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真纯的诗感插上想象的翅膀
雪莱在《诗辩》中有一段经典的议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由于想象,使得“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是不平常了”。诚然,诗歌写作不一定用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在诗的传达尺度上,戴望舒强调适度地把握真实与想象、表现与隐藏的关系,他有一句经典之言:“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很巧妙地实践了诗歌的真实与想象的结合。
雨过天晴,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漫步于雨后,也是很日常的生活经验。不过,这首诗却诗意盎然,洋溢着温暖的生命气息,充满活力的景象纯朴不失澄明、宁静不乏灵动,我们最初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很容易被诗中真纯透明的诗感所吸引。徐志摩把“真纯的‘诗感’”看成诗歌的根本生命。这种真纯的诗感来自诗人敏感精微的诗心、细致独特的观察、丰富眺跃的诗绪,以及对生命万物、大干世界的纯真而富有诗性的想象,诗心与诗绪往往凭借想象的翅膀得以智慧地表达和诗性地飞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抖”字表现了凤蝶翅膀的灵动,水珠配着凤蝶“饰彩”的翅膀,在阳光的“曝”照下,分明耀眼。这是非常美妙而贴切的想象,诗人巧妙地完成了对悠闲心态的智慧的表达:蝴蝶翅膀的煽动不正如同书页的开合吗?“饰彩”本是凤蝶的衣装,但在雨后晴空的映衬下,这多彩的衣装绝妙地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怎样炫目的亮点啊!
诗人的心是精微的。自然万象、一刹那的梦影、飘忽的微风、幽然的花香都会被诗人的灵感捕捉。《在天晴了的时候》中,诗意的涟漪随处荡漾,全诗句句是明朗轻快的抒情,唯一的沉重,也被诗人排除——寺人大胆启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新阳推开了阴霾了”,一个“推”字表达了诗人破除一切黑暗的热切期望和决绝心境。“溪水在温风中晕皱”,在温暖的和风中,流淌的小溪也放慢了脚步,幸福地泛起圈圈的涟漪,在这里,诗人用“晕”字成功地想象了溪水的闲游情态。随后,“移动”
“闲游”两个动词巧妙地应和了“晕”的情状和诗人宁静平和的心绪。
同是表达一种纯真闲适的诗感,诗句“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要比古人“今朝试卷孤帘看,依旧青山绿水多”的表达多了生命的想象。推开阴霾的阳光,赋予所有的生命(主体的我和客体的自然)以生的气息和活力。
自然是心灵的镜像
戴望舒一生创作90余首诗,其早期诗作很多都借鉴了欧洲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手法,注重意象的塑造。在戴望舒的意象谱系中,出现最频繁的是寂寞的园、幽暗的林、微茫的山、哭泣的月……这些意象是诗人内心烦恼、忧郁、孤独、苦闷的真实写照。《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淡化了探索者、寻梦者的深沉凝重的情感纠结,淡化了诗人以往最擅长的意象塑造的深邃隐喻。在这首诗中,所有的意象都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们随着诗人的感情和意念跳动生辉。诗人以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情,以童真的视角去捕捉朴实甚至有些简单的情感——淡然、悠闲、纯净,无有挂碍、无有约束,心怀中是明媚恬淡的晴天普照。这种打动我们的童趣的诗意,恰恰是人类心灵的原初状态。
雨后晴空下的小草不再是默默地寂寥,而是“炫耀着新绿”。雨后小径既可以理解成经历苦难后新生的中国,也可以理解成诗人饱经风霜后一切释然淡定的内心世界,他与诗人此前创作的《雨巷》巧妙地形成了两个创作阶段,人生不同时期的意象的衔接,承载了诗人自我独特的欣赏体验。“雨润过的泥路”象征着饱经战争的中国经历了苦难风暴的洗礼,雨后的泥路本应是湿润、松软的,诗人却用拟人的手法将它描绘成“凉爽又温柔”,被赋予了女性的性格情态,细腻与微妙的体验瞬间呈现出来。“小草”“小白菊”这些被拟人化了的柔弱的意象纷纷“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炫耀”一词尤其突出了雨后草地上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新绿”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小草重获新生的赞叹和感慨。雨中的菊花多是闭合的,雨后它们慢慢伸直茎干,绽放花瓣,迎接阳光的普照,诗人用“一瓣瓣地绽透”尽展小白菊鲜活可爱的生命气息。这些平常柔弱的自然生命被诗人寄予了庄重的象征内涵,象征着惨遭践踏欺凌的中国人民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在烽火硝烟中历练成长起来的青年一辈愈加坚强有尊严。
