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秋常孤独

来源 :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横死,大多数人是老死的。
  我们中国人想到“老了”,脑海里通常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杜甫说老来孤独。
  但爱因斯坦并不觉得自己已经杜甫。他像昨天一样走在普林斯顿林荫道上,用雨伞一格格划过铁栅栏,跟所有的小孩儿打招呼。他到达普林斯顿时这些孩子还没出生,不过,他依然跟他们很熟。罗爱莎说过,大家都老了,只有爱因斯坦“犹如返老还童”。
  可是,罗爱莎去世也快20年了。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老了,只需看看身边的朋友。如果身边都是老头儿老太太,您就已经不年轻啦。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缺乏动力结识新的朋友,因为不需要,我们也不会再有耐心去适应新朋友。
  新朋友越来越少没关系,可老朋友也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会离开,如果不是你先离开的话。
  朋友和亲人在身边时我们并不觉得珍贵,经常还会怒火中烧。就说最简单的早上刷牙吧,你让他从最后挤牙膏,他偏要从中间挤,一起床就看见一根儿挤得歪七扭八的牙膏,菩萨都会火冒三丈。可是,一旦他们离开,你就会发现他们多重要。因为,没有他们,你再有钱,再有名,也只不过是个孤独的老人。
  何况绝大部分老人既无钱也无名。
  爱因斯坦有钱也有名,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但孤独仍然没有放过他。到普林斯顿后不久他致信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说:“我把自己关在毫无前途的科学研究中,我老了,到此地后便与世隔绝,现在更是如此。”
  这个伟大的天才一生追求孤独,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因为,他的亲人与朋友,都已离他而去。
  第一个是好友艾伦菲斯特。他于1933年自杀。他的自杀重创爱因斯坦,因为他的自杀表面看是因为家庭因素,但爱因斯坦知道更重要的是他与年轻科学家研究的方向冲突。在统一场与玻尔量子论的冲突中,爱因斯坦同样感受到这种冲击,那时他也曾想过自杀。
  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生性散漫的爱因斯坦与严谨认真的居里夫人个性格格不入,但他十分敬重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我十分荣幸能与居里夫人交友20多年。我对她伟大人格的钦佩与日俱增。她的坚强,她的意向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这一切集中在一人身上,举世罕见。她从未忘记自己是社会公仆,极端谦虚,从不自满。”
  爱因斯坦很少对一个科学家评价这么高。
  1936年,他太太罗爱莎去世。爱因斯坦从此没有再婚。
  1946年,当初力排众议邀请爱因斯坦访问巴黎的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逝世。爱因斯坦称赞他“高尚圣洁,才华出众”。
  居里夫人与郎之万都是爱因斯坦好友,而他俩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郎之万是居里夫人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学生,他跟居里夫人——即他的师母——关系很近。1906年皮埃尔·居里去世,5年后巴黎报纸耸人听闻登出长篇报道《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报道说皮埃尔在世时郎之万和居里夫人即“关系密切”。爱因斯坦力挺这两位朋友:“如果他们相爱,那谁也管不着。”但巴黎人群情激愤,因为居里夫人是波兰人,而波兰人在欧洲一直就是小时工。当时各种小报都称居里夫人为“波兰荡妇”,逼得她只好带孩子暂离巴黎,而郎之万则和写报道的记者进行了决斗,之后回归自己的家庭。
  他们并没有结合。
  但他们的一部分终究还是结合了:多年后,郎之万的孙子娶了居里夫人的孙女。他们完成了祖辈的夙愿。
