学院专业教师。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与认证。
三、专创融合教育机制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此,要组建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提供产业链对接、对俄跨境物流服务、运营技术指导、境外营销推广等支持,对接黑龙江省内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开展代运营服务,共同开展专创融合教育[4]。根据省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面向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将企业用人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确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综合实训等课程。紧密结合课内外教学与活动,在实践课程中导入企业、行业的真实“微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培养学生跨境商业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每年可开展“对俄数字贸易创新创业训练营”,遴选有兴趣的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集中时间开展训练,通过项目路演和企业家点评的形式评选出获奖项目,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运营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各类电子商务相关大赛,参加企业电子商务相关的免费培训;与指导教师一起做行业企业调研,做数字营销规划方案、数字产品设计和对俄数字贸易大数据分析,侧重于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拓思维眼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加黑龙江省对俄数字贸易特色创新实践项目,并纳入选修课程的学分。以产业学院校内创业孵化器为依托,鼓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指导学生以团队形式或个人形式尝试在对俄跨境电商平台上创建跨境数字贸易公司,通过校内创业园及合作企业的孵化,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实践,并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成果孵化融入到顶岗实习,或可与毕业论文置换学分。
四、数字共享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借助省内行业领先企业对俄跨境新商业优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数字贸易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以数字技术、开放共享、校企共建为指导思想,面向产业学院相关学科和专业群专业,建成一个硬件环境共享、软件环境先进、功能环境多元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场所,包括数字营销虚拟仿真实验室、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室、数字贸易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构建省内领先的数字贸易精英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哈尔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由专门的专业团队提供服务,采用智能实验或云运营的方式,及时获取对俄数字贸易商业情报信息,并将最新贸易数据和统计信息实时导入仿真实践教学项目数据库,从文化搭建、功能区划、硬件环境、成果固化展示等层面辅助学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仿真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对俄数字贸易大数据营销研究室,与企业共享平台和数据资源,不仅拓展仿真实践教學的应用价值还能与企业共享科研成果,进一步对接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通过3D、VR技术,融合数字营销、体验营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将产品从创意、设计、生产、销售、运输、保险、通关到跨境数字支付等各环节一一呈现。通过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人与项目互动,引入实验创新启发模块,促进教学、科研和企业有效衔接,创造复合价值,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雪松,李胜祺.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0-27.
[2] 刘国买,何谐,李宁,梁俊平.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98. [3] 刘周海.基于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建构研究[J].高教学刊,2021,(4):193-196.
[4] 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Heilongjiang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Russian Digital Trade Industry College
LIU Ying-ying, XU Han-bo, MU Li-jua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 Harbin 150016, China)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Heilongjiang’s trade with Russia, the leading industrial resources of digital trade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rich human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ssian Digital Trade Industry College from four aspects: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service operation mechanism,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digital sharing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digital trade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digital trade; industrial college; operation mechanism; personnel training
[責任编辑 妤 文]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资助项目(GJB13200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莹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从事区域经济与贸易研究;徐菡博,讲师;牟丽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