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近义词辨析的基本技巧
1.从词义入手
(1)辨析词义的轻重(或程度高低)。如“敬佩”与“敬仰”都表敬重之意,“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诬蔑”和“诬陷”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2)辨析词义范围大小。如:年龄、年纪。“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3)辨析词义的侧重点。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例:“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如:他在湖面上划船/来往船只很多。
2.从色彩入手
(1)辨析词义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色彩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语体色彩分书面语和口头语。熟悉词语的不同色彩,便于我们准确使用词语。“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褒贬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发动(中)、煽动(贬),称赞(褒)、奉承(贬)。
(2)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苞米、苞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
(3)辨析文学作品用语与一般用语方面的不同。文学作品用语和一般用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文学作品用语往往更注重体现感情、形象。如一般日常说话或一般性文章说“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马儿在跑——马儿在奔驰;这个人小气——这个人吝啬。
3.从词语的用法入手
(1)辨析词语习惯搭配对象。有些词语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表现”多与“思想、感情、性格、精神”等搭配,而“体现”多与“路线、方针、政策、特点、特性”等搭配。再如“交换”与“交流”,交换的一般是一些具体的、范围较小的事物,诸如“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交流的则常是一些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诸如“思想、文化、经验”等。再如“充足、充分、充沛”都有“满”和“够”之意,但常常说“阳光充足”“水源充足”“理由充分”“条件充分”“精力充沛”。“爱戴”的对象是上级、长辈,“爱护”的则只能是下级、晚辈。
(2)辨析词性的语法功能。如“阻碍”是动词,“障碍”是名词;“节约”是动词,“节俭”是形容词;“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有利于辨析近义词。例如“代表”与“代替”,“代表”既有名词性又有动词性,由于有名词性,它可以充当主语,又可以充当宾语;由于有动词性,它又可以充当谓语。而“代替”仅有动词性,因此它只可以充当谓语,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3)辨析词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如“目不暇接”(主动性)与“应接不暇”(被动性)、“接受”(收下来,被动)与“接收”(收过来,主动)。“承载”和“装载”之间的差别,就是施受对象不同,“承载”,与“装载”比较起来,更多地强调了受动性。“提供咨询”和“进行咨询”之间的差别,也是施受对象的不同。“提供咨询”是指病人咨询,专家回答;而“进行咨询”则是专家向病人提出一些问题。这类的例子还有“应诊”与“候诊”、“执教”与“就教”等。
4.从词语的特定“方向性”入手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的内含的意义,就会出现错误。如,请判断下旬中加点的词语是否正确:
“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我们今天就光顾它。”“光顾”,敬词,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而不是顾客到商家去,故表达有误。 类似的词,还有:“惠存”(敬词,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请别人改文章,如“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文章中有几处不通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中的“斧正”就用错了),“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如“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写信垂询”中的“垂询”就用错了),“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的敬词,如“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中的“雅正”就用对了),“惠临”(请对方到自己这里,如“日前惠临,失迎为歉”),“惠顾”(请别人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光临”(称宾客来到,如“敬请光临”)等。
可见,这些词语所表示的行动不是“我”或“我们”发出的,而是“对方”发出的。
二、近义词辨析的突破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李安执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的影片《卧虎藏龙》,获去年奥斯卡四项大奖,开华语影片在奥斯卡获奖之先河。
B.勤奋学习,勇于置疑,不断创新,是新世纪对年轻人的要求。
C.最近日本政府审订通过由日本右翼学者炮制的教科书,激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D.这本书中阐述先锋派文艺观点的文字,条理凌乱,反映了作者浮躁的心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新闻小说当然是新闻与小说嫁接的一种文体,但二者并非半斤八两,平分秋色。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告诉我们遴选人才,任用干部,不可求全责备。
C.《中国可以说不》对此观点有所涉及,尽管占有的篇幅较少,但其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
D.我们要把那些违反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人,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工作者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多次考查。重新确定了它的高度。
B.这场涉及三个集团公司的债务纠纷案,经市中级法院多次斡旋,终于圆满结案。
C.我对钱锺书先生心仪已久,只是缘悭一面,至今未能识荆。先生此一去,我将抱憾终生。
D.见到这一幕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景,程志清长期积聚的怨恨,似乎一下子都溶解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中学生就不必过多从概念上严格____,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从丰富文化____、增加____能力方面去对待。
