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质疑能力;方法;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45—01
中学物理新课标确定通过物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勇于有根据地怀疑,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际就是缺乏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显得重要了。
1.改变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改变条件,弄清在各种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物理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气体和液体都是流体,空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能否用p=?籽gh来计算?学生对此进行讨论,结果是因空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大气压强不能用公式p=?籽gh来求解,但求密度均匀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强,采用上式来求解更容易。
2.追求因果进行质疑
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经常追问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物理习题做错时更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做错?原因是什么?发现某物理现象也要问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退?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铁块在水中会下沉,那为什么钢铁制成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钢铁制成的潜水艇又为什么能在水中随意地下沉和上浮呢?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时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平常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维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学习了惯性定律时可以质疑“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一定不受力吗”,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质疑“这个题目可否采用反证法求解”等。
4.运用实验引发质疑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实验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既达到深化、物化物理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实验验证标准大气压是相当于76厘米汞柱所产生的压强这个结论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下提问:(1)将试管倾斜;(2)将试管向上提一些;(3)将试管改为粗些或细些;(4)将试管换成弯曲的试管。则水银柱的高度会不会有变化。学生思考分析后再演示来验证,据此问题还可提出;(5)若把这实验装置拿上高山上做;(6)若实验时,不小心使水银里留有气泡,则水银柱的高度还是76厘米高吗?再或者问(7)若把水银换成水,则大气压相当于多高的水柱?从认识过程看,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的探索发现是颇为相似的,要认识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则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总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成为如今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爱因斯坦提到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神圣的好奇心”,即对未知事物的强烈质疑;另一个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一切伟大的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45—01
中学物理新课标确定通过物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勇于有根据地怀疑,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际就是缺乏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显得重要了。
1.改变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改变条件,弄清在各种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物理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气体和液体都是流体,空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能否用p=?籽gh来计算?学生对此进行讨论,结果是因空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大气压强不能用公式p=?籽gh来求解,但求密度均匀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强,采用上式来求解更容易。
2.追求因果进行质疑
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经常追问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物理习题做错时更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做错?原因是什么?发现某物理现象也要问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退?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铁块在水中会下沉,那为什么钢铁制成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钢铁制成的潜水艇又为什么能在水中随意地下沉和上浮呢?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时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平常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维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学习了惯性定律时可以质疑“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一定不受力吗”,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质疑“这个题目可否采用反证法求解”等。
4.运用实验引发质疑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实验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既达到深化、物化物理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实验验证标准大气压是相当于76厘米汞柱所产生的压强这个结论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下提问:(1)将试管倾斜;(2)将试管向上提一些;(3)将试管改为粗些或细些;(4)将试管换成弯曲的试管。则水银柱的高度会不会有变化。学生思考分析后再演示来验证,据此问题还可提出;(5)若把这实验装置拿上高山上做;(6)若实验时,不小心使水银里留有气泡,则水银柱的高度还是76厘米高吗?再或者问(7)若把水银换成水,则大气压相当于多高的水柱?从认识过程看,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的探索发现是颇为相似的,要认识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则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总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成为如今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爱因斯坦提到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神圣的好奇心”,即对未知事物的强烈质疑;另一个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一切伟大的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