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生命,清新的韵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真纯的诗感插上想象的翅膀
  
  雪莱在《诗辩》中有一段经典的议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由于想象,使得“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是不平常了”。诚然,诗歌写作不一定用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在诗的传达尺度上,戴望舒强调适度地把握真实与想象、表现与隐藏的关系,他有一句经典之言:“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很巧妙地实践了诗歌的真实与想象的结合。
  雨过天晴,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漫步于雨后,也是很日常的生活经验。不过,这首诗却诗意盎然,洋溢着温暖的生命气息,充满活力的景象纯朴不失澄明、宁静不乏灵动,我们最初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很容易被诗中真纯透明的诗感所吸引。徐志摩把“真纯的‘诗感’”看成诗歌的根本生命。这种真纯的诗感来自诗人敏感精微的诗心、细致独特的观察、丰富眺跃的诗绪,以及对生命万物、大干世界的纯真而富有诗性的想象,诗心与诗绪往往凭借想象的翅膀得以智慧地表达和诗性地飞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抖”字表现了凤蝶翅膀的灵动,水珠配着凤蝶“饰彩”的翅膀,在阳光的“曝”照下,分明耀眼。这是非常美妙而贴切的想象,诗人巧妙地完成了对悠闲心态的智慧的表达:蝴蝶翅膀的煽动不正如同书页的开合吗?“饰彩”本是凤蝶的衣装,但在雨后晴空的映衬下,这多彩的衣装绝妙地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怎样炫目的亮点啊!
  诗人的心是精微的。自然万象、一刹那的梦影、飘忽的微风、幽然的花香都会被诗人的灵感捕捉。《在天晴了的时候》中,诗意的涟漪随处荡漾,全诗句句是明朗轻快的抒情,唯一的沉重,也被诗人排除——寺人大胆启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新阳推开了阴霾了”,一个“推”字表达了诗人破除一切黑暗的热切期望和决绝心境。“溪水在温风中晕皱”,在温暖的和风中,流淌的小溪也放慢了脚步,幸福地泛起圈圈的涟漪,在这里,诗人用“晕”字成功地想象了溪水的闲游情态。随后,“移动”
  “闲游”两个动词巧妙地应和了“晕”的情状和诗人宁静平和的心绪。
  同是表达一种纯真闲适的诗感,诗句“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要比古人“今朝试卷孤帘看,依旧青山绿水多”的表达多了生命的想象。推开阴霾的阳光,赋予所有的生命(主体的我和客体的自然)以生的气息和活力。
  
  自然是心灵的镜像
  
  戴望舒一生创作90余首诗,其早期诗作很多都借鉴了欧洲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手法,注重意象的塑造。在戴望舒的意象谱系中,出现最频繁的是寂寞的园、幽暗的林、微茫的山、哭泣的月……这些意象是诗人内心烦恼、忧郁、孤独、苦闷的真实写照。《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淡化了探索者、寻梦者的深沉凝重的情感纠结,淡化了诗人以往最擅长的意象塑造的深邃隐喻。在这首诗中,所有的意象都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们随着诗人的感情和意念跳动生辉。诗人以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情,以童真的视角去捕捉朴实甚至有些简单的情感——淡然、悠闲、纯净,无有挂碍、无有约束,心怀中是明媚恬淡的晴天普照。这种打动我们的童趣的诗意,恰恰是人类心灵的原初状态。
  雨后晴空下的小草不再是默默地寂寥,而是“炫耀着新绿”。雨后小径既可以理解成经历苦难后新生的中国,也可以理解成诗人饱经风霜后一切释然淡定的内心世界,他与诗人此前创作的《雨巷》巧妙地形成了两个创作阶段,人生不同时期的意象的衔接,承载了诗人自我独特的欣赏体验。“雨润过的泥路”象征着饱经战争的中国经历了苦难风暴的洗礼,雨后的泥路本应是湿润、松软的,诗人却用拟人的手法将它描绘成“凉爽又温柔”,被赋予了女性的性格情态,细腻与微妙的体验瞬间呈现出来。“小草”“小白菊”这些被拟人化了的柔弱的意象纷纷“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炫耀”一词尤其突出了雨后草地上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新绿”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小草重获新生的赞叹和感慨。雨中的菊花多是闭合的,雨后它们慢慢伸直茎干,绽放花瓣,迎接阳光的普照,诗人用“一瓣瓣地绽透”尽展小白菊鲜活可爱的生命气息。这些平常柔弱的自然生命被诗人寄予了庄重的象征内涵,象征着惨遭践踏欺凌的中国人民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在烽火硝烟中历练成长起来的青年一辈愈加坚强有尊严。
  
