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20日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7周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我省推出了一系列先进模范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谢延信。谢延信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典型。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性人物,受到了海内外华人一致赞扬。宣传谢延信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行。
在焦煤集团整个英雄群体中,聚焦普通矿工谢延信,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他的巨大的道德价值。谢延信作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信守诺言,33年如一日,伺候亡妻家人——瘫痪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呆傻的内弟,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平凡而简单。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多年来大家把他作为一个好人、一个诚实守信的工人来看待,认为事迹平淡,无法和企业里科技人才、劳动模范、优秀管理者的贡献相提并论,一直停留在企业文明家庭宣传的圈子里。
在当今价值趋向多元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推出谢延信,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孝老爱亲这类典型很多,但当时典型人物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大家的认识还没有上去。全国的好儿子、好媳妇比比皆是,唯独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树过一个好女婿。对于谢延信的宣传,早了时机不成熟,晚了许多典型都会树起来。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很可能会产生一个孝道典范,同时对传统的孝道宣传也是一种创新、一个突破。
宣传本身是一种灌输行为。任何典型的影响都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媒体参与的程度成正比。我们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下后上、先小后大的原则,主动联系报社,从2006年4月份开始,让谢延信的事迹在《焦作矿工报》、《焦作日报》、《大河报》、《河南日报》相继见报。《中国煤炭报》在头版下半版刊登了谢延信的长篇通讯,配发了大幅照片。《中国工人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报道,并配发社论。
舆论氛围的基础一旦形成,对主要媒体就形成了吸引力。这时候孕育着宣传层次和宣传高度的突破。8月份,《人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派员前来,焦煤集团宣传部安排一位副部长陪同,提供资料,深入现场,靠近本人,直接采访。
2006年8月31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长篇报道《一诺至孝三十载》后,整个宣传形势出现重大转机。
12月16日,按照中宣部的部署,新华社等各大网站开始接触谢延信,直接采访他的邻居、工友、领导、社区,在网上发布与谢延信的谈话。通过众多的人物谈话和现场的生活画面,一个真实的谢延信与广大网民见面。网民对谢延信展开热烈讨论。
12月22日中宣部牵头,全总、全国妇联参加,规模空前的“中央新闻媒体谢延信事迹采访团”要来焦煤集团集中采访。全国53家主流媒体、92名最优秀的一流记者,一齐采访一个典型人物,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
抓住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契机,认真策划,精心实施,将学习谢延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谢延信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否在此情况下,宣传工作就到头了,该歇一歇了?我们认为,谢延信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道德资源,我们不但不应当就此止步,而且应当用心策划,深入宣传,把这种宝贵的道德资源进一步放大,配置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各个环节里。用谢延信这面道德的镜子,照射国人,净化心灵,建设诚信与爱人的企业,建设美德与创新的国度,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目前谢延信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三个字充满了商机。焦煤集团的诚信形象有了代言人。有人建议,运用谢延信的名字注册焦作煤炭商标。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谢延信的道德力量必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影响国人,促人警醒。对谢延信的宣传报道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焦煤集团党委)
编校:施 宇
在焦煤集团整个英雄群体中,聚焦普通矿工谢延信,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他的巨大的道德价值。谢延信作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信守诺言,33年如一日,伺候亡妻家人——瘫痪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呆傻的内弟,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平凡而简单。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多年来大家把他作为一个好人、一个诚实守信的工人来看待,认为事迹平淡,无法和企业里科技人才、劳动模范、优秀管理者的贡献相提并论,一直停留在企业文明家庭宣传的圈子里。
在当今价值趋向多元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推出谢延信,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孝老爱亲这类典型很多,但当时典型人物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大家的认识还没有上去。全国的好儿子、好媳妇比比皆是,唯独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树过一个好女婿。对于谢延信的宣传,早了时机不成熟,晚了许多典型都会树起来。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很可能会产生一个孝道典范,同时对传统的孝道宣传也是一种创新、一个突破。
宣传本身是一种灌输行为。任何典型的影响都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媒体参与的程度成正比。我们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下后上、先小后大的原则,主动联系报社,从2006年4月份开始,让谢延信的事迹在《焦作矿工报》、《焦作日报》、《大河报》、《河南日报》相继见报。《中国煤炭报》在头版下半版刊登了谢延信的长篇通讯,配发了大幅照片。《中国工人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报道,并配发社论。
舆论氛围的基础一旦形成,对主要媒体就形成了吸引力。这时候孕育着宣传层次和宣传高度的突破。8月份,《人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派员前来,焦煤集团宣传部安排一位副部长陪同,提供资料,深入现场,靠近本人,直接采访。
2006年8月31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长篇报道《一诺至孝三十载》后,整个宣传形势出现重大转机。
12月16日,按照中宣部的部署,新华社等各大网站开始接触谢延信,直接采访他的邻居、工友、领导、社区,在网上发布与谢延信的谈话。通过众多的人物谈话和现场的生活画面,一个真实的谢延信与广大网民见面。网民对谢延信展开热烈讨论。
12月22日中宣部牵头,全总、全国妇联参加,规模空前的“中央新闻媒体谢延信事迹采访团”要来焦煤集团集中采访。全国53家主流媒体、92名最优秀的一流记者,一齐采访一个典型人物,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
抓住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契机,认真策划,精心实施,将学习谢延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谢延信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否在此情况下,宣传工作就到头了,该歇一歇了?我们认为,谢延信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道德资源,我们不但不应当就此止步,而且应当用心策划,深入宣传,把这种宝贵的道德资源进一步放大,配置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各个环节里。用谢延信这面道德的镜子,照射国人,净化心灵,建设诚信与爱人的企业,建设美德与创新的国度,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目前谢延信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三个字充满了商机。焦煤集团的诚信形象有了代言人。有人建议,运用谢延信的名字注册焦作煤炭商标。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谢延信的道德力量必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影响国人,促人警醒。对谢延信的宣传报道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焦煤集团党委)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