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对宁夏大学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心理状况需要特别关注 。
贫困生更容易抑郁
调查人员随机抽取了15个院系、4个年级中的800人,收回有效问卷718份。调查显示: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有113名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了贫困生总数的52.53%。在访谈中一些贫困生谈到,“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
经济较好的学生抑郁平均数为38.52,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0.72,主要表现为,贫困生经常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不容易集中精力做事,比平常话少了,等等。在访谈中有一位女生表示,“我在中学时,很活泼,也爱说话,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慢慢地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调查认为,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在访谈中,一位贫困生谈及最近的心理感受时说,“心里总是很烦,谁帮忙也摆脱不了。”问其原因,他坦言,“中学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上大学以后,差距太大了”。可见,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贫困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
海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崔灿(化名)在大一的时候得到过一笔资助金额约7000元的可口可乐助学金,该助学金每4年一次,专门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大三时,利用打工挣的钱,她将即将走出校门的自己打扮了一番,买了新衣服、换了新书包、烫了头发。“贫困生,假装的!”“真会耍手段,骗到助学金后就来个大变样。”甚至还有同学质问她:凭什么拿助学金?各种各样的声音飞进了她的耳朵。崔灿说,自己真的很痛苦,她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自尊。
崔灿说:“作为贫困生是不幸的,我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名著就是《简·爱》,我最爱主人公简·爱的一句话:‘我穷,我丑,但我和别人一样有着自尊!’”
不同过往的心理负担
高校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每年近万元的学费及生活费占去了他们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经济压力使一些贫困生一直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还有很大部分贫困生要依靠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开销,他们事事都要考虑经济因素,无形之中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贫困生在原来的学习环境中唯一的评价标准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如今的高校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且能考进大学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所以,贫困生很可能因为失去唯一的心理支柱——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再度使自己的心理失衡。
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步入大学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更大的挑战。农村贫困生的原有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而新的城市环境则充斥着复杂的内容与形形色色的群体,这就给贫困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新旧环境的巨大反差,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贫困生的消费障碍
贫困生也渴望友谊,渴望爱情,但没有经济能力参与一些校园的非主流文化活动。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交友广泛。相比之下,有些贫困生深感自卑,恐惧与别人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些贫困生为了表现自己,不惜编造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以维持交友和恋爱的各种开销。有些贫困生过强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方式,敌对态度,甚至对自己或别人产生过激行为。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旭新说:“贫困生消费障碍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高校许多贫困生都不能有正常的物质消费,即使有些消费是生活必需品。这是造成贫困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贫困,所以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消费,我要穿最简单的,吃最便宜的,久而久之,许多贫困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相应而生,很多人因为这样的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的多困生。”
这种苛求对贫困生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渴望平等、渴望融入大学生活,很多人顶不住压力变得脆弱和内向。他们为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这种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贫困生更容易抑郁
调查人员随机抽取了15个院系、4个年级中的800人,收回有效问卷718份。调查显示: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有113名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了贫困生总数的52.53%。在访谈中一些贫困生谈到,“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
经济较好的学生抑郁平均数为38.52,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0.72,主要表现为,贫困生经常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不容易集中精力做事,比平常话少了,等等。在访谈中有一位女生表示,“我在中学时,很活泼,也爱说话,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慢慢地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调查认为,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在访谈中,一位贫困生谈及最近的心理感受时说,“心里总是很烦,谁帮忙也摆脱不了。”问其原因,他坦言,“中学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上大学以后,差距太大了”。可见,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贫困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
海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崔灿(化名)在大一的时候得到过一笔资助金额约7000元的可口可乐助学金,该助学金每4年一次,专门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大三时,利用打工挣的钱,她将即将走出校门的自己打扮了一番,买了新衣服、换了新书包、烫了头发。“贫困生,假装的!”“真会耍手段,骗到助学金后就来个大变样。”甚至还有同学质问她:凭什么拿助学金?各种各样的声音飞进了她的耳朵。崔灿说,自己真的很痛苦,她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自尊。
崔灿说:“作为贫困生是不幸的,我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名著就是《简·爱》,我最爱主人公简·爱的一句话:‘我穷,我丑,但我和别人一样有着自尊!’”
不同过往的心理负担
高校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每年近万元的学费及生活费占去了他们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经济压力使一些贫困生一直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还有很大部分贫困生要依靠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开销,他们事事都要考虑经济因素,无形之中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贫困生在原来的学习环境中唯一的评价标准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如今的高校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且能考进大学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所以,贫困生很可能因为失去唯一的心理支柱——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再度使自己的心理失衡。
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步入大学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更大的挑战。农村贫困生的原有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而新的城市环境则充斥着复杂的内容与形形色色的群体,这就给贫困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新旧环境的巨大反差,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贫困生的消费障碍
贫困生也渴望友谊,渴望爱情,但没有经济能力参与一些校园的非主流文化活动。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交友广泛。相比之下,有些贫困生深感自卑,恐惧与别人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些贫困生为了表现自己,不惜编造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以维持交友和恋爱的各种开销。有些贫困生过强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方式,敌对态度,甚至对自己或别人产生过激行为。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旭新说:“贫困生消费障碍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高校许多贫困生都不能有正常的物质消费,即使有些消费是生活必需品。这是造成贫困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贫困,所以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消费,我要穿最简单的,吃最便宜的,久而久之,许多贫困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相应而生,很多人因为这样的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的多困生。”
这种苛求对贫困生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渴望平等、渴望融入大学生活,很多人顶不住压力变得脆弱和内向。他们为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这种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