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困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推广实践中出现一系列困境,其中最核心的是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转课堂接受度不高。基于社会系统观的视角分析发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师生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因,不单纯是因为翻转课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相关制度框架未能给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未能使大学生养成富有真正求知精神的社会个性有紧密的关系。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行工作需要改变传统思路,代之以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地方高校 本科教学 社会系统观 青年教师
  1.研究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和教学模式兴起于21世纪初。“翻转课堂”之“翻转”是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翻转”之处主要体现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课上讲课、课下作业”的基本结构,采用“课前导学、课中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翻转课堂的做法是教师借助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前提前学习课程知识,将课堂时间用于开展师生、学生之间的答疑解惑、研讨探究与互动交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内课外、学习流程和时空,使得课堂学习成为一种自主式、合作式、研讨式、建构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深层认知能力。近年中,翻转课堂被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带来了全球性教改“风暴”。
  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国外学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积累,对我们实施和理性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在翻转课堂的发源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翻转课堂已获得较为普遍的应用,大量研究将研究重心放在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评估、教师与学生的适应性分析、翻转课堂衍生出的非预期性结果等研究主题上。2014年美国翻转课堂教育网与其他机构共同发起的一项研究发现,40%左右的初中、高中教师已经在翻转课堂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效[1]。但亦有研究认为“翻转课堂”的效果未必优于传统课堂。例如,Gregory Ferenstein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的收效微乎其微[2];一些研究认为翻转课堂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亦有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研究结论。比如,Mike Acedo研究发现,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视频准备及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2]; Alfie Kohn的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前学习负担[2]。此外,Lisa Nielsen研究發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病加深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因为翻转课堂对互联网技术及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拥有与使用状况的依赖性强,能否具备这些条件与家庭的经济、文化资本有很大关联[2]。
  总体来说,虽然翻转课堂理念在2011年便传入中国,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翻转课堂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在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高校,翻转课堂的使用率较低。部分老师在教务管理部门的激励之下,接受学校的辅导并尝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但这部分老师仅占全校教师中较小的比例。一些高校尚未有组织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仅零星教师自主尝试。
  另一方面,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这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翻转课堂模式的“水土不服”问题,这里的“水土”是指国内地方高校这一社会系统,包括管理体制、教师及学生等,“不服”是指不适应。学界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卢钰等人提出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教育者及学习者在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在翻转课堂的中国实践中,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事实上,翻转课堂在国内高校中的实践,不仅关涉文化适应性问题,还关涉社会系统中文化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笔者认为基于社会系统观的分析视角对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困境作深入剖析尤为重要。就问题的表层来看,涉及高校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社会主体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深入问题内里,则涉及问题所处社会系统中的各种正式及非正式规范对人群心理和行为的限定。为此,本研究着重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呈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中的实施困境,并基于社会系统观剖析高校师生行为背后的社会逻辑,以及翻转课堂实践困境的形成机制。
  2.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困境
  翻转课堂在国内地方本科高校中的实施,遭遇多重困境。这其中,最核心的困境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接受度不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群体中集体“遇冷”;其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像想象中受学生欢迎,在较多高校的实践中,非但没有像期望中那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反而受到学生的排斥。高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高校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对象,一种教学模式如果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那么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本身将难以长久持续。
