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志远:愿意称自己为手艺人
陈志远在北京黑桥艺术区创建了自己的木工工作室“物游工坊”,主攻明氏家具制作。黑桥艺术区坐落在黑桥村里,这里生态自然,民风淳朴,艺术区里独门独院,倒给了艺术家和手艺人们一个完美的创作闭环。陈先生和他的徒弟们在此潜心木工手艺,大有大隐隐于村的潇洒快乐。
走进物游工坊,这里罗列着精致而具有现代感的木质家具,一整面墙的木匠工具,周围还有几个师傅在忙碌着与木料亲密接触,整个院落素雅大方,浑然一体。工坊的宗旨是格物取理,顺理成章,熟能生巧,技近乎道。
在坊主陈志远心中,一个理想的工坊首先是一个作坊,每个木工都熟练掌握整套木工工序,还有些绝活;它也是一个技艺竞技场,木工们可以在這里秀手艺,秀绝活,相互切磋;其次它是一个试验地,可以试错,更能实现木工的想象力;再来,它可以服务于工艺跨界交流,而跨界就会带来技术的杂交与创新。
陈志远的师傅是个关公脸,秉性温和善良,穿衣做事干干净净,利利落落,一辈子没干过坏事儿。他跟着师傅学了一年,从选购木料、榫卯制作,到组装、打磨、雕刻、上蜡每一步都潜心钻研,再加上自己会使用3D建模技术。很快,他就出师了,后来也陆续收了自己的徒弟。
学木工以来,陈志远一直热衷于研究榫卯技术,并立志于将这项技术发扬光大。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每一位木匠师傅仿佛都会对榫卯结构有着迷之追求。有人说,榫卯,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这样古老而带有美学意味的结构,神秘而有力量。陈先生说他希望这项技术有所传承,希望木工的灵魂有所传承。
陈志远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以一个真正木匠手艺人的身份,来告诉大家何谓木工,何谓传统工艺。他认为小小一木,便蕴含中国人的智慧,格一物而知天下。何为“纹”,何为“理”,都是自然的品格。
齐心,专注,忘我,也许已经是像陈先生一样的手艺人们的一种习惯了。很多人会提起匠人精神,陈先生说他倒是更愿意称自己为手艺人。他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与自己心头挚爱宁静和谐地相处。如果还有一个更大的理想,就是传承木艺,传承中国式的智慧。若能完成许些,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陈师傅: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很开心
武汉汉正街的一家铁店里有个陈师傅,他十七岁开始跟入学敲铅皮(白铁),后来下岗自己做,做这个手艺五十多年了,每天都要做八小时,“刚学的时候手一直出血,满手橡皮膏,现在一般经常做的尺寸都已经在我脑子里了”。除了打铁之外,他还像居委会主任一样,调解邻里矛盾,所以店里总是站着许多人,谁家买房子了,儿子找女朋友了,谁家又闹矛盾了,他都要照顾过来。
他对待客人的要求也十分耐心,“像浇花桶有六个尺寸,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定做。如果头上的这个洞眼小一点少一点,水浇得就远一点,大一点密一点呢,就可以浇得近,每个定的人要求都不一样的。人家有要求的,我就画下来问他们是不是要这个东西。”铁器里最好卖的是萝卜丝饼的油墩子,五块钱一个,“这个东西一天做的快的有五十个,看心情的”。他现在也会帮邻居修修锅底,不收钱,“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很开心了。我已经做出名气来了,生意好的不得了,新场就我一家店呀,每天都有人跟我定东西,赚点功夫钱,吃喝没问题。”
王利生:我舍不得丢弃老手艺
王利生是江西南昌湾里区一家茶园的制茶师,50多岁和花白的头发,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是一名老制茶师。事实上,王利生成为制茶师才两年而已。手工摇青时,在高达200多度的炒锅里,王师傅一双大手快速翻炒着茶青,五六分钟后,将茶叶迅速取出,放在揉茶笠中揉捻。炒锅的热气,让他汗如雨下。
