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钢琴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钢琴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研究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国钢琴音乐的现代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旋律、和声、节奏、复调、曲式结构以及音色和韵味等特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为中国钢琴曲创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 创作特征
中国钢琴曲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钢琴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中国钢琴曲创作不但为钢琴演奏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钢琴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征,创作出大量符合中国人民传统审美观念以及民俗气韵的钢琴艺术作品,对于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钢琴艺术的追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旋律特征
在创作旋律上,中国钢琴曲主要以民族调式旋律为主,其中主要取材于民间曲调与少数民族旋律,也有部分使用现代技法的旋律进行创作。取材于民间曲调旋律的作品其调式主要有五、六、七声调式,也有以原调式为基础,再使用装饰音或者偏音的调式,同时还包括相同宫系的离调或转调。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就是五声调式的典型代表,调式为G徵调式,在演奏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两条旋律曲线相伴发展,并且融入了传统器乐曲经常使用的“句句双”演奏手法,整首乐曲看似简单,演奏出的乐曲却让人感到悦耳动听,清新淳朴。取材于少数民族旋律的作品多以民间歌舞音乐为蓝本,通过变换调式或者节奏进行再创作,这种类型的钢琴曲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欣赏过程中只要稍微用心即可辨别出来自于哪个少数民族。《第一新疆舞曲》就是一首取材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钢琴曲,在这首钢琴曲中,作曲家丁善德通过使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不协和音以及充满变化的复合节奏,充分表现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以现代技法的旋律为主创作的钢琴曲,其旋律多表现为无调性、多调性以及序列音乐。陈怡的钢琴曲《多耶》就通过无调性旋律展现了巫师祭祀中的神秘色彩。将现代技法应用于中国钢琴曲创作,目前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必须将现代技法与传统五声性音乐进行巧妙融合,解决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技法特征的中国钢琴曲。
二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和声特征
钢琴是多声性乐器,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其和声特征,但是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和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并不相符,如果简单地将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套用到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上,创作出的钢琴曲肯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在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过程中,为解决中国五声体系和西方大小调和声之间的不和谐,作曲家在三度和弦中加入了附加音或者省略音,这样就使得和声的应用变得相当灵活,从而产生了二度、四度、空五度、六度、七度和声,或者将多种和声综合利用的创作手段。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常常使用二度音程相对紧密的听觉效果,展示热闹、欢腾、活跃的场面。在《晓风之舞》中,丁善德在开头右手部分就将活跃的气氛融入到了大二度和声之中。和中国五声调式相一致,平行进行的四度五度和弦能够带给人们古香古色的空旷感,且极易使人进入无边无际,飘渺辽远的意境之中。在《夕阳箫鼓》中,黎英海就大量使用了这种和弦,在运用旋律引导出诗情画意的同时,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在《花鼓》开始模仿锣鼓的部分,作曲家瞿维不但将四度五度和声进行搭配,同时还融入二度和声,在碰撞的音响中展示了敲锣打鼓、热闹欢腾的场面。为表达特殊的音乐情感,作曲家常常对三度和声进行变化或者创新性使用。在《牧童短笛》中段主调音乐中,为了表达牧童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贺绿汀将左手伴奏和声使用三度平行进行,这样就使得乐曲具有了一定的弹跳性和推动力。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绪,作曲家使用的和声也各不相同,并且常常灵活运用多种和声,通过多种和声的互相搭配,表现不同乐曲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涛声》中,作曲家将二、三、四、五度和弦进行重置,通过复杂灵活的和声展示了辉煌、壮丽、庄严的典礼场景。在《二泉映月》中,储望华为宣泄作品的情绪,在二、四、五度和弦的基础上又添加使用了三度中的三、七、九和弦,通过不同和弦间的紧张与不和谐加重了曲中悲愤哀婉的情绪。