  1951年,爱因斯坦唯一的妹妹玛雅去世。玛雅去世给爱因斯坦的打击特别大。如前所述,爱因斯坦这个唯一的妹妹嫁给了他在瑞士阿劳中学读书时寄居的温特勒老师家的儿子保罗·温特勒。玛雅1916年到伯尔尼大学继续攻读。她1909年提交博士论文,研究古法语骑士故事,说一名秘密骑士乘天鹅拉的小舟去救被恶骑士劫持的美女,并于当年获得文学博士。我们说过,当时欧洲基本不给女人博士学位,因此妈妈保琳娜十分高兴。保罗·温特勒不久也在伯尔尼大学获法律学位,他俩于1910年在伯尔尼结婚。
  1939年,为躲避纳粹保罗·温特勒去了瑞士,而玛雅则来到普林斯顿。他们兄妹情深,玛雅不仅长得像爱因斯坦,而且言谈举止也很像。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目睹玛雅慢慢老去,心中充满悲伤,只能在妹妹健康恶化时在病榻前读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给她听。
  亲人一个个离去,他们把生命一丝丝地从爱因斯坦身上抽走。玛雅去世后,爱因斯坦身边只剩下养女玛戈特和私人秘书杜卡斯,他的生命随之奄奄一息。
  同时,统一场研究原地踏步,量子论却如日中天。
  爱因斯坦在家庭和物理上都孤独无助。一向开朗的爱因斯坦开始考虑后事。1950年,妹妹玛雅去世前一年,71岁的爱因斯坦写下遗嘱,指定内森博士为遗嘱执行人,请他和私人秘书杜卡斯共同托管遗产,遗嘱规定信件和手稿捐给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只把小提琴留给外孙伯恩哈德·凯撒。
  195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字。签名后爱因斯坦开始起草一篇电视演讲稿,突然觉得腹部剧痛,送医后,医生建议他动手术。爱因斯坦拒绝。他说:“当走就走。人为延长生命并无意义,我已善尽所有责任,该走时我会走得很体面。”
  痛成这个样子,他却拒绝注射吗啡。事实上多病的爱因斯坦一生很少配合医生,经常连药都不吃,所以有次医生给他开了药就站在一旁等着他吃药。爱因斯坦相当不以为然,但还是很配合地吞下药片。看到医生放心地松了口气,爱因斯坦问:“医生,您现在觉得好些了吗?”
  相对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活了70多岁的爱因斯坦算高寿。但实际上爱因斯坦从小身体就不太好。1917年,大病后的爱因斯坦告诉朋友他不怕死:“在无穷无尽的生命长河中,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真的没多大关系。”
  1945年和1948年爱因斯坦连做两次大手术,最后发现主动脉上有个瘤子。这个致命的定时炸弹跟着爱因斯坦周游世界,颠沛流离,隐而不发。   现在,这个定时炸弹爆炸了。
  第二天,心外科专家格兰医生从纽约赶来。尽管爱因斯坦很虚弱,开刀很危险,但格兰还是建议开刀:这是延长生命的唯一办法。爱因斯坦摇摇头低声拒绝:“不用。”几年前医生告诫他那个主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当时他就笑着说:“那就让它破裂吧!”
  4月16日病情恶化,医生让爱因斯坦立即住院,爱因斯坦大摇其头,差点把满脑袋的雪白卷发全部摇掉。医生只好提醒他,杜卡斯天天看护他,也快要累病了。爱因斯坦这才勉强同意入住小小的普林斯顿医院。一入院,他就让人把老花镜、钢笔、一封没写完的信和没做完的计算送来。他从病床上坐起来戴上老花镜想继续计算,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拿不住小小的钢笔:笔滑到地上。
  爱因斯坦不愿住院,并非演给后世看的桥段。
  他是真的不怕死。
  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知道生命是什么。
  两千多年前,有个古希腊哲学家因性情古怪被广大古希腊人民普遍鄙视。当感觉自己快死时,他坐进盛满热水的澡盆,要了一杯浓郁的红酒,写下一封信,称这一天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因为他的脑海充满哲学。这个怪人是伊壁鸠鲁,他在信中解释了他为什么不怕死:“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并不存在;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
  我们都不存在了,还怕死亡干啥子?
