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會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有70.3%的受访家长表示学校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其中,52.5%的受访家长担心评优奖励等机会更容易偏向家委会成员的孩子;48.4%的受访家长指出,家长之间相互攀比,家委会已变“名利场”;26.4%的家长认为,家委会变成了班级义工团,需要忙于处理各种琐碎事务; 63.8%的受访家长建议家委会要“定期换届”,59.7%的受访家长则建议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
这一调查的某些结果出乎意料。63.8%的受访家长建议家委会定期换届,59.7%的受访家长建议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这令人感到困惑:家委会本来就应该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代表家长参与家委会工作,并接受全体家长监督,向家长们述职,可现在却有约六成的家长建议家委会需定期换届、要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这意味着家委会根本不是由家长选举产生。而家长们也不明白,监督家委会的正是全体家长——何来自己建议自己加强监督一说?
由此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家委会并不是真正的家委会,而只是有家委会概念的“假家委会”。
真正意义的家委会,首先应该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由校方委派产生的家委会委员并不能代表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也不可能维护全体学生的权利,而会变为一种特殊身份,是学生家长中的“有权有势”者。只有由家长选举产生的家委会,才会对选举的家长负责。
近年来,针对家委会选举中出现的家长晒简历、发表竞选“宣言”等现象,不少舆论质疑这些家长是“戏精”。这种质疑根本没搞懂何为家委会。参加选举的家长向全体家长表达自己的竞选意愿,以及担任家委会的能力,是正确的选举姿势。如果家长参选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学校搞好关系,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照顾、获得好处,那么,家长们不选他就可以了。家长还可以通过制订明确的家委会工作职责、工作规范,要求当选的家委会委员对家长们负责,否则家长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只要真正通过家长选举方式产生的家委会,就可做到定期换届和接受家长们的监督。
家长委员会还要有明确独立的工作机制。目前,很多家委会并不是独立运行的,而是配合校方工作,这导致家委会监督学校的功能弱化。有的家委会甚至变为“摆设”和“工具”。所谓“摆设”,就是成立后并不发挥作用;所谓“工具”,则是在学校不便出面时,由家委会出面,诸如向学生收费。要让家委会发挥作用,就必须独立运行。从现代学校治理角度看,家委会是受教育者的代表,因此,还要明确家委会的职权范围。一所学校的事务,分教学事务和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教师委员会负责管理,非教学事务则应该更多由家长委员会参与。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有的学校家委会,过多参与教学事务,包括听课、陪学生上自习、评价教师等,这其实是干涉教学事务。而本应该参与管理的非教学事务却较少参与,这些事务包括订购校服、学生收费、学生安全等,像订购校服,就应该完全由家委会负责。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家委会是由学校安排工作,而非自主确定工作。如果家委会自主确定工作,那么,就会从怎样更好地维护学生权利、和学校一起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来开展工作。在美国,中小学家委会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确定学校的预算支出、遴选校长,以及决定是否关闭学校,这是参与管理、监督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家委会为学校筹集办学资源,包括组织家长担任义工,为学校更好办学提供服务。
一言以蔽之,目前家委会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按照真正意义的家委会,选举家委会成员、独立开展家委会工作而出现的问题。要让家委会促进学校的现代治理、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不能只有家委会的概念,而没有家委会的实质。
这一调查的某些结果出乎意料。63.8%的受访家长建议家委会定期换届,59.7%的受访家长建议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这令人感到困惑:家委会本来就应该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代表家长参与家委会工作,并接受全体家长监督,向家长们述职,可现在却有约六成的家长建议家委会需定期换届、要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这意味着家委会根本不是由家长选举产生。而家长们也不明白,监督家委会的正是全体家长——何来自己建议自己加强监督一说?
由此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家委会并不是真正的家委会,而只是有家委会概念的“假家委会”。
真正意义的家委会,首先应该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由校方委派产生的家委会委员并不能代表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也不可能维护全体学生的权利,而会变为一种特殊身份,是学生家长中的“有权有势”者。只有由家长选举产生的家委会,才会对选举的家长负责。
近年来,针对家委会选举中出现的家长晒简历、发表竞选“宣言”等现象,不少舆论质疑这些家长是“戏精”。这种质疑根本没搞懂何为家委会。参加选举的家长向全体家长表达自己的竞选意愿,以及担任家委会的能力,是正确的选举姿势。如果家长参选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学校搞好关系,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照顾、获得好处,那么,家长们不选他就可以了。家长还可以通过制订明确的家委会工作职责、工作规范,要求当选的家委会委员对家长们负责,否则家长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只要真正通过家长选举方式产生的家委会,就可做到定期换届和接受家长们的监督。
家长委员会还要有明确独立的工作机制。目前,很多家委会并不是独立运行的,而是配合校方工作,这导致家委会监督学校的功能弱化。有的家委会甚至变为“摆设”和“工具”。所谓“摆设”,就是成立后并不发挥作用;所谓“工具”,则是在学校不便出面时,由家委会出面,诸如向学生收费。要让家委会发挥作用,就必须独立运行。从现代学校治理角度看,家委会是受教育者的代表,因此,还要明确家委会的职权范围。一所学校的事务,分教学事务和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教师委员会负责管理,非教学事务则应该更多由家长委员会参与。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有的学校家委会,过多参与教学事务,包括听课、陪学生上自习、评价教师等,这其实是干涉教学事务。而本应该参与管理的非教学事务却较少参与,这些事务包括订购校服、学生收费、学生安全等,像订购校服,就应该完全由家委会负责。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家委会是由学校安排工作,而非自主确定工作。如果家委会自主确定工作,那么,就会从怎样更好地维护学生权利、和学校一起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来开展工作。在美国,中小学家委会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确定学校的预算支出、遴选校长,以及决定是否关闭学校,这是参与管理、监督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家委会为学校筹集办学资源,包括组织家长担任义工,为学校更好办学提供服务。
一言以蔽之,目前家委会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按照真正意义的家委会,选举家委会成员、独立开展家委会工作而出现的问题。要让家委会促进学校的现代治理、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不能只有家委会的概念,而没有家委会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