三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节奏特征
如果说中国钢琴曲的旋律是血肉,和声是血液,那么节奏就是骨骼,是灵魂,血肉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但是骨骼的化石与灵魂却长存于世。节奏是民族音乐重要的特征,是本民族音乐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中国戏曲音乐中的锣鼓节奏,民间鼓吹乐中的重音移位、弱起、切分节奏,递减递增排列,都是具有典型的中国节奏特征的传统音乐。在《晚会》中,贺绿汀就通过大量的弱起、切分节奏,模仿了锣鼓的效果,展现了热闹非凡的晚会主题。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就是其中的附点节奏特征。中国钢琴曲的节奏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或者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极具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特征的节奏型。在创作过程中,切分节奏,弱起节奏,重音移位,逐步递增排列,逐步递减排列等方式是作曲家最常使用的节奏特征。在钢琴曲《晚会》中,贺绿汀以丰富的弱起切分节奏模仿锣鼓产生的效果,烘托了热闹非凡的晚会主题。在《山歌与铜鼓乐》“铜鼓乐”这一部分节奏中,陆培通过变化的节奏重音增加了乐曲的律动特征。为表现不同的民族风格特征,作曲家还会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的节奏特征,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颖的节奏组合。在《第一新疆舞曲》的开头部分,丁善德巧妙融入陀螺式节奏对位手法,不断延展动机,使乐曲充满动力。在《长短的组合》中,融入了朝鲜族节奏特征。在《多耶》中,融入了侗族的节奏特征。 四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复调特征
尽管在中国传统音乐极少见到具有复调音乐特征的作品,但是具有复调音乐特征的作品确确实实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尤其多见。但是,在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过程中,早期复调创作思想却不是来源于中国传统音乐,而是直接使用西方复调技法进行创作,后来才慢慢融入了中国传统乐曲中的复调特征,并逐渐形成了支声复调、对比复调以及模仿复调等三种类型。在中国钢琴曲创作过程中,为达到写作的目的,作曲家常常使用所有声部展现同一音乐内容,同时弹奏同一旋律下的不同变体。在钢琴曲《绣金匾》中,两手进行同一主题的演奏,但是右手部分比左手部分多了许多修饰音,达到了模仿古筝刮奏的目的。这种手法在华彩部分得以继续使用,右手进行加花变奏,在不脱离乐曲主旋律基础上,将乐曲自然而然引入高潮。对比复调中的节奏对比、调式调性对比、旋律对比、级进与跳进对比、结构对比等也是中国钢琴曲创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法。贺绿汀就成功将对比式复调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在《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中,既存在节奏上的对比,又存在旋律上的对比,乐曲行进连续不断,节奏关系呈现下疏上密或者上疏下密的关系,轮流交替休止,还存在断音连音的对比,且句逗起落互相呼应,从而使旋律不同的线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完美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意境。模仿复调在中国钢琴曲中应用广泛,卡农式模仿是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创作技法。在《牧童之乐》中,老志成就成功使用了卡农式模仿,在两声部之间旋律交替出现,在增强旋律动感的基础上推动整个乐曲蜿蜒前进。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钢琴曲《鱼美人组曲·水草舞》、陈培勋作品《卖杂货》等作品中也都成功使用了卡农式模仿这种模仿复调创作手法。
五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曲式结构特征
在乐曲的组织结构中,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西方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特别注重理性思维,注重严谨的结构、排列的有序、结构的整合、调式的布局、主题的发展等内容。而中国传统思想则注重感性思维,既强调“你中有我”,又强调“我中有你”,既强调“一分为二”,又强调“合二为一”,这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散体结构特征,且段落上更加自由、灵活、多变。由于中国传统乐曲是建立在旋律线条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旋律发展就决定了曲式结构,而不是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现代创作技法影响的作曲家常常巧妙运用灵活多变的曲式结构来表现不同的主题。在钢琴曲《二泉映月》创作过程中,储望华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安排,解构原曲演奏的即兴性,在后面的两次变奏中融入两次高潮,将情绪推向了高潮,引发了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在钢琴曲《夕阳箫鼓》创作过程中,黎英海去掉了原曲中冗长、拖沓的内容,使布局显得更加合理,在保留原曲的基础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近年来,随着中国钢琴曲创作思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创意曲、赋格曲以及谐谑曲等更多的曲式结构方式进行创作,使中国钢琴曲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更加丰富多彩。