舒缓自如的艺术手法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戴望舒就在创作中自觉运用自然伸展的现代口语,注重诗人的内在情绪和诗歌的内在节奏的调和相应,而且更为看重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节奏舒缓却紧凑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看似随意却设计巧妙,两个诗节之间情感联系紧凑:第一节为我们描绘了雨后自然的景象,第二节侧重描写雨后散步的畅快感受。两个诗节的前两句并没有采用完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而是运用回环的方式,既突出和强调了同一情感的抒发,又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可以看成诗人对自己的规劝或建议,引领全诗的抒情语境。“该”字更清晰地表明全诗抒情语境的预设状态—■寺人的向往之情。较之这一句的委婉、平稳的抒怀,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则突出了行为的主动性、活跃性和闲适的动态感。“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这是诗人对别人的呼唤,呼唤大家都能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很明显,这种回环的重复增强了内在的节奏力度,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题都得到了升华。标题在诗作中几次重复,暗示了灾难过后,新生活的开始,也奠定了全诗愉悦明朗的格调。
节奏方面,全诗始终讲求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全诗压“ou”韵:“候”“走”“手”“柔”“垢”……但不生硬。不是为了凑韵而选字,韵与诗人的心绪、自然意象、行为状态融融无隔。比如“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这种亲近自然的节奏跳跃着,敲打着我们的心扉。一方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愉悦舒畅的阅读应和;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温馨惬意的律动美。如果说《雨巷》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表达的是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抒写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那么,《在天晴了的时候》中重复表达的是雨过天晴后的清新美好,格调悠闲、淡雅、从容,心态豁达、释然,心绪安静,洋溢着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切期望。
从语言上看,“一定”“一下子”“赤脚”等口语词汇,“炫耀”“试试寒”“试试暖”“走走”“抬头”“抖”“绽透”“闲游”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灵动异常,又不脱离日常化情态的表达。朱光潜在评价戴望舒的艺术风格时说:
“他的诗在华贵之中仍保持一种可爱的质朴自然的风味。”继而又说:
“戴望舒先生所以超过现在一般诗人的我想第一就是他的缺陷——他的单纯,其次就是他的文字的优美。”…平心而论,这首诗没有什么雕饰精美的修辞,没有什么撼人心魄的诗绪诗情,若再进一步抛开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抛开跨越时空的比较,整首诗最为牵动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诗中“绝端底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如果捕捉不住这双重的微妙,就读不懂这首诗的好。
雪莱在《诗辩》中有一段经典的议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由于想象,使得“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是不平常了”。诚然,诗歌写作不一定用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在诗的传达尺度上,戴望舒强调适度地把握真实与想象、表现与隐藏的关系,他有一句经典之言:“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很巧妙地实践了诗歌的真实与想象的结合。
雨过天晴,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漫步于雨后,也是很日常的生活经验。不过,这首诗却诗意盎然,洋溢着温暖的生命气息,充满活力的景象纯朴不失澄明、宁静不乏灵动,我们最初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很容易被诗中真纯透明的诗感所吸引。徐志摩把“真纯的‘诗感’”看成诗歌的根本生命。这种真纯的诗感来自诗人敏感精微的诗心、细致独特的观察、丰富眺跃的诗绪,以及对生命万物、大干世界的纯真而富有诗性的想象,诗心与诗绪往往凭借想象的翅膀得以智慧地表达和诗性地飞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抖”字表现了凤蝶翅膀的灵动,水珠配着凤蝶“饰彩”的翅膀,在阳光的“曝”照下,分明耀眼。这是非常美妙而贴切的想象,诗人巧妙地完成了对悠闲心态的智慧的表达:蝴蝶翅膀的煽动不正如同书页的开合吗?“饰彩”本是凤蝶的衣装,但在雨后晴空的映衬下,这多彩的衣装绝妙地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怎样炫目的亮点啊!