由于手工制茶非常辛苦,所以很多人并不理解王利生的初衷。每当这时,王利生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幸福。王利生解释说,虽然前半生没有制过茶,但生长在茶乡的他,对茶叶非常熟悉,而自己也有喝茶的习惯。那时候就觉得,能做出一泡好茶是一种幸福。因此,退休后,他就到茶园拜师学艺。
“坚持做手工茶,才能对茶有更深的理解,才能从中获得快乐。”王利生说,手工做茶耗体力,还有那高达200多度的炒锅,一个小小的错误姿势,手就会受伤。因此,刚学制茶的时候,他常常要提一桶冷水放在炒锅旁,手被烫后就立即浸到冷水里。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制茶工艺大都不用了,但我依然舍不得丢弃老手艺。”王利生说,尽管手工制茶很辛苦,但是简单朴实,他会一直做下去。
顾丽娜:发自内心地喜欢剪纸
会剪纸的姑娘一定不只是钟爱传统手工艺,也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在长沙老街文庙坪经营一家手工艺品小店的顾丽娜就是如此。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而且是专业学画出身,顾丽娜对美丽的东西特别敏感。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她看到隔壁的老奶奶用一把剪刀和一块红纸制作“窗花”,飞舞的剪刀几下就剪出漂亮的图案,这种精致的艺术自那时起就吸引了她。“一看就喜欢上了,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大学后,顾丽娜开始慢慢学习剪纸,从简单的图形开始,再到复杂的图案,然后再到人物、事件,其间,除了自己摸索外,她还买了许多书来看来研究。工作以后不太忙的生活节奏更是让她有时间来研究这门艺术。
“传统的剪纸就是传达一种喜庆或者祝福的气氛。”顾丽娜说,所以传统剪纸主要以一些生肖动物,还有喜、福这样的字为主。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对审美的要求逐渐提高,不苑囿传统的她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设计出了很多贴近现代生活的剪纸,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元素,赋予了古老传统手艺新的生命。鱼和蓬花、蜘蛛侠、警钟、风帆、甚至是二维码都经过她独具匠心的设计运用到剪纸中,给剪纸赋予了浓厚的人文感情。在她看来,只要是用心设计,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用精美的剪纸来表达。
一张精美的剪纸需要经过手艺人成千上万次剪裁,其间需要不停地折起来剪、拆开来看,反复无数次最终才能成型。以顾丽娜引以为傲的二维码为例,她剪出来的二维码竟然可以“扫一扫”,而不是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不难想象,不论哪_刀没有剪好,此前的心血也就白费,唯有超乎常人的耐心才能干得了这个精细活儿。“缓慢地一步一步来,就是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顾丽娜说。 有些行内人说,见多了诸多的剪纸艺术,才发现这个姑娘的剪纸作品确实经得起推敲和赏玩,因为她对作品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在顾丽娜看来,剪纸最重要的不是剪,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融人人的情感,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对审美的认知。
陈土泉:再过20年就没人会这手艺了
50多岁的陈土泉是浙江泉州人,做家乡小镇上有一个卖竹器的小店面。他会一门竹编手艺。他说,自己是做篾最早的人,14岁子承父业就会做了,现在生意还可以,一天到晚几乎没空闲。
在陈土泉的一楼家里,刚做好的篾筛子、篾畚箕、篾席擺放在一边,他说,这些都是别人预订的。现在城市里,要买这些东西还真不容易,有些人都到农村来买。“这些是最土的竹编制品,绿色环保。”陈土泉说。
他从小就和父亲学这手艺,那时候家里穷,他没读多少书就开始做篾。说到自己最擅长什么,他去楼上拿了一对篾火盆下来,他说,农村嫁女儿的时候,都需要这个。这对篾火盆做工精美,旁边还编出了花纹,看上去挺喜庆的。陈土泉说,图案越精致,编起来就越难。
