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对字、词教学重视不够;(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重视不够;(3)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
学会语言的标志是会运用。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分析讲解课文而脱离语言运用的现象。因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句话道出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积累
1.诵读经典
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語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更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早自习、中午及放学的时间段,让学生诵读经典。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朗读、背诵课文
通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可以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积累并熟悉汉语的语言规则,包括词语运用和搭配、词句组织的经验,丰富学生语感。
3.扩大阅读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补充作品扩展学生阅读面,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以期形成以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二)在课堂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输出与运用
1.以“说”为核心,处理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1)用文中关键词对课文进行复述
如《詹天佑》一课,先听写“主持、嘲笑、要挟、勘测、开凿、设计、竣工”等词后,让学生利用课题及听写的词语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这样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运用了词汇,增强了词汇积累。
(2)利用文中词汇描绘文中的插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写话练习,以达到词汇积累运用的目的。
(3)理解文本并输出
如在高段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先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然后用这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事例材料说一段话,要有说服力。
教材中的文章,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把课文中的语汇转化为自己的语汇。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只有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才能驾驭文字。这样在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又促成了语言表达能力。
2.以“练”为平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除了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之外,还可以进行写话训练。通过学词造句的练习、连话成段的练习、组段成篇的练习、篇章结构的练习等,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内化和运用。
(1)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①从优美的词句角度进行仿写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句排比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种事物。这样的仿写,必定会使学生学会锤炼词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②从课文的表达方法角度进行仿写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借物喻人”这一表达特点选取一种事物进行仿写。
③从文章中段落之间关系和相关事情的联想角度进行仿写
课文中,语段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们可以不用过多讲解这是总分结构,但是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仿写练习。
④从文章的表达顺序角度进行仿写
如《电脑住宅》一课,作者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进行表达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空间转换顺序对未来的学校进行描写,使学生学会有序表达,为以后的布局谋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想象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对于儿子的描写比较简单,可以启发学生写写此时废墟下的阿曼达正在干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明确了阿曼达也很了不起。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要打“持久戰”。茅盾先生曾在谈到文艺创作的灵感时说过:“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要有收获,就要时时积累,常常训练,训练要有力有法,落实到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对字、词教学重视不够;(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重视不够;(3)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
学会语言的标志是会运用。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分析讲解课文而脱离语言运用的现象。因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句话道出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积累
1.诵读经典
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語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更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早自习、中午及放学的时间段,让学生诵读经典。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朗读、背诵课文
通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可以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积累并熟悉汉语的语言规则,包括词语运用和搭配、词句组织的经验,丰富学生语感。
3.扩大阅读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补充作品扩展学生阅读面,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以期形成以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二)在课堂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输出与运用
1.以“说”为核心,处理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1)用文中关键词对课文进行复述
如《詹天佑》一课,先听写“主持、嘲笑、要挟、勘测、开凿、设计、竣工”等词后,让学生利用课题及听写的词语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这样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运用了词汇,增强了词汇积累。
(2)利用文中词汇描绘文中的插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写话练习,以达到词汇积累运用的目的。
(3)理解文本并输出
如在高段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先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然后用这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事例材料说一段话,要有说服力。
教材中的文章,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把课文中的语汇转化为自己的语汇。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只有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才能驾驭文字。这样在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又促成了语言表达能力。
2.以“练”为平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除了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之外,还可以进行写话训练。通过学词造句的练习、连话成段的练习、组段成篇的练习、篇章结构的练习等,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内化和运用。
(1)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①从优美的词句角度进行仿写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句排比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种事物。这样的仿写,必定会使学生学会锤炼词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②从课文的表达方法角度进行仿写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借物喻人”这一表达特点选取一种事物进行仿写。
③从文章中段落之间关系和相关事情的联想角度进行仿写
课文中,语段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们可以不用过多讲解这是总分结构,但是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仿写练习。
④从文章的表达顺序角度进行仿写
如《电脑住宅》一课,作者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进行表达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空间转换顺序对未来的学校进行描写,使学生学会有序表达,为以后的布局谋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想象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对于儿子的描写比较简单,可以启发学生写写此时废墟下的阿曼达正在干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明确了阿曼达也很了不起。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要打“持久戰”。茅盾先生曾在谈到文艺创作的灵感时说过:“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要有收获,就要时时积累,常常训练,训练要有力有法,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