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使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所以创新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等方面浅谈这个问题: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能够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创新个性
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自由畅想,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应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畅想,不要急于评价判断。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有一批水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两种解法:一种是56×60÷56—56;还有一种是列方程解答: (56+x)×56=56×60。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同学提出了用60-56=4,原因是:原来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装56筐,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在每筐里装60千克,只要用“60—56”就知道每筐多装4千克。我随即表扬了他爱动脑筋,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应加以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情绪高昂、个性飞扬。
三、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却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作为设计师和引路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还可以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产生一种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向往,创设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我们应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利于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环境下,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
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在于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挖掘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担起开发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在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出一批个性飞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新课标与数学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景中:《教育数学丛书》,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等方面浅谈这个问题: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能够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创新个性
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自由畅想,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应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畅想,不要急于评价判断。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有一批水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两种解法:一种是56×60÷56—56;还有一种是列方程解答: (56+x)×56=56×60。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同学提出了用60-56=4,原因是:原来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装56筐,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在每筐里装60千克,只要用“60—56”就知道每筐多装4千克。我随即表扬了他爱动脑筋,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应加以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情绪高昂、个性飞扬。
三、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却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作为设计师和引路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还可以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产生一种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向往,创设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我们应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利于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环境下,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
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在于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挖掘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担起开发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在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出一批个性飞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新课标与数学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景中:《教育数学丛书》,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