一般一张1.8米宽的篾席,陈土泉要做五六天,售价600元。他说,这和工厂做的篾席不能比,价格要贵一些,可这睡着舒服,是最天然的材料。
“篾这个东西还有个好处,破了能补,经久耐用。”陈土泉举起自己给村民补的几个篾畚箕说,这手艺要靠眼、手,估计再过20年,就没人会做了。
王国达:钟表老王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在浙江杭州市中山中路312号,有一家“无名”的钟表店。5平方米左右的铺子里,一张老式修表台,摆放着一盏台灯和几件零散的小工具,拿起手表,戴上放大镜,六十多岁的老杭州人王国达一坐下来便是一天。专业维修各类钟表,兼卖挂钟。5平方米左右的铺子就幽藏于天桥底下,如若不是老熟人,还真的很难找到。店铺虽然没有名字,但劳力士、欧米茄、卡地亚这些名表在这里都能修。
老王从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当年父亲在亨达利钟表店修表,他经常去父亲那里玩,慢慢地帮着父亲修表了。也算是子承父业,凭着精湛的手艺和对钟表事业特有的热忱,王国达修表也修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钟表老王。
“女儿现在上高二,再过个一两年,我打算换个大点的店,收一两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为徒,让他们有门吃饭的本事。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把我的手艺都传授给他们。”说完后,老王拿出了修表台里的一盏酒精灯,“酒精灯用来热处理,比如,秒轮的轴断了,就要用到它。现在的酒精灯在钟表行已经很少见了,不是正宗的钟表师傅一般都不会用。”说这话时,他略带沧桑的表情流露着些许自豪,人是会老去,但操控在手中的技艺只会历久弥新。
来老王店里修表的顾客,大都是老街坊、老熟人介绍来的,“他搬到哪里,我们就找到哪里。”当天一早特地从笕桥过来的张大伯,来店里给他的大罗马手表做清洁,“这只手表是我1964年花了215元买的,现在成了我家的老古董了,还能准确地走,我非常喜欢的。”
问起张大伯为啥找王师傅来做手表清洁时,张大伯伸出大拇指笑着说:“王师傅比很多大商场里的修表师傅更内行。”
在老王的店里,偶尔也能碰上外国友人在修表。老王说,开店是为了有个奔头,但关键在于,守不守得住“寂寞”。传呼机流行那会儿,修表行业一度萧条。如今,手表成了身份的象征,修表这一民间手艺开始走向复兴。
“现在表不少,但东西以前好。拿到店里的,不乏伯爵、卡地亚、劳力士、百达翡丽、欧米茄、浪琴等各路名表。”老王修过最好的表,是50多万的伯爵。一提到这个,老王就不经意地流露出作为一名出色手艺人的自信。
俞根荣:就是喜欢这个行当
俞根荣做长寿面的手艺在浙江金华市罗埠镇是出了名的。谁家生小孩、要做寿或者有什么喜事,都会跑来找他订面。俞根荣说,他做面30多年,就是喜欢这行当,还是会坚持下去。
只要天气好的日子,俞根荣都会在院子里拉起长寿面。这可是门手艺活,一般人拉着会断,可面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总能拉成细细长长的一条。俞师傅说,他的长寿面里加过菜油,这样吃起来会更爽滑筋道。碰到要做面的日子,他凌晨两点不到就要起床,一天要拉上25公斤的面。
“干这个活不但辛苦,而且还有一定的难度,是—项精细的技术活。”俞根荣说,和面时,如何控制水和盐的比冽,根据天气、温度、风速的不同,这个比例都不一样,只有控制好了这点,拉出的面才能又细又长。然后开始拉面,刚开始拉并没有那么长,差不多就半米,用两根木棒一上一下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过段时间再换更高的架子,继续拉长,这样才能保证拉出来的面粗细均匀。等面差不多有一人高时,将它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盘成圈状,就可以出售了。
俞根荣之前收了好几个徒弟,最后都没能学成。他说,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学这个,他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做什么都用机器了,手工的玩意没市场喽。
