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蝉之歌:金子美铃的童诗世界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金子美铃的诗歌之前,我曾對许多儿童诗产生过“傲慢与偏见”:有些诗太过甜美,令人望而生腻;有些则是成人故作小儿语,散发着矫揉造作的气息;更有甚者,充斥着说教和训诫的意味,不堪卒读。童诗不应只追求唯美和纯真,正如童年有欢乐亦有苦涩;童诗也不应只是幼稚和浅薄,因为儿童的心灵亦不乏细腻、丰饶和深邃。
  金子美铃的童诗中也有许多轻灵、唯美之作,然而最触动人心的却是诗中那挥之不去的寂寞、凄冷和对万物生灵的悲悯。
  寂寞是金子美铃的关键词,几乎贯穿了一整部诗集。过早离世的父亲不曾给过她应有的陪伴,终日忙碌的母亲也无法给予她情绪上的体察和安慰,在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幼小心灵中,一种“不被看见”的落寞始终伴随着她,也体现在诸多诗作之中。有时,她在诗中揭示成人对儿童的敷衍和无视。如《冬季的雨》(节选):
  “妈妈,街上有船划过哦,
  嗨哟,嗨哟,摇着橹。”
  “哎呀,真是个傻孩子。”妈妈回答,
  低着头做着针线活儿,并不看我。
  ——我寂寞地把左脸颊贴在
  冰冷的,冰冷的窗玻璃上。
  当孩子满怀欣喜地与母亲分享自己的快乐时,母亲却忙于劳作,并没有真正尊重、回应孩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寂寞,在儿童的生活中应该很常见吧?
  有时,寂寞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感受,如《没有玩具的孩子》:
  没有玩具的孩子,/很寂寞,/给他玩具,应该就会好了吧。//没有妈妈的孩子,/很悲伤,/给他妈妈,应该就会高兴了吧。//妈妈正温柔地/抚摸我的头发,/我的玩具多得/快从箱子里溢出来。//可是,/我的寂寞,/要得到什么,才会好起来呢?
  儿童天真单纯,却未必浅薄。在满足了物质、娱乐和情感的需求之后,也依然会有不可名状的寂寞。这种寂寞指涉人的某种生存状态,即一种永远无法获得满足的苦闷和空虚。这种情感具有共通性,令童诗也显得意味深长。
  金子美铃的诗中绝无高高在上的训诫。她从不轻视儿童,而是满怀真诚地为儿童立言,表达孩子对平等、尊重、关注的渴求。她是真正理解儿童的,总能捕捉到孩子细微的情绪,那些无法言说的委屈(《橙花》《闹别扭的时候》)、被同伴孤立的落寞(《午休》)、在人前摔跤的尴尬(《摔倒的地方》)……那些我们习焉不察的、早已忘却的童年事件,她却珍而重之,从生活中一一打捞起来,细细描摹。
  金子美铃仿佛把自己的童年封存在了诗歌的字里行间,百年之后仍鲜活如新。读她的诗,品读那些童年的寂寞孤独,仿佛也在回望自己的童年时代,像是在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有时,又会以母亲的身份惕然自省:当孩子满怀欣喜地向我展示自己的小小发现和创造时,我是否也曾一心沉浸于日常俗务之中,而没有给予她真正的接纳、肯定和认同?
