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根据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化学必修2》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其改进的建议,从而使《化学必修2》更加完美。
关键词:化学必修2;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9-01
大家很清楚。教科书就是精益求精的经典。本文就是想让教科书完美而起抛砖引玉的效果。下面笔者对使用《化学必修2》两年来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列举出来与同行商榷。以期引起思考,共同提高。
1 课本6页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观察现象”。笔者对此实验有疑问:在培养皿中进行钾与水反应的实验时,从教学实践看钾因反应剧烈往往会从培养皿内溅出少许,有可能造成事故。建议将“培养皿”改为“烧杯”为宜。
2 课本21页实验1-2“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笔者建议改为“……切去外皮”比较好,因为不言而喻的是钠的氧化层在空气中永远也切不完。
3 课本34页实验2-2“……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建议改为“……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烧杯中固体混合物,闻气味……”。否则,上面叙述将不合语法,指代不明。
4 课本34页《思考与交流》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笔者认为该定义描述不准确,容易引起歧义。如果不将酸碱的浓度限定为稀溶液,必将出现浓溶液稀释过程中吸放热的问题而影响对中和热的测定以及定义的理解。建议将其改为“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称为中和热”。
5 课本42页倒数第一段中“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1换成湿的KOH……”。该描述中“湿的KOH”是潮湿的KOH固体吗?究竟为何意,让初学者无法理解。经查资料发现“湿的KOH”应为“汞齐化的锌粉、35%的氢氧化钾溶液再加上一些钠羧甲基纤维素经糊化而成的混合物”,因此建议将“湿的KOH”改为“35%的KOH溶液”更准确且容易理解。
6 课本47页倒数第三段“……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物理学中的速度是矢量,同理化学反应的快慢也是矢量。在过去化学反应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后来改为速率。建议将其改回称之为化学反应速度为宜。
7 课本79页“葡萄糖的特征反应: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我们必须明白能发生银镜反应者除了醛类以外,在常见的糖类中还有果糖、麦芽糖,在此称它为特征反应会让初学者认为发生了银镜反应的物质均为葡萄糖。或者是发生银镜反应的糖就是葡萄糖。所以,称之为特征反应是不合适的。
另外,在79页我们可以把蛋白质与硝酸的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但不可以称之为特征反应。如果称为特征反应会让初学者认为蛋白质均可以发生颜色反应,显然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是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才会发生颜色反应,课本也说了“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所以不可称为特征反应。
以上是笔者在使用化学新教材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建议,不全面和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关键词:化学必修2;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9-01
大家很清楚。教科书就是精益求精的经典。本文就是想让教科书完美而起抛砖引玉的效果。下面笔者对使用《化学必修2》两年来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列举出来与同行商榷。以期引起思考,共同提高。
1 课本6页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观察现象”。笔者对此实验有疑问:在培养皿中进行钾与水反应的实验时,从教学实践看钾因反应剧烈往往会从培养皿内溅出少许,有可能造成事故。建议将“培养皿”改为“烧杯”为宜。
2 课本21页实验1-2“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笔者建议改为“……切去外皮”比较好,因为不言而喻的是钠的氧化层在空气中永远也切不完。
3 课本34页实验2-2“……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建议改为“……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烧杯中固体混合物,闻气味……”。否则,上面叙述将不合语法,指代不明。
4 课本34页《思考与交流》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笔者认为该定义描述不准确,容易引起歧义。如果不将酸碱的浓度限定为稀溶液,必将出现浓溶液稀释过程中吸放热的问题而影响对中和热的测定以及定义的理解。建议将其改为“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称为中和热”。
5 课本42页倒数第一段中“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1换成湿的KOH……”。该描述中“湿的KOH”是潮湿的KOH固体吗?究竟为何意,让初学者无法理解。经查资料发现“湿的KOH”应为“汞齐化的锌粉、35%的氢氧化钾溶液再加上一些钠羧甲基纤维素经糊化而成的混合物”,因此建议将“湿的KOH”改为“35%的KOH溶液”更准确且容易理解。
6 课本47页倒数第三段“……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物理学中的速度是矢量,同理化学反应的快慢也是矢量。在过去化学反应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后来改为速率。建议将其改回称之为化学反应速度为宜。
7 课本79页“葡萄糖的特征反应: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我们必须明白能发生银镜反应者除了醛类以外,在常见的糖类中还有果糖、麦芽糖,在此称它为特征反应会让初学者认为发生了银镜反应的物质均为葡萄糖。或者是发生银镜反应的糖就是葡萄糖。所以,称之为特征反应是不合适的。
另外,在79页我们可以把蛋白质与硝酸的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但不可以称之为特征反应。如果称为特征反应会让初学者认为蛋白质均可以发生颜色反应,显然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是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才会发生颜色反应,课本也说了“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所以不可称为特征反应。
以上是笔者在使用化学新教材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建议,不全面和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