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里的趣味科学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伊始,电影《流浪地球》凭借宏大离奇的背景设定、精彩绝伦的视觉冲击,“大张旗鼓”地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毫无悬念地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改编自作家刘慈欣所著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件关系全人类命运的大事: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观测到太阳急剧衰老,并将膨胀为一颗红巨星,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都面临着毁天灭地的危机。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联合国决定在地球上修建上万座可以调整方向的重核聚變行星发动机,每个发动机产生,上百万亿吨推力,使地球化身为一座庞大的飞船,逃离太阳系,驶向距太阳系最近的另一个恒星系,寻找新的家园。而这将是一段长达2500年的星际旅行。
  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涉及不少科学知识,其中有的比较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电影中那几个有趣的科学故事吧!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99.86%的太阳,诞生于大约45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它释放的能量来源于其中心氢气的聚核反应,如同大量氢弹在内部不断爆炸。黄矮星的这种聚核反,应大约能持续约100亿年,由此推测,太阳大约还能再燃烧55亿年左右。
  而在《流浪地球》中,科学家观测到太阳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红巨星阶段的太阳极不稳定,会淹没太阳系里的所有行星。不过据科学家研究推测,红巨星是太阳燃烧到后期才会经历的发展过程,离我们还很遥远。
  不过,据人类学家估算,由于地球自身的环境也在发生各种变化,因而人类在地球上还可以存在大约200万年;物理学家霍金则认为由于人类滥用地球资源,所以可能几百年后,地球就不再适宜居住了。
  比邻星是可能的归宿吗?
  在《流浪地球》电影里,人类计划将地球驶离太阳系,目的地则是距太阳系4.2光年的半人马星座恒星——比邻星。假如我们真的到达比邻星附近,那里的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吗?
  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强大设备的全方位观测,科学家了解到不少关于比邻星的信息。他们发现,位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质量只有太阳的七分之一,是一颗红矮星,亮度比太阳低。
  在《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撰写此文的1999年,人类还不知道半人马座比邻星周围是否有行星存在。而2016年底,欧洲南方天文台有了惊人的发现,该天文台研究人员在比邻星周围发现了一个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3倍,公转周期为11.2天,且正好位于比邻星的宜居区中,研究人员将这颗行星命名为“黯淡红点”。
  为了进一步找到“黯淡红点”和地球的共同点,天文学家使用了一个名为“地球相似指数”的参数,来衡量这颗行星和地球的相似度,最终发现,“黯淡红点”和地球的相似指数竟达到了86%!
  是不是觉得这个新世界很吸引人呢?不过先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相似指数仅仅用于描述其本身。由于“黯淡红点”所围绕公转的恒星比邻星,质量远远低于太阳,且身为红矮星的它亮度也比黄矮星太阳低,所以围绕比邻星的宜居区也更加靠近中心恒星;又由于“黯淡红点”和比邻星离得很近,这就会导致著名的天文学现象——潮汐锁定,使得“黯淡红点”行星始终只有一面朝向比邻星。潮汐锁定导致的另一例广为人知的天文现象,就是月球始终只有一面面向地球。
  由于“黯淡红点”等靠近比邻星的行星,永远只有一面朝向比邻星这颗中心恒星,所以行星上这一面温度将会很高,而背对恒星的那一面温度将会很低。
  除了潮汐锁定,比邻星的宜居区行星还会面临另一个麻烦,那就是中心恒星频繁的爆发。
  据天文学家进一步观察发现,虽然比邻星的质量比太阳小,但其爆发频率和爆发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却比太阳大得多,这就导致其周边行星所接收到的紫外辐射,比地球上用于杀死病菌的紫外线强度还要高100多倍,假如这些行星上有生命,它们无疑将遭受灭顶之灾。此外,由于潮汐锁定,根据现有理论推测,比邻星周围的行星很可能不具备磁场,假如剧烈的恒星风持续吹向行星,即使行星本身有大气,也会消失逃逸得无影无踪。
  由此可见,半人马座比邻星很可能并不是地球流浪的最佳目的地。相信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还能找到除太阳系外更适合移居的星系。
  人类是否能够让地球停止转动?