六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音色和韵味特征
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中国钢琴曲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任何一首中国钢琴曲必然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韵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一首中国钢琴曲无论拥有多少现代创作元素,只要其中不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韵味,那么这样的钢琴曲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为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国钢琴曲创作之中,作曲家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并在钢琴曲创作中充分运用装饰音、下滑音、上滑音、波音、倚音、轮指音、颤音等多种方法,或者应用钢琴音区不同的音色,模仿各种中国民族乐器,从而使中国钢琴曲具有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韵味。在《牧童短笛》中段,作曲家贺绿汀在旋律部分使用颤音对笛子吐音奏法进行了模仿。在《绣金匾》开头旋律部分,作曲家王建中使用装饰音对古筝刮奏进行了模仿,中间华彩部分,采取装饰加花的方法对扬琴演奏效果进行了模仿。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传统民族音乐也呈现出逐渐式微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钢琴曲创作之中,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音乐特征的中国现代钢琴曲,不但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俊俊:《论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年第11期。
[2] 郭倩:《浅析民族风格在中国钢琴曲中的体现——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丝绸之路》,2011年第8期。
[3] 吕淑新:《〈牧童短笛〉对中国钢琴曲的影响》,《艺术教育》,2013年第2期。
[4] 刘艳:《从中西文化差异谈中国钢琴曲的音乐表现》,《群文天地》,2011年第5期。
[5] 朱国昌:《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艺术探索》,2011年第4期。
[6] 黄上强:《探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商情》,2010年第13期。
[7] 任晋雯:《传统文化中迸发的钢琴音乐——浅析文化寻根背景下的中国钢琴作品》,《黄河之声》,2013年第6期。
(张译文,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 创作特征
中国钢琴曲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钢琴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中国钢琴曲创作不但为钢琴演奏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钢琴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征,创作出大量符合中国人民传统审美观念以及民俗气韵的钢琴艺术作品,对于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钢琴艺术的追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旋律特征
在创作旋律上,中国钢琴曲主要以民族调式旋律为主,其中主要取材于民间曲调与少数民族旋律,也有部分使用现代技法的旋律进行创作。取材于民间曲调旋律的作品其调式主要有五、六、七声调式,也有以原调式为基础,再使用装饰音或者偏音的调式,同时还包括相同宫系的离调或转调。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就是五声调式的典型代表,调式为G徵调式,在演奏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两条旋律曲线相伴发展,并且融入了传统器乐曲经常使用的“句句双”演奏手法,整首乐曲看似简单,演奏出的乐曲却让人感到悦耳动听,清新淳朴。取材于少数民族旋律的作品多以民间歌舞音乐为蓝本,通过变换调式或者节奏进行再创作,这种类型的钢琴曲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欣赏过程中只要稍微用心即可辨别出来自于哪个少数民族。《第一新疆舞曲》就是一首取材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钢琴曲,在这首钢琴曲中,作曲家丁善德通过使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不协和音以及充满变化的复合节奏,充分表现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以现代技法的旋律为主创作的钢琴曲,其旋律多表现为无调性、多调性以及序列音乐。陈怡的钢琴曲《多耶》就通过无调性旋律展现了巫师祭祀中的神秘色彩。将现代技法应用于中国钢琴曲创作,目前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必须将现代技法与传统五声性音乐进行巧妙融合,解决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技法特征的中国钢琴曲。