  很多人称伊壁鸠鲁为“享乐主义哲学家”,我很不同意。因为,很少有享乐主义者不怕死。
  他其实就是西方的庄子。他俩都真正透破了生死和名利。
  第二天4月17日是个星期五,儿子汉斯从加利福尼亚飞来,养女玛戈特当时也因病住在这个医院,一起坐着轮椅来到爱因斯坦床前,爱因斯坦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微笑着安慰他们:“没什么,这里的事儿我已经办完了。”他立下遗嘱:不要宗教仪式,不要讣告,不要葬礼,不要坟墓,不要纪念碑,不要故居。
  总之,不要任何遗迹。拒绝任何瞻仰。
  然后,他让所有人回去,他坐在病榻上,开始一生中最后一次计算。
  他计算的是统一场。
  入夜,爱因斯坦让杜卡斯回去休息,再计算了一会儿之后他也累了,于是将统一场草稿轻轻放在床边,平躺到病床上。
  这一躺,是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兑现自己的诺言。很多年之前,有次爱因斯坦告诉朋友英菲尔德:“生命是一出激动人心和辉煌壮观的戏剧。我喜欢生命。但如果我知道再过三个小时我就要死了,也绝不会惊惶失措。我只会更好利用剩下的三个小时,然后,我会收拾好纸张,静静地躺下,死去。”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并非预言家,然而,他的预言如此之准,甩很多预言家好几条街。包括这一个预言,虽然时间上有些出入。
  深夜,来查房的护士罗素发现爱因斯坦梦中呼吸困难,于是想去请医生,刚走到门口就听爱因斯坦说了几句德语,罗素不懂德语,连忙折回病床,赫然发现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业已驾鹤东行。爱因斯坦彻底兑现了当年与罗爱莎吵架时发下的誓言:“假设大限一到,就是倒毙也要尽量少用医疗手段。”
  他终于还是没有开刀。
  按照我们这个时空的计算法,这是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爱因斯坦腹腔主动脉瘤破裂,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陨落在美国东部凛冽的冬晨。
  寿终正寝。
  爱因斯坦去世,遵照他的遗嘱,没有官方讣告,连他的工作单位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也没发讣告。
  然而,没有官方讣告,并不等于没有讣告。电讯迅速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所有报纸上都是大字通栏标题:“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终年76岁”“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失去了最伟大的儿子”……很多报刊重印郎之万1931年的话:“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史中,爱因斯坦名列前茅。他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人类宇宙中的超级巨星……我觉得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科学的贡献更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的基本概念。”
  遵爱因斯坦遗嘱,他的遗体当天下午两点即在普林斯顿马瑟火葬场火化,没有仪仗、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悼词,送行的只有最亲近的12个近亲好友,整个火化仪式只用了90分钟。绝大多数文章称赞把这个简单的告别“伟大高尚”。其实这是误解。爱因斯坦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伟大的高尚。他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一个极微小的部分。”
  把自然的东西还给自然,无所谓伟大或高尚。
  水深而回,叶落归根。
  爱因斯坦唯一在世的朋友格利芬回忆说:“他非常谦虚,但非常坦率。他讨厌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因此也反对任何人拿他作秀……爱因斯坦希望一声不响地离开,他害怕他的住房或坟墓将来成为纪念堂。为什么他会允许别人研究他的大脑?他的三个女人根据他的要求把骨灰撒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我觉得肯定是研究院后面的森林。他休息时总去那儿散步。”格利芬被公认为爱因斯坦最后的忘年交,他在这里说的每句话都是一个故事。
  比如“三个女人”。咱们之前说过,玛戈特是爱因斯坦第二任太太罗爱莎与前夫所生的女儿,此时跟他一起住在普林斯顿医院;杜卡斯是与他一起亡命美国的私人秘书,也是他的遗嘱共同执行人;而范图娃则是2004年才发现的最后一个“爱因斯坦的女人”。只有她们仨确切知道爱因斯坦骨灰撒在哪里。现在她们都过世了,而且,她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透露爱因斯坦的骨灰到底撒在哪里。她们忠实地执行了爱因斯坦的遗嘱,不折不扣。
  她们彻头彻尾是“爱因斯坦的女人”。
  再比如“为什么他会允许别人去研究他的大脑?”
