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老师,至少要对“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讲什么”这样的问题经常思索,才能结合课堂教学,探寻出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改之路。这是最近听了十余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大赛后,留下的感受。
一、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1.教师对文本的核心价值认识不到位
不知道文本的真正价值何在,不知编者选编意图何在,则无法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在课堂上,有的老师的拓展内容与文本核心价值无关。例如,有教者在为《我们家的男子汉》做拓展延伸时,提及香港小姐选美时曾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四人中,选一人做你的老公或情人,你会选谁?学生热闹地讨论回答后,教者给出答案说:大部分人选择猪八戒。
这种拓展与文本核心思想不符。《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却表现出成熟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学习此课,要学习文中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语言;感受“男子汉”自主自立、刚强坦城的精神品格。显然,教者的拓展是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是无效拓展。为寻求气氛热闹而冷落文本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不应提倡。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真正的对话
面对情节动人、辞章华美、想象丰富的课文,有的教师会产生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自顾发挥而把学生抛之九霄云外。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承认老师的课堂很精彩,但自己却无所收获。口若悬河的老师,除了赢得学生叫好与钦佩外,并没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就谈不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的深度交流。所谓师生互动,不是临场作秀而是课堂教学机制。有老师在课堂大赛时,只让学生问一些事先安排好的题目,偶有学生问超出掌控范围的问题,教师则顾左右而言他。比如,一老师在分析《散步》时提问:在这个家庭里,谁的权力最大?按照老师的设想,学生应该说父亲,由此引出父亲的正确抉择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从而突出尊老爱幼的主题。有学生提出:家庭里无所谓权力大小,过分注重权力,会失去家的温馨。老师对此含糊其词,没能趁机与学生深度交流,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师生对话教学的机会。
二、语文课堂缺少个性化
1.对教材解读缺少个性化
大多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尽心尽力,但尽心尽力的课往往中规中矩,没有个性。对文本的解读,少有独到见解。一老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尽量发挥朗读才能,他的朗读感染了所有的人。然而,对诗歌的赏析却照搬教参,照本宣科,令人遗憾。语文教师必须有个性,包括思想个性,表达个性,情感个性,审美个性。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个性发展,教师若能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创新,并用求新思维去感染学生,那么,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敢于创新的现代化新人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2.对课堂点评缺少个性化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为激赏性评价,意在实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教学目的。但是,一味激赏也未免令人乏味。一些教师在点评学生时, “不错”,“你真棒”,“好极了”,“太棒了”等等评价语言显得很单一。有时学生的回答根本谈不上有质量,但教者却大加赞赏。这种不分情况的赞赏实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让其他学生如坠云雾。有时可以采用暂缓评价,暂缓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一味激赏性评价实际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影响学生的认知,教学中的合理批评,是课堂的和谐音符。个性化点评需要教师厚积薄发,需要教师实际把握教学情况。
三、课堂的语文味不足
1.课堂中缺少朗朗书声
“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很多语文老师,常说一句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而忘记了一句话:“给大家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好多教学,学生还没有阅读完毕,就开始下一环节。不少老师只把朗读当成饰品点缀一下,没有真正把朗读当成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不充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会到位,情感把握不会准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盐城一中的张丽老师在讲《月迹》一课时,整堂课围绕着“读”做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人赞叹。老师的教学语言仿佛江南水乡的柔水在流淌,滋润着每个人,带着学生走进那如梦似幻的境界。这样有语文味的课并不多见。有些课堂除了听名家朗读之外,听不到师生朗读。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没有一点读书声。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语感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语感能力的增强离不开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没有学生朗朗书声的课堂绝不是好的语文课堂,不管教学的手段如何多样,呈现的辅助媒体如何精彩。
2.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呼吁,让语文课姓“语”,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别再用自己的时间种别人的田。那么,语文课姓“语文”的标志是什么?课堂中的哪些活动才称得上“语文教学活动”呢?
