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在教科书上屡见不鲜,作为京派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独具特色,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他的散文大多是追忆家乡,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和意境布置都非常高超。在释读中通过精彩的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抵达精神的核心。在语言运用上别具匠心,细腻且真挚,给人视觉与感官上的冲击。本文主要对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進行解读,以期在解读中进一步了解他的散文。解读汪曾祺的散文也已成为我们探索他的世界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语言艺术;解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是为数不多的小说及散文都写得很好的作家,从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后他的散文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汪曾祺谢世后人们对他的探索和研究更为深入。然而更多的人对汪曾祺的研究只停留在小说上,却忽略了他的散文。其实汪曾祺的散文造诣很高,释读他的散文,可从中窥见他的为人处世、性格态度等。汪曾祺的文本表述方式与实际的精神世界存在着勾连,这样的勾连同样值得我们瞩目。汪曾祺的散文藏着自由的灵魂,并漫溢出他的精神世界的信息。所以,在解读汪曾祺散文过程中,要从文本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也成了另外一种探寻汪曾祺的途径。
一、深刻地体现出还乡意识
汪曾祺的散文种类有很多,其中最为特出的就是他对故乡的描述。他通过对故乡的描述,称赞生他养他的地方,把他孩提时的美好回忆都一一展现出来。例如在《花园》一文中,他就详细地追忆了孩童时各种各样的景物,在这片田地里度过的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就足以看出这片天地承载了太多作者的美好童年。在那里,作者品尝把根草的味道;活捉垂柳上的天牛;捕蝉、捕捉蜻蜓、螳螂、土蜂、蟋蟀;逗弄含羞草;聆听鸟叫声;为鸟儿的死亡哭泣;掐各式的花,闻不同的花香……这片花园承载着作者许许多多喜悦与快乐。直至作者晚年,也时常忆起这片花园。或许这片花园也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他的开心而喜悦,为他的伤心而难过。
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描述大量的关于花园的事物,通过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以及作者与这些事物所发生的事情的描写,回忆着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的或遗憾的事情。作者摒弃了巍峨的大山、壮丽的河流,选择平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对象,通过巧妙的笔触把这些普通对象的活泼、可爱、生动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动植物的奇妙世界,并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展现着清甜、自由、潇洒的气息。汪曾祺的散文流露出的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而洒脱的。通过《花园》一文深刻地反映出了他浓厚的还乡意识。表达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真诚,对平淡柔和的人生理想追求。
二、散文用词“语词如花”
“语词如花”最先是赫尔德林做出的比喻。花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要做到“语词如花”,对一个作者的词语功底考验相当地大。汪曾祺也意识到语言在写作中的分量。他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提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他曾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升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正因为他对于语言的谨慎和敏锐认识,使得他在散文中词语使用非常巧妙,如同绚烂的花朵开在最耀眼的枝头。汪曾祺的文字秘密,其实他在自己的《小说笔谈》里已总结过:语言上:“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结构上:“随便。”叙述和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字里行间。”
例如他的《葡萄月令》一文,写的是葡萄生长、成熟、收获的过程。但他用独特的语言把整个过程的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孩童的口吻,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力求每个句子都简单明了。但组合起来极富弹性和张力,层层紧扣,融会贯通,从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他的笔触下,葡萄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这样的妙语连珠,使得散文尽显魅力,展示了作者对纯粹生命的追求及向往。
三、“散而庄,淡而腴”的意蕴
姜白石在读过陶渊明的文章后做出了“散而庄,淡而腴”的评价。这样的评价非常巧妙,既突出了他行为特色,也称赞了他的高尚品格。汪曾祺的散文与陶渊明的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精、气、神各个方面都追求的是平淡。却是淡中有味,值得咀嚼。看似散漫却蕴含本真。汪曾祺的这种“淡”,把他的人格气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散文中时常抱持着老年人的心境去审视世界,没有尖锐的语言、过激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他也曾说:“我觉得散文的情感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节制成了他写作的宗旨。他在追忆沈从文老师的文章《沈从文先生在南联大》中就用了平时简单的语言来入文,却是简单之中有着深远的意蕴。这样的散文布局和写作正体现了他追求本真世界。
汪曾祺的小说与散文都相当地出色,人们对于汪曾祺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小说层面。其实解读汪曾祺的散文,可感受到他在写作过程中追求超然、淡泊的审美趣味。他的散文词语如花,散而庄,淡而腴。他的散文由日常生活生发到深刻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了京派散文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1]刘琴.审美的两难困境——汪曾祺散文新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黄科安.“边缘化”与闲适之文──论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艺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3).