  这句话说的是爱因斯坦精彩一生中最像侦探小说的桥段。
  这出戏上演时,男主角爱因斯坦已经过世。
  然而他依然是男主角。
  这出侦探剧发生在爱因斯坦逝世之后、遗体火化之前这几个小时里。配角是负责爱因斯坦尸检的普林斯顿医院病理科主任托马斯·哈维。他对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仰慕已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一定能揭开天才产生的秘密。哈维先解剖爱因斯坦的所有器官,最终宣布爱因斯坦死于“大动脉瘤破裂”,爱因斯坦的遗嘱执行人内森全程在场作证。   因此,哈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切开过爱因斯坦的人。
  这个故事至此并未结束。哈维还做了一件连内森都不知道的事儿:他私下征得爱因斯坦长子汉斯同意,悄悄将爱因斯坦大脑取出带回家中,测量、拍照、请画家素描,最后将大脑分区切成 240 块,进行防腐处理后又为大脑各个部位制作了一组医学切片,共240多片。随后,哈维将一部分切片分送给各个研究机构,其余大部分则秘密保存起来。
  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结果令全世界爱因斯坦迷大失所望: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脑重只有1230克,略低于成年男性平均值,远落后于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大脑重为2012克,大大超出人类平均值。
  虽然后来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大脑确实有些方面异于常人,但总体而言,从大脑上看,爱因斯坦的大脑就是人脑,既非恐龙脑,也非猪脑。
  1997年,84岁高龄的哈维将脑切片送还普林斯顿大学。因为没征得爱因斯坦同意就取出了他的大脑,哈维害怕大师在奈何桥上把他踢下水去,于是,去普林斯顿大学之前,他专门携爱因斯坦脑切片做了一次横贯美国东西海岸的旅行,因为,爱因斯坦去世前曾告诉哈维,他想横贯一次美国东西海岸。
  哈维不知道,他这次旅行惊动了联邦调查局。胡佛死了这么久,联邦调查局却并没有忘记爱因斯坦,他在死后仍然受到这个世界最大特务组织的“保护”。哈维从东到西旅行四千公里,联邦调查局就跟了他整整四千公里!还好哈维没把爱因斯坦的大脑扔进太平洋或者打包寄给中国,要不估计联邦调查局会当场把他切片蘸酱油和绿芥末吃了。
  爱因斯坦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怎么样了呢?
  父母离异后长子汉斯努力成为科学家,而且坚持自己的路。本来,作为爱因斯坦儿子,他在科学界混可说前途无量,但汉斯坚决不当“星二代”,很少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弄得后来爱因斯坦也索性不给他提建议了。汉斯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水力工程学教授,后因心脏病去世。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没这么幸运。他9岁时父母就离异,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他10多岁时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爱因斯坦却忘了回信,让他十分悲伤。成年后他成为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且刻苦钻研医学,却不幸于1929年精神分裂。爱因斯坦到美国后爱德华留在瑞士,父子从此再未见面。爱德华此后一直由爱因斯坦第一任太太、妈妈马蜜娃照顾,马蜜娃去世后爱德华被送入苏黎世精神病院并于1965年在那里去世。
  那一年,正好是爱因斯坦逝世10周年。
  几乎所有地球人都热爱爱因斯坦,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啥子是相对论。1937年,德国画家萨尔逃出纳粹魔掌来到普林斯顿,他问一位普林斯顿的老人知不知道相对论,老人家说他不知道。萨尔追问他,为什么如此热爱爱因斯坦?
