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音乐区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延伸部分。在音乐区中,孩子们参与节奏乐的兴趣普遍不高。其中,影响幼儿游戏兴趣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奏乐内容的选择与材料的投放缺乏趣味性,情境创设较为单一,教师的介入指导和讲评有待提升,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幼儿的参与意愿不强,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教师要在节奏乐的内容选择及材料投放上突出“趣”字,以激发幼儿参与节奏乐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儿不再满足于以往的音乐个别化模式,他们不仅需要发展音乐技能,还需要满足各方面需要。尽管跳舞毯对于现代幼儿来说已经不再稀奇,可是,以跳舞毯为材料建构的音乐活动,却大大地丰富了音乐区幼儿的学习。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画有图谱的跳舞毯,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读谱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跳舞毯”这一音乐个别化学习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的,主要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因此很受幼儿的欢迎。
一、内容选择体现多元性
在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教师有机整合节奏、韵律、欣赏等音乐活动要素,设计并投放更具艺术性、趣味性和多元性的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区投放一些电子类的节奏乐材料视频、摄像头、卡拉OK等,以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师应加强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激发他们的模仿表现兴趣,在肢体动作的表现上培养其节奏感和韵律感,适当挑选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民族音乐元素。当然,老师还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能够为教育服务的内容,也可以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材料进行开发,将其转变成适合孩子操作的游戏材料,进而运用到节奏乐中。
在开展中班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时,孩子们对身边各种类型的玩具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有新潮的,也有怀旧的。一天,欣欣提到她家里有一个玩具叫跳舞毯,非常好玩,可是跳舞毯对班里其他孩子而言较为陌生,于是,我请欣欣妈妈把家里的跳舞毯带来借给孩子们玩一下,欣欣妈妈也愉快地同意了。跳舞毯带到班级后,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他们自觉地排好队轮流玩耍,一个个认真地听着音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下方的画面,然后用脚踩对应的踏板。
于是,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我设计了一个九宫格跳舞毯,再配上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加上好听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组织幼儿进行节奏游戏。九宫格跳舞毯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使得节奏活动充满新鲜感,孩子们在游戏中也初步获得了节奏的律动感,其身体协调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可以根据主题内容选择音乐,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音乐。
二、材料提供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求,正视他们的个体发展差异,力求做到由简到难、由低到高,体现出层次性,以保持幼儿对游戏的良好兴趣,促进其各方面能力发展。
(一)音乐内容的选择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的律动和感受音乐节拍开始。如果说音乐的节奏是拍子,那么身体的节奏就是律动。律动是舞蹈特有的感觉,身体的摇摆或上下起伏,可以体现出动作的节奏性,就是把动作按照一定的速度与音乐结合表达出来,然后保持律动。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自觉地扭动身体,使身体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对照,养成律动习惯,带着律动去跳舞。
在跳舞毯节奏乐的内容选择上,我一开始选择较为简单的“四四拍”音乐,让幼儿感受稳定的节奏。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中推荐的音乐;可以让幼儿根据自身意愿主动选择音乐,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逐步调整,让幼儿听到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还可以首先选定一首音乐,如“二四拍”“三四拍”等,让幼儿闭上眼睛慢慢感受其节奏。孩子们通过感受不同节奏的音乐,在跳舞毯上大胆表现,进而获得自我满足。
(二)跳舞毯内容的选择
教师可以利用跳舞毯简单、实用、易操作的特点,依据《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中小、中、大班的主题更换不同的内容。中班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比较容易喜新厌旧,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加强趣味性,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们共同玩跳舞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我选择了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作为九宫格跳舞毯内容,锻炼律动感的同时,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了各种类型的汽车。
音乐区中的节奏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可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孩子们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既增强了对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感受,又培养了自身的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可见,节奏训练有着许多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非常值得幼儿学习。
三、操作过程体现挑战性
跳舞毯有着许多不同的玩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可准备三种符合幼儿不同能力层次需要的跳舞毯,如五宫格跳舞毯、九宫格跳舞毯、十二宮格跳舞毯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并引导幼儿在音乐间奏中互相交换跳舞毯,使孩子们的能力达到均衡发展。
在制作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的跳舞毯配套PPT时,教师可调节屏幕上所显示的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的间隔时间,一开始的间隔时间可以长一点,让孩子们熟悉节奏音乐和九宫格跳舞毯,然后逐步调整PPT图片的间隔时间和各汽车图片的组合排序。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的排列顺序可以随机调整,以保持孩子们对跳舞毯的兴趣。待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调整游戏玩法,提高跳舞毯难度,使其更具挑战性。 在跳舞毯活动中,教师一开始选择的是比较简单的模式,所配套的音乐节奏也相对较慢,很适合孩子们练习。但是,进入节奏游戏后,由于脚步太多、太密集,孩子們完全适应不了。那么,需要怎样调整脚步节奏呢?如果教师觉得图谱太密集,则可以调整一下图片的变换速度,这也比较适合则进入跳舞毯个别化学习的幼儿。但是,所选歌曲的节奏一定要慢,因为一些跳舞毯游戏会随着难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加速度和动作。对此,幼儿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特别是两只脚无法跟着音乐进行协调。其实不然,只要他们学会了游戏节奏,就能顺利进入到游戏中,跟着音乐节奏尽情舞动。
当孩子们逐渐熟悉跳舞毯节奏后,教师可以请他们自由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如铃鼓、碰铃、沙球等,然后跟着音乐节奏进行相应的节奏活动,同时加上脚步节奏,手脚并用,提高节奏活动的挑战性。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用双脚跟随音乐舞动,感受不同的音乐节奏,还可以手脚并用,自由发挥,或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节奏活动。