一些老师在教学文本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中形成创新能力,提高生活实践能力。主观愿望虽好,但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好效果。学生在短暂思考后,匆忙走上讲台做表演,本来通过表演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更清晰。遗憾的是,表演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并没有进行创造性的解说。这样的表演让听者如坐针毡,让演者不知所措。学生的积累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用有限时间来进行无限的课堂活动,怎能得到预想的结果。教师预设的目标没有完成,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最为遗憾的是,热闹的课堂教学丢失了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掌声热烈非凡,脑中知识不牢的尴尬局面。没有知识基础,谈不上语文能力发展。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个人风采都应因学生的需要而存在。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讲什么,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主题是你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什么样。根据调查我把它概括为:语文课堂是你言我语的智慧交锋与辩论之地;语文课堂是童心未泯且博学多才的老师循循善诱之地;语文课堂是没有责备只有诱导,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灵魂散步之地;语文课堂是能够让学生寻找自信,自己做主的快乐之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224000)
一、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1.教师对文本的核心价值认识不到位
不知道文本的真正价值何在,不知编者选编意图何在,则无法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在课堂上,有的老师的拓展内容与文本核心价值无关。例如,有教者在为《我们家的男子汉》做拓展延伸时,提及香港小姐选美时曾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四人中,选一人做你的老公或情人,你会选谁?学生热闹地讨论回答后,教者给出答案说:大部分人选择猪八戒。
这种拓展与文本核心思想不符。《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却表现出成熟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学习此课,要学习文中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语言;感受“男子汉”自主自立、刚强坦城的精神品格。显然,教者的拓展是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是无效拓展。为寻求气氛热闹而冷落文本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不应提倡。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真正的对话
面对情节动人、辞章华美、想象丰富的课文,有的教师会产生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自顾发挥而把学生抛之九霄云外。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承认老师的课堂很精彩,但自己却无所收获。口若悬河的老师,除了赢得学生叫好与钦佩外,并没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就谈不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的深度交流。所谓师生互动,不是临场作秀而是课堂教学机制。有老师在课堂大赛时,只让学生问一些事先安排好的题目,偶有学生问超出掌控范围的问题,教师则顾左右而言他。比如,一老师在分析《散步》时提问:在这个家庭里,谁的权力最大?按照老师的设想,学生应该说父亲,由此引出父亲的正确抉择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从而突出尊老爱幼的主题。有学生提出:家庭里无所谓权力大小,过分注重权力,会失去家的温馨。老师对此含糊其词,没能趁机与学生深度交流,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师生对话教学的机会。
二、语文课堂缺少个性化
1.对教材解读缺少个性化
大多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尽心尽力,但尽心尽力的课往往中规中矩,没有个性。对文本的解读,少有独到见解。一老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尽量发挥朗读才能,他的朗读感染了所有的人。然而,对诗歌的赏析却照搬教参,照本宣科,令人遗憾。语文教师必须有个性,包括思想个性,表达个性,情感个性,审美个性。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个性发展,教师若能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创新,并用求新思维去感染学生,那么,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敢于创新的现代化新人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2.对课堂点评缺少个性化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为激赏性评价,意在实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教学目的。但是,一味激赏也未免令人乏味。一些教师在点评学生时, “不错”,“你真棒”,“好极了”,“太棒了”等等评价语言显得很单一。有时学生的回答根本谈不上有质量,但教者却大加赞赏。这种不分情况的赞赏实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让其他学生如坠云雾。有时可以采用暂缓评价,暂缓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一味激赏性评价实际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影响学生的认知,教学中的合理批评,是课堂的和谐音符。个性化点评需要教师厚积薄发,需要教师实际把握教学情况。
三、课堂的语文味不足
1.课堂中缺少朗朗书声
“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很多语文老师,常说一句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而忘记了一句话:“给大家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好多教学,学生还没有阅读完毕,就开始下一环节。不少老师只把朗读当成饰品点缀一下,没有真正把朗读当成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不充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会到位,情感把握不会准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盐城一中的张丽老师在讲《月迹》一课时,整堂课围绕着“读”做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人赞叹。老师的教学语言仿佛江南水乡的柔水在流淌,滋润着每个人,带着学生走进那如梦似幻的境界。这样有语文味的课并不多见。有些课堂除了听名家朗读之外,听不到师生朗读。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没有一点读书声。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语感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语感能力的增强离不开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没有学生朗朗书声的课堂绝不是好的语文课堂,不管教学的手段如何多样,呈现的辅助媒体如何精彩。
2.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呼吁,让语文课姓“语”,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别再用自己的时间种别人的田。那么,语文课姓“语文”的标志是什么?课堂中的哪些活动才称得上“语文教学活动”呢?
一些老师在教学文本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中形成创新能力,提高生活实践能力。主观愿望虽好,但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好效果。学生在短暂思考后,匆忙走上讲台做表演,本来通过表演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更清晰。遗憾的是,表演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并没有进行创造性的解说。这样的表演让听者如坐针毡,让演者不知所措。学生的积累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用有限时间来进行无限的课堂活动,怎能得到预想的结果。教师预设的目标没有完成,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最为遗憾的是,热闹的课堂教学丢失了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掌声热烈非凡,脑中知识不牢的尴尬局面。没有知识基础,谈不上语文能力发展。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个人风采都应因学生的需要而存在。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讲什么,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主题是你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什么样。根据调查我把它概括为:语文课堂是你言我语的智慧交锋与辩论之地;语文课堂是童心未泯且博学多才的老师循循善诱之地;语文课堂是没有责备只有诱导,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灵魂散步之地;语文课堂是能够让学生寻找自信,自己做主的快乐之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