陈志远在北京黑桥艺术区创建了自己的木工工作室“物游工坊”,主攻明氏家具制作。黑桥艺术区坐落在黑桥村里,这里生态自然,民风淳朴,艺术区里独门独院,倒给了艺术家和手艺人们一个完美的创作闭环。陈先生和他的徒弟们在此潜心木工手艺,大有大隐隐于村的潇洒快乐。
走进物游工坊,这里罗列着精致而具有现代感的木质家具,一整面墙的木匠工具,周围还有几个师傅在忙碌着与木料亲密接触,整个院落素雅大方,浑然一体。工坊的宗旨是格物取理,顺理成章,熟能生巧,技近乎道。
在坊主陈志远心中,一个理想的工坊首先是一个作坊,每个木工都熟练掌握整套木工工序,还有些绝活;它也是一个技艺竞技场,木工们可以在這里秀手艺,秀绝活,相互切磋;其次它是一个试验地,可以试错,更能实现木工的想象力;再来,它可以服务于工艺跨界交流,而跨界就会带来技术的杂交与创新。
陈志远的师傅是个关公脸,秉性温和善良,穿衣做事干干净净,利利落落,一辈子没干过坏事儿。他跟着师傅学了一年,从选购木料、榫卯制作,到组装、打磨、雕刻、上蜡每一步都潜心钻研,再加上自己会使用3D建模技术。很快,他就出师了,后来也陆续收了自己的徒弟。
学木工以来,陈志远一直热衷于研究榫卯技术,并立志于将这项技术发扬光大。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每一位木匠师傅仿佛都会对榫卯结构有着迷之追求。有人说,榫卯,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这样古老而带有美学意味的结构,神秘而有力量。陈先生说他希望这项技术有所传承,希望木工的灵魂有所传承。
陈志远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以一个真正木匠手艺人的身份,来告诉大家何谓木工,何谓传统工艺。他认为小小一木,便蕴含中国人的智慧,格一物而知天下。何为“纹”,何为“理”,都是自然的品格。
齐心,专注,忘我,也许已经是像陈先生一样的手艺人们的一种习惯了。很多人会提起匠人精神,陈先生说他倒是更愿意称自己为手艺人。他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与自己心头挚爱宁静和谐地相处。如果还有一个更大的理想,就是传承木艺,传承中国式的智慧。若能完成许些,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陈师傅: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很开心
武汉汉正街的一家铁店里有个陈师傅,他十七岁开始跟入学敲铅皮(白铁),后来下岗自己做,做这个手艺五十多年了,每天都要做八小时,“刚学的时候手一直出血,满手橡皮膏,现在一般经常做的尺寸都已经在我脑子里了”。除了打铁之外,他还像居委会主任一样,调解邻里矛盾,所以店里总是站着许多人,谁家买房子了,儿子找女朋友了,谁家又闹矛盾了,他都要照顾过来。
他对待客人的要求也十分耐心,“像浇花桶有六个尺寸,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定做。如果头上的这个洞眼小一点少一点,水浇得就远一点,大一点密一点呢,就可以浇得近,每个定的人要求都不一样的。人家有要求的,我就画下来问他们是不是要这个东西。”铁器里最好卖的是萝卜丝饼的油墩子,五块钱一个,“这个东西一天做的快的有五十个,看心情的”。他现在也会帮邻居修修锅底,不收钱,“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很开心了。我已经做出名气来了,生意好的不得了,新场就我一家店呀,每天都有人跟我定东西,赚点功夫钱,吃喝没问题。”
王利生:我舍不得丢弃老手艺
王利生是江西南昌湾里区一家茶园的制茶师,50多岁和花白的头发,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是一名老制茶师。事实上,王利生成为制茶师才两年而已。手工摇青时,在高达200多度的炒锅里,王师傅一双大手快速翻炒着茶青,五六分钟后,将茶叶迅速取出,放在揉茶笠中揉捻。炒锅的热气,让他汗如雨下。
由于手工制茶非常辛苦,所以很多人并不理解王利生的初衷。每当这时,王利生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幸福。王利生解释说,虽然前半生没有制过茶,但生长在茶乡的他,对茶叶非常熟悉,而自己也有喝茶的习惯。那时候就觉得,能做出一泡好茶是一种幸福。因此,退休后,他就到茶园拜师学艺。
