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manj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对字、词教学重视不够;(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重视不够;(3)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
  学会语言的标志是会运用。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分析讲解课文而脱离语言运用的现象。因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句话道出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积累
  1.诵读经典
  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語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更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早自习、中午及放学的时间段,让学生诵读经典。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朗读、背诵课文
  通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可以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积累并熟悉汉语的语言规则,包括词语运用和搭配、词句组织的经验,丰富学生语感。
  3.扩大阅读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补充作品扩展学生阅读面,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以期形成以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二)在课堂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输出与运用
  1.以“说”为核心,处理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1)用文中关键词对课文进行复述
  如《詹天佑》一课,先听写“主持、嘲笑、要挟、勘测、开凿、设计、竣工”等词后,让学生利用课题及听写的词语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这样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运用了词汇,增强了词汇积累。
  (2)利用文中词汇描绘文中的插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写话练习,以达到词汇积累运用的目的。
  (3)理解文本并输出
  如在高段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先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然后用这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事例材料说一段话,要有说服力。
  教材中的文章,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把课文中的语汇转化为自己的语汇。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只有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才能驾驭文字。这样在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又促成了语言表达能力。
  2.以“练”为平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除了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之外,还可以进行写话训练。通过学词造句的练习、连话成段的练习、组段成篇的练习、篇章结构的练习等,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内化和运用。
  (1)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①从优美的词句角度进行仿写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句排比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种事物。这样的仿写,必定会使学生学会锤炼词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②从课文的表达方法角度进行仿写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借物喻人”这一表达特点选取一种事物进行仿写。
  ③从文章中段落之间关系和相关事情的联想角度进行仿写
  课文中,语段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们可以不用过多讲解这是总分结构,但是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仿写练习。
  ④从文章的表达顺序角度进行仿写
  如《电脑住宅》一课,作者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进行表达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空间转换顺序对未来的学校进行描写,使学生学会有序表达,为以后的布局谋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想象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对于儿子的描写比较简单,可以启发学生写写此时废墟下的阿曼达正在干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明确了阿曼达也很了不起。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要打“持久戰”。茅盾先生曾在谈到文艺创作的灵感时说过:“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要有收获,就要时时积累,常常训练,训练要有力有法,落实到位。
其他文献
今天上了《牛郎织女》这节组内研讨课,这是篇流传千古以爱情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这篇课文不太好上,孩子对于爱情的理解应该很困难,毕竟这些离孩子很遥远,也是我们家长特意回避的问题,在备课时我又害怕这样的点拨会引起学生早熟、早恋。到底渗透还是不渗透这个敏感的話题?后来我觉得适当的渗透是必要的,毕竟这是篇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也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既然编者把它安排到六年级课文上,自然也有
摘 要:小学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误区,我校课题组教师立足课程性质,结合教学实际,致力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整合的探索,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程资源等大胆尝试,发挥各种信息媒体的最佳效能,改变了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因种种原因不能有效整合的艰难局面,切
摘 要:教学活动目标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设计活动时,要综合考虑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把目标与过程融合在一起看待,活动设计中的目标与过程是一个交融、渗透、依存、促进的整体。  关键词:活动目标;追随幼儿;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而且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过程。目标的制定决定着集体活动的价值取向,过程的匹配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情况,两者都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
摘 要: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道习题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每一个要求、问题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中的习题,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习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教材;习题;研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是教材文本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习题的选择和编排合理精炼,涵括了学生应
语文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与人交流,语感成为衡量一个人语言修养的标杆。有了一定的语言修养,就等于具有较为直接、敏锐感悟语言文字能力的丰富经验。对小学生培养语感这一教学任务,教师要不断探求新方法、新形势,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开辟天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借助对语感的培养,还能有效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课堂实践经验,谈几点浅见。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六年级毕业时应该达到的水平是:学习所学单词的音、形、义;掌握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小学时期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如果能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记忆和掌握单词,将为以后继续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探索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十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增长见闻、拓展知识面和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为小学生日后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其形成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当地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理解以及文字使用
摘 要:副校长角色如何定位,怎样定好位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历,通过不断的摸索、反思,认为:学校管理中副校长在角色定位时要定在“三手”“三心“。那就是:副校长首定在“教手“;副校长定位在助手;副校长要做好推手。在学校管理中副校长一定要用好“教手”的实力抓业务、摆好“助手”的心态来定位、用一个有力的推手,助力学校教育,服务学校教育。所谓”三心“即:第一,要有“推恩施惠”之心;第二,要有
学期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用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意愿和情感的视觉语言。当儿童反复感知和多次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之后,他便想通过绘画等美术活动把头脑中形成的事物表象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增强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去感受和发现美,同时研究各年龄阶段适合幼儿绘画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来打造具有美术特色的区域环境,
摘 要: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水平,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思维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捕捉;发展;问题  镜头一:捕捉“疑点”,在思辨中发展  在学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出了几道习题。其一是: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后长和宽分别增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