A.推敲 素养 领悟
B.推求 素质 领悟
C.推敲 素质 感悟
D.推求 素养 感悟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本身,就是亿万群众____的艰苦创业、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生活如大浪淘沙,在一的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文艺要讴歌____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____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A.表演 波动 英雄 体现
B.演出 涌动 英雄 表现
C.演出 波动 英勇 体现
D.表演 涌动 英勇 表现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____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____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通过多种方法____学生积极思考,____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A.激发 鼓励 引导 提倡
B.诱导 调动 启发 勉励
C.激发 调动 引导 勉励
D.诱导 鼓励 启发 提倡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就是神话和传说之间的____。
②对____宣传所谓畅销书宜作冷静分析,一些看似冷门的美学和哲学书,倒可以添购一些。
⑤物体每秒____2万次以上发出的声音是人耳所不能听到的,叫超声波。
A.界限 大事 振动
B.界线 大肆 振动
C.界限 大肆 震动
D.界线 大事 震动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60年代定居美国。____她仍创作不辍。
②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许多人耳熟能详;至于东南大学的一段____,却知者不多。
⑤现代的科技创造既非用____的方法进行猜测,也不可偏重于个人的直觉和意志。
A.期间 因缘 思辨
B.其间 因缘 思辨
C.期间 姻缘 辩证
D.其间 姻缘 辩证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继阿富汗之后,伊朗就被美国定为下一个反恐打击目标,只是因为没有____的理由,所以美国才迟迟未动手。
②这些语言混乱现象的“病毒”,如果继续以正确的面貌出现在教材里而为青少年所接受,那后果真不堪设想。
③721工厂副总工程师多次向调查组____当时采取那些措施的理由,终于得到调查组理解。
A.实足 俨然 申明
B.实足 公然 声明
C.十足 俨然 申明
D.十足 公然 声明
10.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于杨志,我们虽然可怜其遭遇,却____其为人。
②“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____,像完全消失了力气。
③王宝山忍着____,跟娘说了逃出矿山的经过。
④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见人崇敬他,当然____不住他的骄傲。
A.鄙薄 颓然 心酸 遏制
B.鄙夷 凄然 心酸 遏制
C.鄙薄 颓然 辛酸 遏止
D.鄙夷 凄然 辛酸 遏止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一致认为,锦州是____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地。
②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____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否则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③姜医生亲自为这位来自苏北农村的青年____了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十分成功。
④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梅秀____成一个阔太太,全身珠光宝气。
A.连结 片断 施行 化妆
B.联结 片断 施行 化装
C.联结 片段 实行 化妆
D.连结 片段 实行 化装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____为目的创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②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____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⑤我们定这个方案的目的是根据儿童生理发育特点____地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
④民族区域____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A.盈利 法制 适时 自治
B.营利 法治 适时 自治
C.盈利 法治 适当 自制
D.营利 法治 适当 自制
1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高山流水,遂成千古佳话。
②据研究人类寿命科学家____,人的正常寿命可能是在120到150岁之间。
③改革开放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文革”中一度____的科研项目终于上马了。
④是否重视基础知识,关系到学习进步的快慢、学识的高低,____毕生事业的成败。
A.终生 推测 中止 以致
B.终身 推测 终止 以至
C.终生 推断 终止 以致
D.终身 推断 中止 以至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本市去年进入电脑联网的用户数为1420,今年新增300%,____下来,用户总数已突破了5000大关。
②大家这么热情地请你唱歌,你却____嗓子坏了,怎么也不肯唱,多让大家扫兴,下次可千万别这样了。
⑤这是一篇精致的散文:在不足500字的篇幅里,作者用____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勾勒了一幅异域风情画。
④徐霞客三十年如一日,对我国的地理、气候等作了____,足迹遍及16个省,这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A.核算 推托 简捷 观察
B.合算 推脱 简捷 观察
C.合算 推托 简洁 考察
D.核算 推托 简洁 考察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纪念馆的北侧,老人告诉我们,那里将要修一座碑,碑上将刻上5000多名慷慨解囊的____者的名字。
②为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会决定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本刊是一份立足企业微观管理、推广企业成功经验的学习型管理杂志,每期定价15.00元,竭诚欢迎广大经济管理工作者踊跃____。
④近年,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____报业大战,令广大读者大受其益。
A.捐赠 起用 订阅 爆发
B.捐赠 启用 征订 暴发
C.募捐 启用 订阅 爆发