  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在学校管理方无硬性约束性要求的情景下,高校教师群体中呈现出普遍不愿意主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象。第二种情况较为常见,学校管理方为了促进教改,往往会采用一系列激励方式激发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给予一定经费的支持,但在这一系列激励方式之下,高校教师仍然少有人愿意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更教学模式。第三种情况是,一些高校在教师缺乏动力的情况下,采用硬性压制的形式促使教师尝试翻转课堂,受影响的教师虽然在短时间以内不得不采用该教学模式,一旦外部强制力消失,老师们就会改回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在一些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硬性要求每一个系所或教研室必须有一位或几位教师在一门或几门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或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作为二级学院、系所、教研室年终考核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诸如此类的由高校行政力量促成的教学改革一般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老师在完成硬性任务后并无动力再持续。   虽然一些高校教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和学习效能在短期内获得了提升,但在新鲜感消失之后,学生的参与热情随之减退,转而变成了对翻转课堂所需要的课前视频学习、课上参与式研讨等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是额外任务的排斥,导致翻转课堂流于形式。翻转课堂之所以要翻转课内课外、学习流程,一个初衷是克服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局限,使得学生的参与式研讨成为课堂的中心,使学生获得课堂的主体地位,另一个目标是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讨”的方式,充分强化课堂效果,将课堂从传统单一的讲课变为师生间研讨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深层认知能力。但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排斥,缺乏参与的激情,使得原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又回到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3.翻转课堂实践困境的形成机制
  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的实施中遭遇困境并不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优,也不意味着需要简单放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事实上,当前中国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能合理应用,对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强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不应因为翻转课堂在实践中“遇冷”便否定翻转课堂对教学改革所能发挥的积极意义,从而简单放弃。
  翻转课堂在实施中遭遇困境,与高校管理部门实施翻转课堂采取的简单化思路有关。具体来说,高校管理部门将翻转课堂的实施、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逻辑简单化了,相关思路和措施并非建立在对教师、学生行为的充分理解之上,缺少系统化的思维。比如,在不理解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情况下,简单以增加经费的形式对老师加强激励,或将翻转课堂作为教改中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性要求,或者强制性要求学生配合,等等。再如,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仍然难以改变困局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便放弃以翻转课堂促教改的思路。无论是翻转课堂的推行还是最后的放弃,均是基于一种简单的教育行政思路。
  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政策措施的顺利推行,均需要建立在深入内里地理解教高校教师及学生行为逻辑的基础上,以系统观理解高校教师和学生。若以系统观分析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逻辑,便能理解为什么高校教师拒绝采用这一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以及为什么学生难以长久对这一教学模式保持热情。
  高校教师群体中依据职业压力的大小分化为不同的子群体,其中职业压力最大的是青年教师群体,而从当前各地方高校翻转课堂实施措施来看,青年教师恰恰被作为重点对象。从高校教育行政者的角度,一方面,青年教师更易被动员,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经验和技能相对较弱,更需要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技能,因而将青年教师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重点人群。这样的思路缺乏系统观思维,缺少对青年教师群体综合状况的考查,直接導致翻转课堂难以推行的局面。
  青年教师群体对翻转课堂缺少热情,并非因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缺乏认同,而是青年教师群体的工作负荷已经处于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对翻转课堂等教改活动的冷淡或排斥是高校教师在多重压力之下的选择性行为。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普遍面临沉重的科研、教学、职称晋升等压力等。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科研竞争和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最重要的压力[4][5]。这与当前高校中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设置有关。在诸多压力之下,青年教师普遍没有额外的精力开展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普通的教学获得改革不同,其课程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精力,需要准备每堂课的课前导学视频拍摄,需要对课堂的研讨组织做充分的准备,一些处于多重压力下的青年教师并不愿意被学校管理方动员到翻转课堂的教改活动中。
  以系统观分析当下地方高校学生群体,会发现大学生群体对翻转课堂缺乏长久的热情不仅仅源自翻转课堂本身,而与当下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社会个性①有关。当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个性结构中,普遍不具备过去大学生所具有的真正的求知精神,而是表现出普遍性的厌学:看轻大学阶段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愿意在大学课程学习上花费精力。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生进入大学前为顺利通过高考所经历的长期高强度、填鸭式教学模式有关,这一学习模式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与进入大学前形成的学习认知失调有关,认为只要进了大学校门就不需要像过去一样认真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家长错误的认知、家庭引导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在翻转课堂实施初期,大学生在翻转课堂新鲜感的体验下尚愿意投入精力,但在新鲜感褪去之后,对翻转课堂所要求的课前视频学习和课上提问、研讨的密集参与产生厌倦、排斥。
  4.结论与讨论
  以社会系统观分析翻转课堂的实施困境可以发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师生中“遇冷”的成因不单纯是翻转课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而是包括高校评价体系等在内的管理体制未能给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未能使大学生养成富有真正求知精神的社会个性。
  在当前高校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效果偏差及教学方式传统落后的现实背景下,包括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推行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思路,系统性地看待教学改革的推行工作,而不是简单施行,不通行之后则简单放弃。需要改变推行思路,比如调动职称较高、教龄较长、职业压力不大的教师更多地参与;在减轻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情况下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重视本科生求知精神培养的前提下调动本科生参与积极性;在具有求学精神的研究生中更多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等等。只有充分调动教学和学习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果,才能促进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多样化,促成符合当代高校学生需求的成熟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注释:
  ①社会个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相对于个体的个性而言,指称同一群人中多数成员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5).
