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题一直都是近几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之一,而且所占分值比重也很大。这种情况既出现在全国卷也出现在自主命题省市卷,实验题无疑成了学生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在本文中笔者就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的考查类型进行简单的归类分析,期望对考生们能有所帮助。
1 考查教材实验分析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着必做和选做的多种实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已经做过且深思熟虑过的经典实验。它们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测试的一个要点,尤其是高考自主命题省市。解决该类型实验题关键是深刻理解教材实验原理、过程、结论及注意事项。
例1 (2007全国Ⅱ,30,Ⅱ)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取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37℃保温一段时间后,B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
(2)滤纸上B管子葉蓝色变深的原因是_______
(3)A管子叶37℃保温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
(4)该实验设置A管的目的是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现象细节的分析。(1)B中的子叶是发芽的,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所以B种子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第一阶段产生的[H],可以使甲烯蓝还原而褪色,蓝色变浅。(2)放在滤纸上的子叶与空气接触,被O2氧化而使蓝色加深。(3)A试管中的子叶为煮熟了的,细胞内的相关酶已经失去活性而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没有颜色变化。(4)该实验设置A试管主要是起一个对照作用。
答案:(1)子叶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氢能使甲烯蓝还原。(2)通过呼吸作用还原的甲烯蓝被氧化。(3)子叶细胞的酶失活,无呼吸作用。(4)作对照实验。
2 考查实验的修改与评价类型
高考实验题的另一种类型是考查实验的修改与评价,侧重点仍旧是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将他人的相关实验设计方案陈列出来,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对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对该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并改进完善。解决该类型试题,考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
例2 (2007全国Ⅰ,30,(1))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对他人设计实验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完善。该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组都没有出现生根多少的差异,考虑到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不难分析出原因所在,是该同学设计的两组实验中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都过高或都过低或一个过高另一个过低所致。
答案: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高浓度和高于低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取消蒸馏水的对照组。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3 考查实验设计类型
高考中的实验设计主要有两大类型,典型的验证型和探究型,或者是这两个类型的综合实验设计题型。考生解决该类试题关键仍旧是具体实验设计方法的积累,另外也要特别注意这两种类型实验设计题的解答模式的区别。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例4 (2007山东,27)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一道围绕癌细胞特点及其原因进行探究的典型探究实验试题。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可设计两组实验,即端粒酶无活性(添加端粒酶抑制剂)和有活性(不加端粒酶抑制剂)进行对照,通过观察细胞增殖代数来比较两组实验结果有无差异。若有差异,即实验组影响了增殖代数,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有关,否则就无关。
答案:实验步骤: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②A组加入端粒酶,B组不加,进行培养③纪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A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B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4)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输入淋巴因子、DNA疫苗)。
1 考查教材实验分析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着必做和选做的多种实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已经做过且深思熟虑过的经典实验。它们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测试的一个要点,尤其是高考自主命题省市。解决该类型实验题关键是深刻理解教材实验原理、过程、结论及注意事项。
例1 (2007全国Ⅱ,30,Ⅱ)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取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37℃保温一段时间后,B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
(2)滤纸上B管子葉蓝色变深的原因是_______
(3)A管子叶37℃保温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
(4)该实验设置A管的目的是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现象细节的分析。(1)B中的子叶是发芽的,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所以B种子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第一阶段产生的[H],可以使甲烯蓝还原而褪色,蓝色变浅。(2)放在滤纸上的子叶与空气接触,被O2氧化而使蓝色加深。(3)A试管中的子叶为煮熟了的,细胞内的相关酶已经失去活性而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没有颜色变化。(4)该实验设置A试管主要是起一个对照作用。
答案:(1)子叶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氢能使甲烯蓝还原。(2)通过呼吸作用还原的甲烯蓝被氧化。(3)子叶细胞的酶失活,无呼吸作用。(4)作对照实验。
2 考查实验的修改与评价类型
高考实验题的另一种类型是考查实验的修改与评价,侧重点仍旧是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将他人的相关实验设计方案陈列出来,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对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对该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并改进完善。解决该类型试题,考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
例2 (2007全国Ⅰ,30,(1))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对他人设计实验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完善。该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组都没有出现生根多少的差异,考虑到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不难分析出原因所在,是该同学设计的两组实验中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都过高或都过低或一个过高另一个过低所致。
答案: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高浓度和高于低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取消蒸馏水的对照组。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3 考查实验设计类型
高考中的实验设计主要有两大类型,典型的验证型和探究型,或者是这两个类型的综合实验设计题型。考生解决该类试题关键仍旧是具体实验设计方法的积累,另外也要特别注意这两种类型实验设计题的解答模式的区别。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例4 (2007山东,27)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一道围绕癌细胞特点及其原因进行探究的典型探究实验试题。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可设计两组实验,即端粒酶无活性(添加端粒酶抑制剂)和有活性(不加端粒酶抑制剂)进行对照,通过观察细胞增殖代数来比较两组实验结果有无差异。若有差异,即实验组影响了增殖代数,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有关,否则就无关。

答案:实验步骤: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②A组加入端粒酶,B组不加,进行培养③纪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A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B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4)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输入淋巴因子、DNA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