D.募捐 起用 征订 暴发
1.从词义入手
(1)辨析词义的轻重(或程度高低)。如“敬佩”与“敬仰”都表敬重之意,“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诬蔑”和“诬陷”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2)辨析词义范围大小。如:年龄、年纪。“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3)辨析词义的侧重点。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例:“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如:他在湖面上划船/来往船只很多。
2.从色彩入手
(1)辨析词义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色彩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语体色彩分书面语和口头语。熟悉词语的不同色彩,便于我们准确使用词语。“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褒贬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发动(中)、煽动(贬),称赞(褒)、奉承(贬)。
(2)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苞米、苞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
(3)辨析文学作品用语与一般用语方面的不同。文学作品用语和一般用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文学作品用语往往更注重体现感情、形象。如一般日常说话或一般性文章说“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马儿在跑——马儿在奔驰;这个人小气——这个人吝啬。
3.从词语的用法入手
(1)辨析词语习惯搭配对象。有些词语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表现”多与“思想、感情、性格、精神”等搭配,而“体现”多与“路线、方针、政策、特点、特性”等搭配。再如“交换”与“交流”,交换的一般是一些具体的、范围较小的事物,诸如“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交流的则常是一些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诸如“思想、文化、经验”等。再如“充足、充分、充沛”都有“满”和“够”之意,但常常说“阳光充足”“水源充足”“理由充分”“条件充分”“精力充沛”。“爱戴”的对象是上级、长辈,“爱护”的则只能是下级、晚辈。
(2)辨析词性的语法功能。如“阻碍”是动词,“障碍”是名词;“节约”是动词,“节俭”是形容词;“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有利于辨析近义词。例如“代表”与“代替”,“代表”既有名词性又有动词性,由于有名词性,它可以充当主语,又可以充当宾语;由于有动词性,它又可以充当谓语。而“代替”仅有动词性,因此它只可以充当谓语,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3)辨析词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如“目不暇接”(主动性)与“应接不暇”(被动性)、“接受”(收下来,被动)与“接收”(收过来,主动)。“承载”和“装载”之间的差别,就是施受对象不同,“承载”,与“装载”比较起来,更多地强调了受动性。“提供咨询”和“进行咨询”之间的差别,也是施受对象的不同。“提供咨询”是指病人咨询,专家回答;而“进行咨询”则是专家向病人提出一些问题。这类的例子还有“应诊”与“候诊”、“执教”与“就教”等。
4.从词语的特定“方向性”入手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的内含的意义,就会出现错误。如,请判断下旬中加点的词语是否正确:
“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我们今天就光顾它。”“光顾”,敬词,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而不是顾客到商家去,故表达有误。 类似的词,还有:“惠存”(敬词,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请别人改文章,如“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文章中有几处不通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中的“斧正”就用错了),“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如“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写信垂询”中的“垂询”就用错了),“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的敬词,如“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中的“雅正”就用对了),“惠临”(请对方到自己这里,如“日前惠临,失迎为歉”),“惠顾”(请别人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光临”(称宾客来到,如“敬请光临”)等。
可见,这些词语所表示的行动不是“我”或“我们”发出的,而是“对方”发出的。
二、近义词辨析的突破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李安执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的影片《卧虎藏龙》,获去年奥斯卡四项大奖,开华语影片在奥斯卡获奖之先河。
B.勤奋学习,勇于置疑,不断创新,是新世纪对年轻人的要求。
C.最近日本政府审订通过由日本右翼学者炮制的教科书,激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D.这本书中阐述先锋派文艺观点的文字,条理凌乱,反映了作者浮躁的心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新闻小说当然是新闻与小说嫁接的一种文体,但二者并非半斤八两,平分秋色。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告诉我们遴选人才,任用干部,不可求全责备。
C.《中国可以说不》对此观点有所涉及,尽管占有的篇幅较少,但其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
D.我们要把那些违反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人,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工作者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多次考查。重新确定了它的高度。
B.这场涉及三个集团公司的债务纠纷案,经市中级法院多次斡旋,终于圆满结案。
C.我对钱锺书先生心仪已久,只是缘悭一面,至今未能识荆。先生此一去,我将抱憾终生。
D.见到这一幕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景,程志清长期积聚的怨恨,似乎一下子都溶解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中学生就不必过多从概念上严格____,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从丰富文化____、增加____能力方面去对待。