  老人家回答:“当我想到爱因斯坦时,我就感觉自己不再孤苦伶仃。”
  这才是爱因斯坦真正的不朽,永恒的不朽。
  我们之所以知道爱因斯坦,是因为他的伟大科学成就。
  然而,我们热爱爱因斯坦,却是因为他让我们这些渺小的人不再孤独。爱因斯坦可称一生孤独,因为他的思想没几个人跟得上。但是,他却让我们不再孤独。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伟大在于他的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万有引力,但他真正的伟大在于他代表了美好的科学。
  不是所有的科学都美好。原子弹就不美好,凝固汽油弹也不美好,核动力航空母舰当然更不美好。人类经常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为科学所惑。时空无限,而人生短暂,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常见伟大的科学家飞蛾入蛛网一般陷入科学无法自拔,例如牛顿陷入神学,和爱因斯坦陷入反量子论。
  纵观科学史,其实科学像时空一样,永远都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真理,过几十年也许变成彻头彻尾的谬误。我们几乎可以说,所有的科学真理其实都是错误的。但如果目的是为人服务,就比较不会错。我们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经常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反原子弹,就是因为他深知这个道理。他反原子弹,其意义甚至超过发现相对论。
  从人类科学发展史来看,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都会过时,任何伟大的科学家都会被后人超越。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每一天都会有更伟大的新发现。爱因斯坦对统一场的漫长研究和对量子论的顽固否定,证明他远非万事正确。有一天,爱因斯坦也会在科学上被超越,就像他超越牛顿。因为事实是,我们并未完全认识宇宙,但我们终将认识宇宙。
  不过,我严重怀疑人类历史上还会再出现一个在人格上超越爱因斯坦的人。从理论上说,世界上没有成就上不可超越的人。但从理论上说,人格上永远无法超越的人是存在的。世上没有千年不倒的科学,但确实有千年不倒的人,例如庄子、例如甘地、例如华盛顿、例如托尔斯泰、例如舒和兄妹、例如曼德拉。
  例如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真正伟大在于他的科学精神。他不仅是科学发现的榜样,他也是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榜样——保持思想独立的榜样、放飞想象力的榜样、永不盲从的榜样、坚持不懈的榜样、爱好和平的榜样、永不向暴力和权势低头的榜样、追求世界大同和世界公民理想的榜样。翻开爱因斯坦这本无与伦比的大书,我经常看到那个提出“原子论”的古希腊先哲德谟克利特。
  他为了更好地认识宇宙而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爱因斯坦的反暴政、反种族主义、反原子弹、不原谅德国知识分子推卸历史责任、呼吁成立全球政府,在在都是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那句名言:“在我看来,战争时杀人等于谋杀”,小布什听来当然刺耳,但却令我们这些普通百姓高山仰止。
  这才是知识分子!
  这是真正的人类精神!
  “我们人人获益匪浅,全世界都感激他的教诲;那些他的个人专属,早已遍传天下。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溢,无限光芒与他的光芒相伴前行。”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用这首诗悼念好友、德国诗人榜万年老二席勒。   爱因斯坦下葬那天,教堂里12位亲朋好友郎诵为他送行的,就是这首诗。
  爱因斯坦坚决拒绝给自己立纪念碑,因此,我们现在去普林斯顿参观,找不到爱因斯坦纪念碑。
  但是,爱因斯坦的纪念碑遍布全球,例如在纽约。纽约哈德逊河畔有所大教堂,它的白色石墙上雕刻着人类最伟大的六百位伟人,其中有14位科学家。当年筹备时曾请各国著名科学家推荐14位科学伟人,全世界的名单如雪片般飞来,推荐的人选五花八门,但每份名单上都有一个名字:爱因斯坦。他是这14位科学家中唯一一个在雕塑时还活着的。等于中国的“建生祠”。
  1979年,普林斯顿召开爱因斯坦纪念大会,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大会报告的题目就是《我们为什么信仰爱因斯坦理论?》。他说:“自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广义相对论,我们做了无数次观测,而每次观察结果都证实了他的理论,它一路顺风通过了所有检验……爱因斯坦引进的新空间思想激动人心,美轮美奂,不论将来我们面临什么,这些思想定会永垂不朽。”
  爱因斯坦去世前对守候床前的儿女说:“别难过,人总有一死。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我的一切都将随我一起死去。”
  这是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个时空犯下的最后一个大错误。
  爱因斯坦没错。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会随他死去,相反,它们现在是、并将永远是全人类心中刺破权势名利淫威、逆风飞扬、猎猎作响的正义之旗。
  但是,爱因斯坦当然错了。因为他的一切不会随着他一起死去,相反,它们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自由民主而愈加鲜亮地活跃在所有未被切片的大脑中,而大脑,是爱因斯坦一生的花园、港口、实验室,和战场。
  1936年,与爱因斯坦共同发现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家格罗斯曼去世。爱因斯坦致悼词说:“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你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然而我们物理学家都坚信,所谓空间和时间,不过是人脑的执着想象而已。”
  只在这一点上,我这个业余爱因斯坦爱好者反对他的意见。
  生而为人,我们只能活在这个时空,尽管它很可能确实只不过是我们脑中的执着想象。
  可是,无论如何,在我们这个时空中:
  爱因斯坦永垂不朽!
