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研究的力作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q4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技术的维度,借用历史学“纪元”的概念来看大众传媒的历史,大众传媒迄今可谓有两个纪元了。一个是以模拟技术为符号呈现支撑的印刷书籍、报纸、电影、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纪元,或称“模拟纪元”。一个则是以数字技术为符号呈现支撑的融合媒介纪元,或称“数字纪元”。作为今天时代课题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研究,无疑就是关注这两个历史纪元重大演进过程中的状态、趋势、影响、原因……既然是两个历史纪元重大演进的过程,其状态、趋势、影响、原因等的复杂性可想而知。正如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在《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一书中所言:“数字计算机不仅复制了先前所有的表征与交流媒介的特征,而且将它们重新整合于一个统一的软硬件物理平台上。……数字媒介将文本、图像和声音整合于许多既有的表达类型之中,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表达类型。而这些既有类型大多数源自大众传媒与面对面的交流,如叙述、争论、游戏等。同时,数字媒介整合了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形态。”[1]
  这种从技术维度来考察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尽管已带给人类诸多的想象,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解析的课题已很复杂了,但相对于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维度来考察、研究、分析其状态、趋势、影响、原因等,就似乎显得简单些了。因为,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对人类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牵动与渗透的广度与深度,实在是前所未有。
  正因为如此,钱晓文教授的著作《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其学术探索的难度和勇气是显而易见的。
  该著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层面立体多维地考察了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的演变轨迹、理念逻辑、实践路径及其影响。如在对传媒融合转型实践与理论做了系统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传媒公益化与商品化、传媒融合转型的动因、融合时代传媒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融合时代媒介文化的嬗变、融合时代传媒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融合时代传媒规制的创新等重要层面予以深入系统的论述,并不乏独到的见解。揭示了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理解媒介变化的一种新范式”[2]。媒介融合是现代化进程的典型表征和现代性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可分割的内容,构成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复杂的作用和影响。就传媒业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谓“新闻业危机”或传统媒体危机已经超出传媒行业自身,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努力应对与解决。该著作是深化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研究的力作,质量上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对学界和业界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的进程还在发展之中,数字科技创新还会给传媒带来何种新的可能尚难预料,诸多理论与實践课题还有待破解。钱晓文教授长期从事媒介融合、传媒经济学、媒介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在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研究领域有丰富的学术积累,期待他在该部著作的基础上再有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3-74.
  [2]曾一果.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192.
  (作者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幽明录》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以其中写物魅之属幻化成柔荑凝脂的怀春女子向男子寻欢求爱的四则为切入点,对其淡描重抹之形象描写、诗词歌舞之多艺并举、天地万物之构象造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用中国意境理论作为批评依据,究竟其景、物、时、地;研探其人物境况、性情、行止;探赜寻欢过程中的意象构筑及意境表达。希望能为这一古籍注入新的有意义的生命活力,并尝试为意境理论多向度实践提供一些新思路。 
【摘要】平台悖论决定了互联网平台企业出现的必然性和反垄断的必要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平台拥有的海量用户与数据。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是近年来的新热点,在立法和执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对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反垄断将坚持“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抓手,积极推动《反垄断法》的修订,执法上有效限制垄断行为,并采取征收数字税的方式。  【关键词】平台悖论;互联网;平台经济;反垄断
【摘要】直播带货因其即时性、互动性、计算传播、高流量、高转化率等特征,给品牌的可见性、差异化、精准化传播带来机遇,并逐步成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学者们普遍认同直播带货是短期变现的渠道,但对于直播带货对品牌价值的长期影响,即直播带货中产品“价格”与“价值”的内在逻辑关系与价值取向始终难以定论。事实上,“直播带货”的本质是数字营销的延伸,通过消弭虚拟社会的社群经济与现实社会的流量积累的边界,形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