  电影里提及,由于人类要让地球始终朝某个方向持续飞行,所以“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是先让地球停止自转。现实中,我们真的能让地球不再转动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地球的转动能量,为2.24×1029焦耳,这个能量是很惊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历史,上试验过的氢弹中,释放能量最强大的当属大伊万氢弹,其爆炸时释放了5000万TNT当量,也就是2.1×1017焦耳。而地球的转动能量就相当于约1万亿个大伊万氢弹同时爆炸。
  显然,要产生比地球自转能量更大的力,让地球停止自转,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不远的未来,或许一切皆有可能,届时若人类能够熟练掌握重核聚变技术,产生的能量将大大提高。
  在《流浪地球》电影里,每个行星发动机通过重核聚变产生的推力为150万亿吨,这样一台发动机在赤道上持续产生反推力,需要21857天,也就是60年左右,才能让地球停止自转。不过影片中,联合政府可不止安装了一台这样的发动机在赤道,一万多个行星发动机中,就有不少赤道发动机,比如主角一行前去维修的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发动机。若是赤道上共计有100个以上这样的发动机,理论上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地球停止自转。
  一旦地球停止转动,将会发生什么?
  影片中提到,地球实现停止自转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全球性的巨大灾难,导致人类数量大幅度削减,这是很真实的科幻预测。地球自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陆地的大量消失。
  地球在转动时,由于离心力作用,液态的海水会向赤道附近聚集,使得赤道附近储备了大量的海水。假如地球真的停止自转,离心力消失,赤道附近的海水将向地球的两极流动,届时大陆将被淹没,地球将成为一颗蓝色的大水球,只剩赤道附近的一圈超级大陆尚且凸显在地表。
  就算这块位于赤道上的唯一大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因为在地球自转时,同样由于离心力作用,地球的赤道地壳相较其他区域也会更突出一些;假如停止自转,赤道附近失去了离心力,这块仅存大陆的版块也将坍缩,引发一系列的全球性海啸和地震。
  由此可见,当地球停止自转,地表也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所以在电影里,人类大都移居到地下生活。
  为什么流浪地球要驶入木星周围?
  整部电影讲述了人类在完成地球停转初级阶段后,进入旅行阶段初期发生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源于地球不小心突破了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差点和木星发生了撞击。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奇怪,既然科学家已经设定好了地球的推进路线,为什么不能避开木星,却非要飞得离它很近,导致差点撞上去呢?其实,联合政府的科学家是故意让地球飞向木星,因为咱们要在木星的帮助下才能顺利“逃跑”!
  现实中,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无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在飞离太阳系前往深空探险的时候,为了节省能源,借助了一种叫做“引力弹弓”的效应,利用木星和土星的两次引力加速,逃离了太阳系。
   “引力弹弓”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由于木星或土星等行星本身也在围绕太阳转动,所以当它们吸引探测器或其他天体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些探测器或天体一部分速度,当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逃离出去的时候,就相当于被加速了。这就好比我们站在静止的地面上,往行驶中的火车车厢扔一个网球,在网球被弹飞的瞬间,静止不动的我们看到的网球飞行速度,其实是火车速度和网球原先速度的叠加。所以当地球作为一个天体,飞向木星并从木星周围逃离的时候,其逃离速度就是原先飞向木星的速度和木星围绕太阳公转速度的叠加!