  因为:
  我们的宇宙,就是他的纪念碑!
  让我们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名言结束我们这次与爱因斯坦跨越时空的华彩聚会: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是一个驶向战争深渊的世界中的和平象征。他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世界中的健康人,他是一个充满偏执狂的世界中保持了思想自由的人。”
  我们热爱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我们仍然热爱民主、自由、真理,和美。
  阿尔伯特,你并不孤独。
  因为,我们和你在一起。
  2015年10月30日十一稿
  毕于北京天堂书房
  责任编辑 洪清波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者根据范里尔的支架教学理论,并结合新加坡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华语的实例,深入分析了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运用的支架式教学方式(包括心理支持、重复语言示范和情境创设等)及其对幼儿第二语言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幼儿;第二语言学习;支架式教学;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4-0021-04  一、新
一条黄昏小路   走着我和一只蚂蚁   我停下,蚂蚁也停下   熟人一般禮貌地让路   绕道而行      走在同一条路上的   不是好朋好友   就是难兄难弟   我们心有灵犀地互望一眼   没说话   然后我走蚂蚁也走      当我回过头去再看时   蚂蚁的黑   早已融入了   无边无际的  黑夜的黑……
【摘要】本研究以河南省郭村为个案,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和配置效率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家庭迫切需要令人满意且支付得起的学前教育。政府现有教育投入、社会新增的教育资源和外部现有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都不高,以致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并存着稀缺与浪费两种现象。研究者据此建议,要基于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提高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包括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指导与监督,
[摘要]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能够满足0-8岁婴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既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又要帮助儿童尽量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还要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教师要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及时观测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促进儿童发展。  [关键词]发展适宜性教育;婴幼儿;教师行为;教育实践  
【摘要】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研究者深入探究“幼儿园赞助费”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研究用场域、资本、惯习等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要素,深入分析了幼儿园为什么要收取赞助费、为什么能够收取赞助费等问题产生的社会机制,并据此提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幼儿园整体质量,坚定从业人员职业信念等建议。  【关键词】赞助费;社会学;资本;场域;惯习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星期天下午,花花饼和妈妈去商业街买东西。   妈妈想给爸爸买一双鞋子,可是挑来挑去也挑不到合适的。花花饼在旁边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突然,她看到不远处摆着一双可爱的小鞋子。“不如过去看看吧,反正离得也不太远,一回头就能看到妈妈。”花花饼心想。  于是,花花饼偷偷跑了过去。“哇,真可爱!一会儿让妈妈给我买一雙吧!”花花饼看着看着,都舍不得走了。等她回头找妈妈的时候,却发现妈妈不在原来的地方了。这下
[摘要]托幼机构是儿童、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儿童家长共同活动的场所。高质量的托幼机构空间环境可以有效促进0-3岁儿童的发展,也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建构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环境,使其成为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这是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包括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关键词]托幼机构;空间环境;学习活动区域;0-3岁儿童;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10年来,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有关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语言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内容相互整合的要求等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不过目前幼儿园语言教育依然存在计划性过强、过于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语言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整合不足等问题,改进的措施主要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纲要》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明确写的是什么景,这是写景作文的第一步   例:有人喜欢春天的雨,有人喜欢夏天的风,有人喜欢秋天的水,而我最喜欢的,是冬天的雪。我喜欢雪的洁白,我喜欢雪的坚强,我喜欢雪的轻盈,我喜欢雪的无私。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而且,点明了喜欢的是什么景,为什么选取
【摘要】研究者对一名接受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幼儿进行了历时8年的追踪研究,系统梳理了其幼儿园及家庭生活的核心内容,全面展示了其逐步融入普通教育生活的历程,从中发现,成功的融合教育应建立一种基于心理安全岛的逐步融入程式,一种基于自闭症儿童主体性的共赢视角,一种基于发展共同体的合作框架。这三个方面共同建构了融合教育的有效教育模式。研究者对这一教育模式的推广可能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自闭症;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