诗人的心是精微的。自然万象、一刹那的梦影、飘忽的微风、幽然的花香都会被诗人的灵感捕捉。《在天晴了的时候》中,诗意的涟漪随处荡漾,全诗句句是明朗轻快的抒情,唯一的沉重,也被诗人排除——寺人大胆启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新阳推开了阴霾了”,一个“推”字表达了诗人破除一切黑暗的热切期望和决绝心境。“溪水在温风中晕皱”,在温暖的和风中,流淌的小溪也放慢了脚步,幸福地泛起圈圈的涟漪,在这里,诗人用“晕”字成功地想象了溪水的闲游情态。随后,“移动”
“闲游”两个动词巧妙地应和了“晕”的情状和诗人宁静平和的心绪。
同是表达一种纯真闲适的诗感,诗句“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要比古人“今朝试卷孤帘看,依旧青山绿水多”的表达多了生命的想象。推开阴霾的阳光,赋予所有的生命(主体的我和客体的自然)以生的气息和活力。
自然是心灵的镜像
戴望舒一生创作90余首诗,其早期诗作很多都借鉴了欧洲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手法,注重意象的塑造。在戴望舒的意象谱系中,出现最频繁的是寂寞的园、幽暗的林、微茫的山、哭泣的月……这些意象是诗人内心烦恼、忧郁、孤独、苦闷的真实写照。《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淡化了探索者、寻梦者的深沉凝重的情感纠结,淡化了诗人以往最擅长的意象塑造的深邃隐喻。在这首诗中,所有的意象都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们随着诗人的感情和意念跳动生辉。诗人以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情,以童真的视角去捕捉朴实甚至有些简单的情感——淡然、悠闲、纯净,无有挂碍、无有约束,心怀中是明媚恬淡的晴天普照。这种打动我们的童趣的诗意,恰恰是人类心灵的原初状态。
雨后晴空下的小草不再是默默地寂寥,而是“炫耀着新绿”。雨后小径既可以理解成经历苦难后新生的中国,也可以理解成诗人饱经风霜后一切释然淡定的内心世界,他与诗人此前创作的《雨巷》巧妙地形成了两个创作阶段,人生不同时期的意象的衔接,承载了诗人自我独特的欣赏体验。“雨润过的泥路”象征着饱经战争的中国经历了苦难风暴的洗礼,雨后的泥路本应是湿润、松软的,诗人却用拟人的手法将它描绘成“凉爽又温柔”,被赋予了女性的性格情态,细腻与微妙的体验瞬间呈现出来。“小草”“小白菊”这些被拟人化了的柔弱的意象纷纷“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炫耀”一词尤其突出了雨后草地上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新绿”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小草重获新生的赞叹和感慨。雨中的菊花多是闭合的,雨后它们慢慢伸直茎干,绽放花瓣,迎接阳光的普照,诗人用“一瓣瓣地绽透”尽展小白菊鲜活可爱的生命气息。这些平常柔弱的自然生命被诗人寄予了庄重的象征内涵,象征着惨遭践踏欺凌的中国人民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在烽火硝烟中历练成长起来的青年一辈愈加坚强有尊严。
舒缓自如的艺术手法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戴望舒就在创作中自觉运用自然伸展的现代口语,注重诗人的内在情绪和诗歌的内在节奏的调和相应,而且更为看重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节奏舒缓却紧凑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看似随意却设计巧妙,两个诗节之间情感联系紧凑:第一节为我们描绘了雨后自然的景象,第二节侧重描写雨后散步的畅快感受。两个诗节的前两句并没有采用完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而是运用回环的方式,既突出和强调了同一情感的抒发,又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可以看成诗人对自己的规劝或建议,引领全诗的抒情语境。“该”字更清晰地表明全诗抒情语境的预设状态—■寺人的向往之情。较之这一句的委婉、平稳的抒怀,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则突出了行为的主动性、活跃性和闲适的动态感。“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这是诗人对别人的呼唤,呼唤大家都能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很明显,这种回环的重复增强了内在的节奏力度,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题都得到了升华。标题在诗作中几次重复,暗示了灾难过后,新生活的开始,也奠定了全诗愉悦明朗的格调。
节奏方面,全诗始终讲求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全诗压“ou”韵:“候”“走”“手”“柔”“垢”……但不生硬。不是为了凑韵而选字,韵与诗人的心绪、自然意象、行为状态融融无隔。比如“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这种亲近自然的节奏跳跃着,敲打着我们的心扉。一方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愉悦舒畅的阅读应和;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温馨惬意的律动美。如果说《雨巷》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表达的是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抒写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那么,《在天晴了的时候》中重复表达的是雨过天晴后的清新美好,格调悠闲、淡雅、从容,心态豁达、释然,心绪安静,洋溢着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切期望。
从语言上看,“一定”“一下子”“赤脚”等口语词汇,“炫耀”“试试寒”“试试暖”“走走”“抬头”“抖”“绽透”“闲游”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灵动异常,又不脱离日常化情态的表达。朱光潜在评价戴望舒的艺术风格时说:
“他的诗在华贵之中仍保持一种可爱的质朴自然的风味。”继而又说:
“戴望舒先生所以超过现在一般诗人的我想第一就是他的缺陷——他的单纯,其次就是他的文字的优美。”…平心而论,这首诗没有什么雕饰精美的修辞,没有什么撼人心魄的诗绪诗情,若再进一步抛开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抛开跨越时空的比较,整首诗最为牵动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诗中“绝端底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如果捕捉不住这双重的微妙,就读不懂这首诗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