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羞愧教育有积极的一面,可帮助家长约束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使其外在表现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但是,如果家长不加限制地使用羞愧教育,反而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阻碍其成长。比如,羞愧教育可能被较敏感的孩子解读为家长“厌恶自己”“想要抛弃自己”,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过分在意别人评价的孩子为了避免羞愧的情感体验,会产生逃避、退缩心理,丧失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动力。更严重的是,一些专制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进行羞愧教育,强迫孩子认同自己的想法,导致孩子无法形成自我价值,丧失生命意义感。
家长如何合理使用羞愧教育,避免其造成不利影响呢?可参考以下5点建议:
看孩子性格特点
家长在运用羞愧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家孩子的特征,仔细斟酌措辞,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比如,内向的孩子往往情感较为细腻、敏感,更容易察觉家长言行背后的态度并揣摩家长的想法,家长要慎用羞愧教育,给他们更多鼓励。而有些孩子“大大咧咧”,对家长的话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家长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羞愧教育,让孩子“加深印象”。
看孩子年龄
三岁以前的孩子还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没有羞愧感,家长不必进行羞愧教育。
三四岁的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在被提醒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安、害羞。由于年龄所限,他们很难自觉意识到自身行为违背了哪些行为准则,因此,家长需要先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再适度使用羞愧教育来督促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五到七岁的孩子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行为违背了准则,并体会到比三四岁孩子更深的内疚和羞愧;开始控制自己的言行,自觉性逐渐提高,会因同伴产生羞愧感。家长应该谨慎地使用羞愧教育,尝试与孩子进行更多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尽量肯定孩子的努力,减少批评和负面评价。
随着孩子年龄的进一步增长,他们对羞愧情绪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家长应用羞愧教育的方式应更加慎重、适度。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家长应避免使用羞愧教育的方式,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他成绩更好的孩子进行比较。
结合赏识教育
羞愧教育可帮助孩子意识到,哪些事情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是不应该去做的,但没有向孩子明确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而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明白哪些事情会带来正面的评价,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羞愧感并不是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断累积会造成孩子消极的自我评价;而结合赏识教育,奖惩并用.可在督促孩子的同时,充分激发他的荣誉感和积极自我评价,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當孩子频繁做出违背规则的行为时,家长不要一味使用羞愧教育的方式,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引导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
孩子犯错时,除通过激发孩子的羞愧感以纠正其行为外,更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包容与接纳。鼓励孩子着眼于未来,成长为越来越优秀的人。同时,要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来自家人的爱和温暖,才是孩子持续进步的动力。
家长如何合理使用羞愧教育,避免其造成不利影响呢?可参考以下5点建议:
看孩子性格特点
家长在运用羞愧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家孩子的特征,仔细斟酌措辞,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比如,内向的孩子往往情感较为细腻、敏感,更容易察觉家长言行背后的态度并揣摩家长的想法,家长要慎用羞愧教育,给他们更多鼓励。而有些孩子“大大咧咧”,对家长的话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家长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羞愧教育,让孩子“加深印象”。
看孩子年龄
三岁以前的孩子还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没有羞愧感,家长不必进行羞愧教育。
三四岁的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在被提醒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安、害羞。由于年龄所限,他们很难自觉意识到自身行为违背了哪些行为准则,因此,家长需要先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再适度使用羞愧教育来督促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五到七岁的孩子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行为违背了准则,并体会到比三四岁孩子更深的内疚和羞愧;开始控制自己的言行,自觉性逐渐提高,会因同伴产生羞愧感。家长应该谨慎地使用羞愧教育,尝试与孩子进行更多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尽量肯定孩子的努力,减少批评和负面评价。
随着孩子年龄的进一步增长,他们对羞愧情绪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家长应用羞愧教育的方式应更加慎重、适度。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家长应避免使用羞愧教育的方式,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他成绩更好的孩子进行比较。
结合赏识教育
羞愧教育可帮助孩子意识到,哪些事情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是不应该去做的,但没有向孩子明确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而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明白哪些事情会带来正面的评价,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羞愧感并不是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断累积会造成孩子消极的自我评价;而结合赏识教育,奖惩并用.可在督促孩子的同时,充分激发他的荣誉感和积极自我评价,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當孩子频繁做出违背规则的行为时,家长不要一味使用羞愧教育的方式,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引导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
孩子犯错时,除通过激发孩子的羞愧感以纠正其行为外,更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包容与接纳。鼓励孩子着眼于未来,成长为越来越优秀的人。同时,要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来自家人的爱和温暖,才是孩子持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