  舒缓自如的艺术手法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戴望舒就在创作中自觉运用自然伸展的现代口语,注重诗人的内在情绪和诗歌的内在节奏的调和相应,而且更为看重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节奏舒缓却紧凑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看似随意却设计巧妙,两个诗节之间情感联系紧凑:第一节为我们描绘了雨后自然的景象,第二节侧重描写雨后散步的畅快感受。两个诗节的前两句并没有采用完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而是运用回环的方式,既突出和强调了同一情感的抒发,又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可以看成诗人对自己的规劝或建议,引领全诗的抒情语境。“该”字更清晰地表明全诗抒情语境的预设状态—■寺人的向往之情。较之这一句的委婉、平稳的抒怀,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则突出了行为的主动性、活跃性和闲适的动态感。“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这是诗人对别人的呼唤,呼唤大家都能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很明显,这种回环的重复增强了内在的节奏力度,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题都得到了升华。标题在诗作中几次重复,暗示了灾难过后,新生活的开始,也奠定了全诗愉悦明朗的格调。
  节奏方面,全诗始终讲求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全诗压“ou”韵:“候”“走”“手”“柔”“垢”……但不生硬。不是为了凑韵而选字,韵与诗人的心绪、自然意象、行为状态融融无隔。比如“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这种亲近自然的节奏跳跃着,敲打着我们的心扉。一方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愉悦舒畅的阅读应和;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温馨惬意的律动美。如果说《雨巷》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表达的是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抒写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那么,《在天晴了的时候》中重复表达的是雨过天晴后的清新美好,格调悠闲、淡雅、从容,心态豁达、释然,心绪安静,洋溢着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切期望。
  从语言上看,“一定”“一下子”“赤脚”等口语词汇,“炫耀”“试试寒”“试试暖”“走走”“抬头”“抖”“绽透”“闲游”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灵动异常,又不脱离日常化情态的表达。朱光潜在评价戴望舒的艺术风格时说:
  “他的诗在华贵之中仍保持一种可爱的质朴自然的风味。”继而又说:
  “戴望舒先生所以超过现在一般诗人的我想第一就是他的缺陷——他的单纯,其次就是他的文字的优美。”…平心而论,这首诗没有什么雕饰精美的修辞,没有什么撼人心魄的诗绪诗情,若再进一步抛开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抛开跨越时空的比较,整首诗最为牵动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诗中“绝端底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如果捕捉不住这双重的微妙,就读不懂这首诗的好。
其他文献
学生年龄小,其天性在于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好奇,想探索发生在身边的“为什么”,一举一动充满童真和童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种应试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童真和童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无用论”的极端思想。以现在的学生作文为例,从中丝毫看不出他们应有的童
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为正确、深刻地理解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常规的教法,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仅此教学,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字,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时,“傲对碧空”一词跳入了我的眼帘,我想,如果我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凭什么傲对碧空呢?于是,我决定抓住这个文眼,以拟人的方法来教学全文。  
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却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与生共读。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年少时就深埋于我的心間。记得那个年代是无书可读的,家里的几本线装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唐显礼先生,是他在冬日里朗读的那篇《欧阳海之歌》温暖了我幼小的心灵,让书的魔力撩拨得我不能自已。  说来不怕笑话,我还有过“窃书”的经历。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
提起小学语文课本,总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当课文中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的文字,渐渐远去随岁月模糊时,那一幅幅个性鲜明的插图却依然能够清晰浮现在脑海之中:白求恩在硝烟中为受伤的战士做手术;鲁迅书桌上那个花骨朵般的“早”字;蜿蜒起伏、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男女老少……插图之所以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那般深刻,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课本中直观形象的插图
观察我们的课堂,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自以为是的目标解读,脱离生活的豪言壮语,肤浅游离的文本阅读……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者光彩照人,学生暗淡无光,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少了两个字:尊重。只有尊重文本的内在联系,才能使教学环节更加简化;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简明;只有尊重生活的真实面目,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简约,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尊重文本的内在联系  《
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每一个孩子都好比一粒饱满的、有生命力的种子,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其内在智慧的种子才会萌发。最近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老师执教的《猴子种果树》一课,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课堂上高超的启迪学生智慧的策略。  一、读中诱思——学生思维的种子渐渐萌发  课始,薛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中有一些生词,我们先来认一认,接着出示大屏幕:  梨树、杏树
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笔者结合教材,精心选择适合的儿歌,让孩子们在严格而又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接受教育,畅享童年。  一、选择适合培养孩子兴趣的——黄口兴会更无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低年级孩子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笔者担任的是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总感到识字教学的“集中”“随文”度有点难以处理。在平时的生字词教学中,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生字教学集中识字比较好操作,但会流于枯燥;随文识字吧,字词与文本融会贯通,课境感强,但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高,难操控。  最近听一位本校教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有效课堂教学便成为我们评品一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没有走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式,因而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匮乏,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此外,大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只是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也让学生苦不堪言。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件苦差事,每次节假日做家庭作业,他们总把作文放到最后。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