  金子美铃的童年是落寞的,但在某些方面也是幸运的。1903年,她出生于日本山口县的一个小渔村,自家的书店是小镇唯一的文化中心,让她得以在书香的浸染中长大。
  生于渔村的美铃自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充满了怜惜和悲悯,始终用饱含深情的双眼去观照万物。正如她的文学导师、伯乐西条八十所言:“她的整个诗作包裹在一种温暖轻柔的情怀之中。”
  在她的诗中出现过大量的植物:杉树、枫树、细竹、杏树、樱花、牵牛花、蒲公英、紫云英、山茶花、葫芦花、茅草花、桃花、莲花、松果、橡子、柿子、石榴、陀螺果、杉菜、羊胡子草、三叶草、麦芽……甚至是无名的小草,在她的笔下都各具性情,彰显着生命的价值。在金子美铃心中,万物生而平等;对其中的弱小者,她更是寄予深厚的怜爱和关切。如《千屈菜》:
  沿岸边生长的千屈菜,/是一种无人知晓的花。//河水不远万里,/汇入遥远的大海。//在宽广的,宽广的大海中,/一滴小小的,小小的水珠,//一直思念着/那无人知晓的千屈菜。//那是曾经从寂寞的千屈菜上/滑落下来的露珠。
  千屈菜无人知晓,一滴水珠更是微不足道。然而它们的生命曾经交汇在一起,产生了温柔的牵绊。即使再平凡的生命,也有彼此珍重的价值。读这些诗,心灵仿佛也被一种细腻的温柔层层包围。
  金子美铃的诗中也出现了很多动物:鲸鱼、沙丁鱼、金鱼、马、狗、鹤、燕子、麻雀、鸭子、老母鸡、青蛙、蝉、蜜蜂、蟋蟀……乃至恼人的蚊子,也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品性。《小镇的马》一诗中,山里的马卸了货,就轻轻松松地回到山里去了;而小镇来的马,却“可怜兮兮地,/载上了鱼,/还要去远方。/一路被骂,被骂也要/一路驮着走下去。”看到这匹可怜的马儿,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些驮着生活的重负、为了衣食劳碌不堪的人们。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麻雀妈妈》:
  一个小孩子/捉住了/一只小麻雀。//这个小孩子的/妈妈/在笑着。//小麻雀的/妈妈/在看着。//麻雀妈妈站在屋檐上/一声不吭地/看着这一切。
  落于人类之手的小麻雀,变成了孩子的玩具。短短几句,一个平静之中暗流涌动的场景如在眼前。麻雀是一种极为活泼的鸟类,总是啾啾唧唧叫个不停,而此时麻雀妈妈却一声不吭。不动声色的缄默之中蕴含着深沉的痛楚。孩子母亲的笑和麻雀妈妈的沉默无声形成了略显残忍的对比。在人类的力量面前,麻雀是多么弱小而无助。这幅场景其实无形中也有诗人的身影,她像一个旁观者,用无比平静的口吻叙述着。末尾的重章叠句却让人感觉到,她的视线最终落在了麻雀妈妈的身上,无形之中流露出对麻雀的悲悯之心。
  金子美铃始终对自然充满怀恋,大自然在她的诗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栗子、柿子与绘本》:
  叔叔寄来了栗子,是丹波山上的栗子。
  栗子中夹了一片,丹波山上的松叶。
  阿姨寄来了柿子,是丰后乡下的柿子。
  柿子蒂中,爬进一只丰后乡下的小蚂蚁。
  我的家在城里,从家里寄来了漂亮的绘本。
  可当我打开包装时,除了绘本,还有什么呢?   栗子和柿子既是来自家乡亲人的馈赠,也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它们都携带着自然的气息。栗子中夹着松叶,柿子里藏着蚂蚁,大自然是丰厚的、有生命力的,而书本却只是书本。象征着文明的书籍在自然面前,显得单薄而贫瘠。类似的还有《车窗外》:山林中,野漆树的叶子红得发黑,“看起来有点儿吓人”;田野上,熟了的柿子红中泛黄,“看起来就很美味”;而天空中,车灯投射的光“是寂寞的红,了无生气的红”。人类制造出的红色灯光,是单调、寂寞、了无生气的;大自然之中的红却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奥尔罕·帕慕克在《天真的与感伤的小说家》一书中写道:“天真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率真地写诗,几乎不假思索;诗从自然造化而来,自发地流入天真诗人的笔端。”无疑,金子美铃便属于“天真的诗人”。
  此外,死亡是金子美铃诗歌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
  死亡历来是日本文学中常见的元素。无论是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还是村上春树,他们的作品中都时常充斥着死亡的意象。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金子美鈴的诗亦是如此。这既是文化的熏染和传承,亦源自她对灰暗人生的悲哀和绝望。早逝的父亲、忙碌的母亲、寂寞的童年、不幸的婚姻……那些天真、轻盈、忧伤或者凄冷的童诗,是她超脱痛苦、自我慰藉的一扇窗口。她并不因为写给儿童,就避讳沉重。死亡为她的诗歌增添了仁者的悲悯和智者的哲思。例如那首最为著名的《大渔》:
  朝霞小霞/大丰收,/大羽沙丁/大丰收。//岸边热闹得/像庙会,/海里却要为/上万条/沙丁鱼/办葬礼了吧。
  这首《大渔》以人类丰收的喜悦和海里哀伤的葬礼作对比,快乐和悲伤并列,生与死共存,字里行间弥漫着对鱼儿的怜惜和关爱。渔民捕鱼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美铃看重的不是人类的丰收,而是大海里无数生命的死亡。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控诉,却举重若轻,以轻逸平和的词句缓缓道出。
  《蚕茧与坟墓》则被西条八十视作金子美铃的“绝唱”。在诗中,她以无比欢畅的口吻描写了坟墓:蚕宝宝要到“又窄又小的蚕茧里去”,可是蚕宝宝很高兴,因为“它变成蝶儿/就可以飞翔啦”;人要到“又阴又暗的坟墓里去”,可是“好孩子/会长出翅膀/变成天使”。这首诗暗示了美铃的自杀倾向,她已不堪重负,想要用死亡求得解脱,以无所畏惧的心境奔向黑暗的墓穴……
  西条八十称金子美铃为“童谣诗的彗星”,可这颗星辰却因婚姻的不幸而过早陨落。离婚时,美铃唯一的条件是年幼的女儿归她抚养。丈夫起初答应了,但很快又反悔了。1930年3月10日,他来接走女儿的那天,金子美铃在一种平静的绝望中,服安眠药自杀。
  自20岁发表第一首诗歌,到27岁离世,金子美铃一共创作了512首童诗。她就像自己笔下的“哑蝉”,不停地写歌,“默默地在树叶上写歌,/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写歌,/一直写着谁也不会唱的歌。”(《哑蝉》)在秋天到来之际,哑蝉的生命如落叶般飘零。然而那些写在树叶上的歌,却仍旧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很有生活气息的学科,以往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常常感觉法律条文冗长拗口,知识点多,原理晦涩,学生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将生活中的现象、事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具体活动中进行知识的体验和总结,达到知行合一的高度。本文以《法不可违》为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进行构建。
我是在1999年7月7日至9日参加高考的。至今已过去二十年,有一件事刻骨铭心。   我的老家在滇东北一个偏僻的大山里。我清晰地记得那是7月5日,离我高考的日子只有一天了,我发现自己身上只剩二十元钱。这点钱无论如何也不够高考期间的花费。我向很多同学借钱,没有借到。无奈之下,只好用仅存的那点钱买车票回家。虽然知道家里是拿不出钱,但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   县城离家约二百公里,路况很差,并且只能坐车
目的:探索情感平衡与生活事件、自我不和谐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情感平衡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我不和谐量表对贵阳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221份,控制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后,情感平衡与生活事件、自我不和谐存在负相关(P<0.001)。生活事件可以负向预测情感平衡(β=-0.35,P<0.001),自我不和谐在生活事件与情感平衡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8。结论:大学生情感平衡与生活事件存在密切关系,自我不和谐在生
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经过莲花公园,有时会遇见一些自强不息的草台班子,在那里圈地唱歌,其中主持人口才相当了得,对着麦克风不歇气地讲江湖套话,由不得你不往场子那边看上几眼。当然也会有看热闹的,稀稀拉拉地围着,而我却从未停过匆匆的脚步。对面就是福升大厦,那里有我的家,回家,才是工作一天之后的头等大事。  回到家,通常妻子还在菜市场采购,工薪族差不多都这样,只能在下班后赶去市场买菜,等拎着菜进家门,天已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