A.推敲 素养 领悟
B.推求 素质 领悟
C.推敲 素质 感悟
D.推求 素养 感悟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本身,就是亿万群众____的艰苦创业、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生活如大浪淘沙,在一的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文艺要讴歌____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____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A.表演 波动 英雄 体现
B.演出 涌动 英雄 表现
C.演出 波动 英勇 体现
D.表演 涌动 英勇 表现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____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____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通过多种方法____学生积极思考,____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A.激发 鼓励 引导 提倡
B.诱导 调动 启发 勉励
C.激发 调动 引导 勉励
D.诱导 鼓励 启发 提倡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就是神话和传说之间的____。
②对____宣传所谓畅销书宜作冷静分析,一些看似冷门的美学和哲学书,倒可以添购一些。
⑤物体每秒____2万次以上发出的声音是人耳所不能听到的,叫超声波。
A.界限 大事 振动
B.界线 大肆 振动
C.界限 大肆 震动
D.界线 大事 震动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60年代定居美国。____她仍创作不辍。
②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许多人耳熟能详;至于东南大学的一段____,却知者不多。
⑤现代的科技创造既非用____的方法进行猜测,也不可偏重于个人的直觉和意志。
A.期间 因缘 思辨
B.其间 因缘 思辨
C.期间 姻缘 辩证
D.其间 姻缘 辩证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继阿富汗之后,伊朗就被美国定为下一个反恐打击目标,只是因为没有____的理由,所以美国才迟迟未动手。
②这些语言混乱现象的“病毒”,如果继续以正确的面貌出现在教材里而为青少年所接受,那后果真不堪设想。
③721工厂副总工程师多次向调查组____当时采取那些措施的理由,终于得到调查组理解。
A.实足 俨然 申明
B.实足 公然 声明
C.十足 俨然 申明
D.十足 公然 声明
10.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于杨志,我们虽然可怜其遭遇,却____其为人。
②“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____,像完全消失了力气。
③王宝山忍着____,跟娘说了逃出矿山的经过。
④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见人崇敬他,当然____不住他的骄傲。
A.鄙薄 颓然 心酸 遏制
B.鄙夷 凄然 心酸 遏制
C.鄙薄 颓然 辛酸 遏止
D.鄙夷 凄然 辛酸 遏止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一致认为,锦州是____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地。
②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____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否则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③姜医生亲自为这位来自苏北农村的青年____了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十分成功。
④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梅秀____成一个阔太太,全身珠光宝气。
A.连结 片断 施行 化妆
B.联结 片断 施行 化装
C.联结 片段 实行 化妆
D.连结 片段 实行 化装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____为目的创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②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____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⑤我们定这个方案的目的是根据儿童生理发育特点____地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
④民族区域____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A.盈利 法制 适时 自治
B.营利 法治 适时 自治
C.盈利 法治 适当 自制
D.营利 法治 适当 自制
1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高山流水,遂成千古佳话。
②据研究人类寿命科学家____,人的正常寿命可能是在120到150岁之间。
③改革开放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文革”中一度____的科研项目终于上马了。
④是否重视基础知识,关系到学习进步的快慢、学识的高低,____毕生事业的成败。
A.终生 推测 中止 以致
B.终身 推测 终止 以至
C.终生 推断 终止 以致
D.终身 推断 中止 以至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本市去年进入电脑联网的用户数为1420,今年新增300%,____下来,用户总数已突破了5000大关。
②大家这么热情地请你唱歌,你却____嗓子坏了,怎么也不肯唱,多让大家扫兴,下次可千万别这样了。
⑤这是一篇精致的散文:在不足500字的篇幅里,作者用____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勾勒了一幅异域风情画。
④徐霞客三十年如一日,对我国的地理、气候等作了____,足迹遍及16个省,这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A.核算 推托 简捷 观察
B.合算 推脱 简捷 观察
C.合算 推托 简洁 考察
D.核算 推托 简洁 考察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纪念馆的北侧,老人告诉我们,那里将要修一座碑,碑上将刻上5000多名慷慨解囊的____者的名字。
②为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会决定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本刊是一份立足企业微观管理、推广企业成功经验的学习型管理杂志,每期定价15.00元,竭诚欢迎广大经济管理工作者踊跃____。
④近年,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____报业大战,令广大读者大受其益。
A.捐赠 起用 订阅 爆发
B.捐赠 启用 征订 暴发
C.募捐 启用 订阅 爆发
D.募捐 起用 征订 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