[3]邓嗣明,朱家玮.典雅朴淡生香真色——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审美特质[J].写作(上旬刊),1999(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语言艺术;解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是为数不多的小说及散文都写得很好的作家,从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后他的散文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汪曾祺谢世后人们对他的探索和研究更为深入。然而更多的人对汪曾祺的研究只停留在小说上,却忽略了他的散文。其实汪曾祺的散文造诣很高,释读他的散文,可从中窥见他的为人处世、性格态度等。汪曾祺的文本表述方式与实际的精神世界存在着勾连,这样的勾连同样值得我们瞩目。汪曾祺的散文藏着自由的灵魂,并漫溢出他的精神世界的信息。所以,在解读汪曾祺散文过程中,要从文本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也成了另外一种探寻汪曾祺的途径。
一、深刻地体现出还乡意识
汪曾祺的散文种类有很多,其中最为特出的就是他对故乡的描述。他通过对故乡的描述,称赞生他养他的地方,把他孩提时的美好回忆都一一展现出来。例如在《花园》一文中,他就详细地追忆了孩童时各种各样的景物,在这片田地里度过的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就足以看出这片天地承载了太多作者的美好童年。在那里,作者品尝把根草的味道;活捉垂柳上的天牛;捕蝉、捕捉蜻蜓、螳螂、土蜂、蟋蟀;逗弄含羞草;聆听鸟叫声;为鸟儿的死亡哭泣;掐各式的花,闻不同的花香……这片花园承载着作者许许多多喜悦与快乐。直至作者晚年,也时常忆起这片花园。或许这片花园也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他的开心而喜悦,为他的伤心而难过。
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描述大量的关于花园的事物,通过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以及作者与这些事物所发生的事情的描写,回忆着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的或遗憾的事情。作者摒弃了巍峨的大山、壮丽的河流,选择平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对象,通过巧妙的笔触把这些普通对象的活泼、可爱、生动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动植物的奇妙世界,并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展现着清甜、自由、潇洒的气息。汪曾祺的散文流露出的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而洒脱的。通过《花园》一文深刻地反映出了他浓厚的还乡意识。表达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真诚,对平淡柔和的人生理想追求。
二、散文用词“语词如花”
“语词如花”最先是赫尔德林做出的比喻。花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要做到“语词如花”,对一个作者的词语功底考验相当地大。汪曾祺也意识到语言在写作中的分量。他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提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他曾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升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正因为他对于语言的谨慎和敏锐认识,使得他在散文中词语使用非常巧妙,如同绚烂的花朵开在最耀眼的枝头。汪曾祺的文字秘密,其实他在自己的《小说笔谈》里已总结过:语言上:“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结构上:“随便。”叙述和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字里行间。”
例如他的《葡萄月令》一文,写的是葡萄生长、成熟、收获的过程。但他用独特的语言把整个过程的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孩童的口吻,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力求每个句子都简单明了。但组合起来极富弹性和张力,层层紧扣,融会贯通,从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他的笔触下,葡萄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这样的妙语连珠,使得散文尽显魅力,展示了作者对纯粹生命的追求及向往。
三、“散而庄,淡而腴”的意蕴
姜白石在读过陶渊明的文章后做出了“散而庄,淡而腴”的评价。这样的评价非常巧妙,既突出了他行为特色,也称赞了他的高尚品格。汪曾祺的散文与陶渊明的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精、气、神各个方面都追求的是平淡。却是淡中有味,值得咀嚼。看似散漫却蕴含本真。汪曾祺的这种“淡”,把他的人格气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散文中时常抱持着老年人的心境去审视世界,没有尖锐的语言、过激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他也曾说:“我觉得散文的情感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节制成了他写作的宗旨。他在追忆沈从文老师的文章《沈从文先生在南联大》中就用了平时简单的语言来入文,却是简单之中有着深远的意蕴。这样的散文布局和写作正体现了他追求本真世界。
汪曾祺的小说与散文都相当地出色,人们对于汪曾祺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小说层面。其实解读汪曾祺的散文,可感受到他在写作过程中追求超然、淡泊的审美趣味。他的散文词语如花,散而庄,淡而腴。他的散文由日常生活生发到深刻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了京派散文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1]刘琴.审美的两难困境——汪曾祺散文新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黄科安.“边缘化”与闲适之文──论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艺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3).
[3]邓嗣明,朱家玮.典雅朴淡生香真色——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审美特质[J].写作(上旬刊),1999(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