二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和声特征
钢琴是多声性乐器,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其和声特征,但是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和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并不相符,如果简单地将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套用到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上,创作出的钢琴曲肯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在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过程中,为解决中国五声体系和西方大小调和声之间的不和谐,作曲家在三度和弦中加入了附加音或者省略音,这样就使得和声的应用变得相当灵活,从而产生了二度、四度、空五度、六度、七度和声,或者将多种和声综合利用的创作手段。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常常使用二度音程相对紧密的听觉效果,展示热闹、欢腾、活跃的场面。在《晓风之舞》中,丁善德在开头右手部分就将活跃的气氛融入到了大二度和声之中。和中国五声调式相一致,平行进行的四度五度和弦能够带给人们古香古色的空旷感,且极易使人进入无边无际,飘渺辽远的意境之中。在《夕阳箫鼓》中,黎英海就大量使用了这种和弦,在运用旋律引导出诗情画意的同时,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在《花鼓》开始模仿锣鼓的部分,作曲家瞿维不但将四度五度和声进行搭配,同时还融入二度和声,在碰撞的音响中展示了敲锣打鼓、热闹欢腾的场面。为表达特殊的音乐情感,作曲家常常对三度和声进行变化或者创新性使用。在《牧童短笛》中段主调音乐中,为了表达牧童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贺绿汀将左手伴奏和声使用三度平行进行,这样就使得乐曲具有了一定的弹跳性和推动力。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绪,作曲家使用的和声也各不相同,并且常常灵活运用多种和声,通过多种和声的互相搭配,表现不同乐曲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涛声》中,作曲家将二、三、四、五度和弦进行重置,通过复杂灵活的和声展示了辉煌、壮丽、庄严的典礼场景。在《二泉映月》中,储望华为宣泄作品的情绪,在二、四、五度和弦的基础上又添加使用了三度中的三、七、九和弦,通过不同和弦间的紧张与不和谐加重了曲中悲愤哀婉的情绪。
三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节奏特征
如果说中国钢琴曲的旋律是血肉,和声是血液,那么节奏就是骨骼,是灵魂,血肉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但是骨骼的化石与灵魂却长存于世。节奏是民族音乐重要的特征,是本民族音乐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中国戏曲音乐中的锣鼓节奏,民间鼓吹乐中的重音移位、弱起、切分节奏,递减递增排列,都是具有典型的中国节奏特征的传统音乐。在《晚会》中,贺绿汀就通过大量的弱起、切分节奏,模仿了锣鼓的效果,展现了热闹非凡的晚会主题。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就是其中的附点节奏特征。中国钢琴曲的节奏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或者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极具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特征的节奏型。在创作过程中,切分节奏,弱起节奏,重音移位,逐步递增排列,逐步递减排列等方式是作曲家最常使用的节奏特征。在钢琴曲《晚会》中,贺绿汀以丰富的弱起切分节奏模仿锣鼓产生的效果,烘托了热闹非凡的晚会主题。在《山歌与铜鼓乐》“铜鼓乐”这一部分节奏中,陆培通过变化的节奏重音增加了乐曲的律动特征。为表现不同的民族风格特征,作曲家还会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的节奏特征,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颖的节奏组合。在《第一新疆舞曲》的开头部分,丁善德巧妙融入陀螺式节奏对位手法,不断延展动机,使乐曲充满动力。在《长短的组合》中,融入了朝鲜族节奏特征。在《多耶》中,融入了侗族的节奏特征。 四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复调特征
尽管在中国传统音乐极少见到具有复调音乐特征的作品,但是具有复调音乐特征的作品确确实实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尤其多见。但是,在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过程中,早期复调创作思想却不是来源于中国传统音乐,而是直接使用西方复调技法进行创作,后来才慢慢融入了中国传统乐曲中的复调特征,并逐渐形成了支声复调、对比复调以及模仿复调等三种类型。在中国钢琴曲创作过程中,为达到写作的目的,作曲家常常使用所有声部展现同一音乐内容,同时弹奏同一旋律下的不同变体。在钢琴曲《绣金匾》中,两手进行同一主题的演奏,但是右手部分比左手部分多了许多修饰音,达到了模仿古筝刮奏的目的。这种手法在华彩部分得以继续使用,右手进行加花变奏,在不脱离乐曲主旋律基础上,将乐曲自然而然引入高潮。对比复调中的节奏对比、调式调性对比、旋律对比、级进与跳进对比、结构对比等也是中国钢琴曲创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法。