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素养的培育——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r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析素养内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制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新授课的“证据推理”素养目标,设计以“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实验层层深入的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流程。教学实践证明,初中化学教学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开展科学探究和关注课堂评价,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学科理解,既有对学科本身的整体理解,也有对化学具体知识的学科理解,后者对诊断、改善教师的具体教学树立了标杆。研究以“原电池”为例,利用学科理解标准分析10位高中化学教师的“原电池”教学表现,梳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进而为“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利用氯离子传感器从吸收氯化氢效果、二氧化碳溶解多少、收集的二氧化碳浓度、收集二氧化碳的湿度等角度将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与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法收集二氧化碳作对比,发现排水法同样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并且排水法二氧化碳溶解得更少,所以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从实验便捷性、节俭性的角度可取代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法。
指出在常见教辅资料中解析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应用图像问题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建模法“2+1=3”分析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实验论证。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问题,也适用于其他动态平衡问题。
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发挥化学学科育人价值,需厘清化学教材发展脉络,运用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2003-2020年关于化学教材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分析。结果显示:化学教材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内容、比较、使用和编制四个方面;化学教材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7年)重点关注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第二阶段(2008-2016年)重点关注科学素养、核心概念、教材的二次开发;第三阶段(2017-2020年)重点关注基于新课标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并对教材的研究进行反思,为
以“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为例,通过设置任务和问题情境,并结合手持技术,探究氢氧化镁处理印染废水的原理,从定量水平培养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能力,发展“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