  据联合政府科学家计算得出,地球正是需要这样的叠加速度,才能达到驶,离太阳系所需的逃逸速度。可见,让地球飞向木星借力是何等明智的壮举,能为全人类节省无比庞大可观的资源,只不过地球上的行星发动机临时发生了故障,才导致“突破洛希极限”这一意外的发生。
  《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硬科幻大片,它带给了我们空前的视觉体验,也让无数深爱科幻的朋友们欣喜不已。它的成功,也将鼓舞每一个认真的电影人,去制作出更多精品。
其他文献
现代的学校模式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发展的,在这种模式中,老师站在讲台前授课,学生们被动地做笔记、应付考试,学校则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打分。  从20多年前开始,电脑对学校的影响日增,但电脑只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并未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冲击——老师们不再需要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取而代之的是在电脑上展示影像。这种做法加快了课程的进度,但却没有改变教学的基本模式。  如今已是21世纪,在工业时代
如果你热爱写作,亦喜欢播音,“电台播音室”等的就是你!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立即关注《作文与考试》初中版电台。可将你的原创作文配乐录音投稿给此电台,并将作文的电子版发送至邮箱:151670176@qq.com。我们每个月会选择其中优秀的播音作品,将文字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杂志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我们一行人乘着绵绵细雨,踏着湿润的泥土,哼着杜牧的诗,前往老家栖霞祭祖踏青。 
上善若水。最完美、最高的境界,莫过于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以百态存于自然界,毫无违和之感。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容纳万物,滋养众生,使天地间充满勃勃生机。在“自然传奇”中,无论是一棵树还是一群马,都离不开水。水,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伏水:“福寿沟”里的智慧  900年多前,赣州来了一个地
有些梦,总是稀奇古怪的。昨夜里,我竟然梦见自己成了跟父亲一样的老歌师,擂着战鼓,神气十足地站在一大群薅包谷草的老乡们面前引吭高歌,鼓槌欢快地上下翻飞,声音洪亮,叉腰仰头,每次落音时还跟打锣的师傅对眼帮腔,配合默契,神气活现。  老家紧邻房县、神农架,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也算是民歌之乡,会打锣鼓唱丧歌的师傅成堆,而且个个都有手抄的攒本子,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大集体年代,村里经常组织打薅草锣鼓,不光夏天
眼前是一株雄奇的松树,平侧于岩缝中长出,向着太阳照射的方向舒展着自己的躯干。每一条突起的脉络如同皮肤下的血管,奔涌着生命的力量;横生的枝丫如同伸向阳光的双臂,呈一种热切的拥抱的姿态;每一根松针都坚韧地直立着,如操练的士兵,英姿颯爽。  一棵多么奇特的松树啊!  这棵松树,生长在这岩缝里,也不知多少年了。现在,它是游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几十年前,一粒种子从树干上脱落,它顺着山坡一路滚下去,可不幸的
这儿没有时间,或者说时间在这儿过得很慢。叶子不按天绿,而是按月,比如一个月绿一次。  有些叶子懒,也会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绿一次。极目远望,溪水清亮,仿佛這些水,刚从石头里沁出来。  鸟儿坐在枝杈上,拢了翅膀小睡,差一点忘记自己是能飞的。不敢说我是幸福的,但此刻却适合恍兮,适合惚兮,适合恍兮惚兮。  天空是慢的,它在变蓝的时候更慢。落在水里的天空也是慢的,慢得你几乎认不出它曾经是头顶上的天空……岩石一
摘要:《天下太平》采取了双层叙述策略,轻松幽默的表层故事背后是乡村留守、环境污染等深层故事。依靠节制而精致的叙事,作者通过留守儿童小奥书写了当下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与乡村的复杂纠缠。  关键词:莫言;《天下太平》;叙述策略;叙事风格  一个人经见得越多,就越从容淡定,而一个大作家的标志之一,那就是他的写作不再局促、不再生涩,而是天上的云地上的草一切
(一)  江堤笑浪高  内涝哭逃跑  家园齐守卫  铁臂锁惊涛  (二)  疾风肆呼啸  暴雨狂叫嚣  军民共坚守  水涨堤更高
【摘要】加拿大政府重视早期教育。安大略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近年颁布的早期学习框架均强调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还会受到环境和成人的影响。在教育原则上,两省的早期学习框架均强调教师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重视教师的回应与反馈,重视游戏的作用,尊重儿童的多元文化背景。两省的早期学习框架均对社会性、情感、语言、认知和身体运动等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加拿大;早期学习框
2018年11月3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在昆山召开了“华夏医学首届胸部创伤论坛”。会议由医促会胸外科分会胸部创伤学组主办、北京积水潭医院承办。  会上,胸部创伤学组组长张强教授,副组长杨金良教授,王冬滨教授,苏志勇教授,金龙玉教授,徐恩五教授分别就“胸部创伤”,特别是“肋骨骨折”作了主题报告。并特邀嘉宾——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刘群力老师作了有关“共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