“坚持做手工茶,才能对茶有更深的理解,才能从中获得快乐。”王利生说,手工做茶耗体力,还有那高达200多度的炒锅,一个小小的错误姿势,手就会受伤。因此,刚学制茶的时候,他常常要提一桶冷水放在炒锅旁,手被烫后就立即浸到冷水里。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制茶工艺大都不用了,但我依然舍不得丢弃老手艺。”王利生说,尽管手工制茶很辛苦,但是简单朴实,他会一直做下去。
顾丽娜:发自内心地喜欢剪纸
会剪纸的姑娘一定不只是钟爱传统手工艺,也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在长沙老街文庙坪经营一家手工艺品小店的顾丽娜就是如此。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而且是专业学画出身,顾丽娜对美丽的东西特别敏感。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她看到隔壁的老奶奶用一把剪刀和一块红纸制作“窗花”,飞舞的剪刀几下就剪出漂亮的图案,这种精致的艺术自那时起就吸引了她。“一看就喜欢上了,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大学后,顾丽娜开始慢慢学习剪纸,从简单的图形开始,再到复杂的图案,然后再到人物、事件,其间,除了自己摸索外,她还买了许多书来看来研究。工作以后不太忙的生活节奏更是让她有时间来研究这门艺术。
“传统的剪纸就是传达一种喜庆或者祝福的气氛。”顾丽娜说,所以传统剪纸主要以一些生肖动物,还有喜、福这样的字为主。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对审美的要求逐渐提高,不苑囿传统的她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设计出了很多贴近现代生活的剪纸,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元素,赋予了古老传统手艺新的生命。鱼和蓬花、蜘蛛侠、警钟、风帆、甚至是二维码都经过她独具匠心的设计运用到剪纸中,给剪纸赋予了浓厚的人文感情。在她看来,只要是用心设计,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用精美的剪纸来表达。
一张精美的剪纸需要经过手艺人成千上万次剪裁,其间需要不停地折起来剪、拆开来看,反复无数次最终才能成型。以顾丽娜引以为傲的二维码为例,她剪出来的二维码竟然可以“扫一扫”,而不是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不难想象,不论哪_刀没有剪好,此前的心血也就白费,唯有超乎常人的耐心才能干得了这个精细活儿。“缓慢地一步一步来,就是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顾丽娜说。 有些行内人说,见多了诸多的剪纸艺术,才发现这个姑娘的剪纸作品确实经得起推敲和赏玩,因为她对作品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在顾丽娜看来,剪纸最重要的不是剪,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融人人的情感,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对审美的认知。
陈土泉:再过20年就没人会这手艺了
50多岁的陈土泉是浙江泉州人,做家乡小镇上有一个卖竹器的小店面。他会一门竹编手艺。他说,自己是做篾最早的人,14岁子承父业就会做了,现在生意还可以,一天到晚几乎没空闲。
在陈土泉的一楼家里,刚做好的篾筛子、篾畚箕、篾席擺放在一边,他说,这些都是别人预订的。现在城市里,要买这些东西还真不容易,有些人都到农村来买。“这些是最土的竹编制品,绿色环保。”陈土泉说。
他从小就和父亲学这手艺,那时候家里穷,他没读多少书就开始做篾。说到自己最擅长什么,他去楼上拿了一对篾火盆下来,他说,农村嫁女儿的时候,都需要这个。这对篾火盆做工精美,旁边还编出了花纹,看上去挺喜庆的。陈土泉说,图案越精致,编起来就越难。