  [2]郭鹏飞.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
  [3]卢钰,徐碧波,焦宇.从文化差异角度反思翻转课堂在我国学校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8).
  [4]张蓓,文晓巍,盘思桃.基于Karasek模型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7(10).
  [5]姜捷.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及其缓解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翻转课堂’在高校社科类专业中的应用现状、困境与路向选择”(项目编号:JGB16007)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焦虑作为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焦虑进行分析,指出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 生态课堂 外语学习焦虑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和高等学科教育不同且尤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属于面向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以往思政课堂重在讲授,已不能很好适应“95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立足市情、校情、学情,探索有东莞特色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尤为必要。地方高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与经费保障进行改革,把地方特色、地方元素、地方符号、地方风格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使概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地方特色,大学生在地
摘 要: 自由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会意识,对幼儿一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了A幼儿园一个大班和B幼儿园一个大班自由活动的开展状况。本研究可以为更多幼儿园提高自由活动质量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自由活动 自由 比较  日本教育家仓桥物三在幼儿园真谛中指出:“如果幼儿在游戏时,完全没有那种眼睛盯着大人的战战兢兢的表
摘 要: “空灵”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审美形态,是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弹性和灵气,氤氲在诗歌的氛围文笔中,尤以盛唐诗人王维见长。本文旨在对王维山水诗作所呈现的“诗情”与“画意”做阐述,以探析其诗作中无所不在的“空灵”美,从而丰富诗作的赏析角度,进一步深化“空灵”的美学诗蕴。王维山水诗作中的“空灵”美主要通过充盈着哲理之美、音乐之美与无我之美的“诗”情和色彩之美、构图之美与线条之美的“画意”交错映
摘 要: 明代诗人赵时春吟咏崆峒山的诗歌,从不同角度描摹了崆峒山的雄险、秀丽和灵异,并寄寓了诗人面对人生低潮和仕途坎壈时的不屈、失意和无奈之情,诗风率真豪迈,有《诗经·秦风》之遗韵。  关键词: 崆峒山 赵时春 明代诗歌  赵时春(1508—1567),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甘肃平凉市)人。嘉靖五年(1526),18岁的赵时春考了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三名,荣登进士第。天资聪颖的他早年即以诗文名
摘 要: 艾丽丝·默多克作为当代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意义自然无需赘叙。其创作生涯中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以男性为第一视角的叙述手法。而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作为女作家的默多克又是如何透过这些男性的眼光来表达她的思想的呢?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默多克这一类型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求更深入地去理解默多克和她的作品。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黑王子》 《大海,大海》 女性主义 
摘 要: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学院《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中“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院《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中“体制机制创新与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团队,分工合作,创新工作,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内容;同时,依据建设内容进行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同,保证岗位工作标准相关建设内容的系统化。  关键词: 岗位工作标准 质量文
摘 要: 本课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生存现状研究”是一次基于对贵阳市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生存现状调研而开展的实地调研。本文从现状描述、问题分析、对策建议三方面,分析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小学双语教师的生存现状,总结出四点优势、四点问题、四点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 生存状态 优势 困境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课程教育的教师,既可
摘 要: “互联网 ”背景下数字化学习经历了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视频公开课和网络共享课及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迁,“互联网 ”教学有极大的优势,也存在很多不足。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利用“互联网 ”教学的优势,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改革,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是实现学习效率有效提升和学习效果显著增强的途径。该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模式 混合式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保障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但是,种种现实因素给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问题,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失衡現象。本文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义务教育为例,研究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原因,进而探究改善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 教育资源 资源配置  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