贺绿汀就成功将对比式复调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在《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中,既存在节奏上的对比,又存在旋律上的对比,乐曲行进连续不断,节奏关系呈现下疏上密或者上疏下密的关系,轮流交替休止,还存在断音连音的对比,且句逗起落互相呼应,从而使旋律不同的线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完美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意境。模仿复调在中国钢琴曲中应用广泛,卡农式模仿是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创作技法。在《牧童之乐》中,老志成就成功使用了卡农式模仿,在两声部之间旋律交替出现,在增强旋律动感的基础上推动整个乐曲蜿蜒前进。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钢琴曲《鱼美人组曲·水草舞》、陈培勋作品《卖杂货》等作品中也都成功使用了卡农式模仿这种模仿复调创作手法。
五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曲式结构特征
在乐曲的组织结构中,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西方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特别注重理性思维,注重严谨的结构、排列的有序、结构的整合、调式的布局、主题的发展等内容。而中国传统思想则注重感性思维,既强调“你中有我”,又强调“我中有你”,既强调“一分为二”,又强调“合二为一”,这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散体结构特征,且段落上更加自由、灵活、多变。由于中国传统乐曲是建立在旋律线条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旋律发展就决定了曲式结构,而不是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现代创作技法影响的作曲家常常巧妙运用灵活多变的曲式结构来表现不同的主题。在钢琴曲《二泉映月》创作过程中,储望华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安排,解构原曲演奏的即兴性,在后面的两次变奏中融入两次高潮,将情绪推向了高潮,引发了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在钢琴曲《夕阳箫鼓》创作过程中,黎英海去掉了原曲中冗长、拖沓的内容,使布局显得更加合理,在保留原曲的基础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近年来,随着中国钢琴曲创作思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创意曲、赋格曲以及谐谑曲等更多的曲式结构方式进行创作,使中国钢琴曲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更加丰富多彩。
六 中国钢琴曲创作的音色和韵味特征
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中国钢琴曲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任何一首中国钢琴曲必然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韵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一首中国钢琴曲无论拥有多少现代创作元素,只要其中不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韵味,那么这样的钢琴曲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为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国钢琴曲创作之中,作曲家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并在钢琴曲创作中充分运用装饰音、下滑音、上滑音、波音、倚音、轮指音、颤音等多种方法,或者应用钢琴音区不同的音色,模仿各种中国民族乐器,从而使中国钢琴曲具有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韵味。在《牧童短笛》中段,作曲家贺绿汀在旋律部分使用颤音对笛子吐音奏法进行了模仿。在《绣金匾》开头旋律部分,作曲家王建中使用装饰音对古筝刮奏进行了模仿,中间华彩部分,采取装饰加花的方法对扬琴演奏效果进行了模仿。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传统民族音乐也呈现出逐渐式微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钢琴曲创作之中,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音乐特征的中国现代钢琴曲,不但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俊俊:《论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年第11期。
[2] 郭倩:《浅析民族风格在中国钢琴曲中的体现——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丝绸之路》,2011年第8期。
[3] 吕淑新:《〈牧童短笛〉对中国钢琴曲的影响》,《艺术教育》,2013年第2期。
[4] 刘艳:《从中西文化差异谈中国钢琴曲的音乐表现》,《群文天地》,2011年第5期。
[5] 朱国昌:《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艺术探索》,2011年第4期。
[6] 黄上强:《探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商情》,2010年第13期。
[7] 任晋雯:《传统文化中迸发的钢琴音乐——浅析文化寻根背景下的中国钢琴作品》,《黄河之声》,2013年第6期。
(张译文,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