一般一张1.8米宽的篾席,陈土泉要做五六天,售价600元。他说,这和工厂做的篾席不能比,价格要贵一些,可这睡着舒服,是最天然的材料。
“篾这个东西还有个好处,破了能补,经久耐用。”陈土泉举起自己给村民补的几个篾畚箕说,这手艺要靠眼、手,估计再过20年,就没人会做了。
王国达:钟表老王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在浙江杭州市中山中路312号,有一家“无名”的钟表店。5平方米左右的铺子里,一张老式修表台,摆放着一盏台灯和几件零散的小工具,拿起手表,戴上放大镜,六十多岁的老杭州人王国达一坐下来便是一天。专业维修各类钟表,兼卖挂钟。5平方米左右的铺子就幽藏于天桥底下,如若不是老熟人,还真的很难找到。店铺虽然没有名字,但劳力士、欧米茄、卡地亚这些名表在这里都能修。
老王从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当年父亲在亨达利钟表店修表,他经常去父亲那里玩,慢慢地帮着父亲修表了。也算是子承父业,凭着精湛的手艺和对钟表事业特有的热忱,王国达修表也修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钟表老王。
“女儿现在上高二,再过个一两年,我打算换个大点的店,收一两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为徒,让他们有门吃饭的本事。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把我的手艺都传授给他们。”说完后,老王拿出了修表台里的一盏酒精灯,“酒精灯用来热处理,比如,秒轮的轴断了,就要用到它。现在的酒精灯在钟表行已经很少见了,不是正宗的钟表师傅一般都不会用。”说这话时,他略带沧桑的表情流露着些许自豪,人是会老去,但操控在手中的技艺只会历久弥新。
来老王店里修表的顾客,大都是老街坊、老熟人介绍来的,“他搬到哪里,我们就找到哪里。”当天一早特地从笕桥过来的张大伯,来店里给他的大罗马手表做清洁,“这只手表是我1964年花了215元买的,现在成了我家的老古董了,还能准确地走,我非常喜欢的。”
问起张大伯为啥找王师傅来做手表清洁时,张大伯伸出大拇指笑着说:“王师傅比很多大商场里的修表师傅更内行。”
在老王的店里,偶尔也能碰上外国友人在修表。老王说,开店是为了有个奔头,但关键在于,守不守得住“寂寞”。传呼机流行那会儿,修表行业一度萧条。如今,手表成了身份的象征,修表这一民间手艺开始走向复兴。
“现在表不少,但东西以前好。拿到店里的,不乏伯爵、卡地亚、劳力士、百达翡丽、欧米茄、浪琴等各路名表。”老王修过最好的表,是50多万的伯爵。一提到这个,老王就不经意地流露出作为一名出色手艺人的自信。
俞根荣:就是喜欢这个行当
俞根荣做长寿面的手艺在浙江金华市罗埠镇是出了名的。谁家生小孩、要做寿或者有什么喜事,都会跑来找他订面。俞根荣说,他做面30多年,就是喜欢这行当,还是会坚持下去。
只要天气好的日子,俞根荣都会在院子里拉起长寿面。这可是门手艺活,一般人拉着会断,可面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总能拉成细细长长的一条。俞师傅说,他的长寿面里加过菜油,这样吃起来会更爽滑筋道。碰到要做面的日子,他凌晨两点不到就要起床,一天要拉上25公斤的面。
“干这个活不但辛苦,而且还有一定的难度,是—项精细的技术活。”俞根荣说,和面时,如何控制水和盐的比冽,根据天气、温度、风速的不同,这个比例都不一样,只有控制好了这点,拉出的面才能又细又长。然后开始拉面,刚开始拉并没有那么长,差不多就半米,用两根木棒一上一下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过段时间再换更高的架子,继续拉长,这样才能保证拉出来的面粗细均匀。等面差不多有一人高时,将它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盘成圈状,就可以出售了。
俞根荣之前收了好几个徒弟,最后都没能学成。他说,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学这个,他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做什么都用机器了,手工的玩意没市场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