在指导幼儿进行节奏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提供时间、场地、服装、学习材料等,鼓励其积极参加班级集体表演活动。孩子们在自主表现与创造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也回归到了音乐最初的“乐”功能,而教师在欣赏中对幼儿进行多元化评价,也更加激发了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
四、存在的问题及调整
《指南》艺术领域将艺术表现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这正是《指南》所要传达的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感受与欣赏”是“表现与创造”的前提,艺术教育就应该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表现与创造”。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在认知能力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幼儿本身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创作力体现在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在项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项目确定来挑选有兴趣的幼儿,设置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等不同的项目,对幼儿整体素质发展差异进行评估,进而选择更高一级的项目进行个别化学习。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幼儿的发展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但也有一个前提,即项目要具有系统性,这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与提炼。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继续以《指南》为导向,扎实有效地改进幼儿园音乐个别化活动,注重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将音乐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感受音乐,鼓励其多通道地参与音乐体验,用身体、语言、表情等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不同幼儿的音乐能力存在不同的差异,而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节奏乐内容的选择与材料的投放,能让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感受节奏的不同变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园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教师要在节奏乐的内容选择及材料投放上突出“趣”字,以激发幼儿参与节奏乐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儿不再满足于以往的音乐个别化模式,他们不仅需要发展音乐技能,还需要满足各方面需要。尽管跳舞毯对于现代幼儿来说已经不再稀奇,可是,以跳舞毯为材料建构的音乐活动,却大大地丰富了音乐区幼儿的学习。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画有图谱的跳舞毯,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读谱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跳舞毯”这一音乐个别化学习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的,主要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因此很受幼儿的欢迎。
一、内容选择体现多元性
在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教师有机整合节奏、韵律、欣赏等音乐活动要素,设计并投放更具艺术性、趣味性和多元性的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区投放一些电子类的节奏乐材料视频、摄像头、卡拉OK等,以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师应加强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激发他们的模仿表现兴趣,在肢体动作的表现上培养其节奏感和韵律感,适当挑选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民族音乐元素。当然,老师还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能够为教育服务的内容,也可以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材料进行开发,将其转变成适合孩子操作的游戏材料,进而运用到节奏乐中。
在开展中班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时,孩子们对身边各种类型的玩具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有新潮的,也有怀旧的。一天,欣欣提到她家里有一个玩具叫跳舞毯,非常好玩,可是跳舞毯对班里其他孩子而言较为陌生,于是,我请欣欣妈妈把家里的跳舞毯带来借给孩子们玩一下,欣欣妈妈也愉快地同意了。跳舞毯带到班级后,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他们自觉地排好队轮流玩耍,一个个认真地听着音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下方的画面,然后用脚踩对应的踏板。
于是,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我设计了一个九宫格跳舞毯,再配上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加上好听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组织幼儿进行节奏游戏。九宫格跳舞毯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使得节奏活动充满新鲜感,孩子们在游戏中也初步获得了节奏的律动感,其身体协调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可以根据主题内容选择音乐,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音乐。
二、材料提供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求,正视他们的个体发展差异,力求做到由简到难、由低到高,体现出层次性,以保持幼儿对游戏的良好兴趣,促进其各方面能力发展。
(一)音乐内容的选择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的律动和感受音乐节拍开始。如果说音乐的节奏是拍子,那么身体的节奏就是律动。律动是舞蹈特有的感觉,身体的摇摆或上下起伏,可以体现出动作的节奏性,就是把动作按照一定的速度与音乐结合表达出来,然后保持律动。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自觉地扭动身体,使身体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对照,养成律动习惯,带着律动去跳舞。
在跳舞毯节奏乐的内容选择上,我一开始选择较为简单的“四四拍”音乐,让幼儿感受稳定的节奏。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中推荐的音乐;可以让幼儿根据自身意愿主动选择音乐,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逐步调整,让幼儿听到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还可以首先选定一首音乐,如“二四拍”“三四拍”等,让幼儿闭上眼睛慢慢感受其节奏。孩子们通过感受不同节奏的音乐,在跳舞毯上大胆表现,进而获得自我满足。
(二)跳舞毯内容的选择
教师可以利用跳舞毯简单、实用、易操作的特点,依据《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中小、中、大班的主题更换不同的内容。中班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比较容易喜新厌旧,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加强趣味性,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们共同玩跳舞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我选择了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作为九宫格跳舞毯内容,锻炼律动感的同时,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了各种类型的汽车。
音乐区中的节奏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可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孩子们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既增强了对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感受,又培养了自身的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可见,节奏训练有着许多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非常值得幼儿学习。
三、操作过程体现挑战性
跳舞毯有着许多不同的玩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可准备三种符合幼儿不同能力层次需要的跳舞毯,如五宫格跳舞毯、九宫格跳舞毯、十二宮格跳舞毯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并引导幼儿在音乐间奏中互相交换跳舞毯,使孩子们的能力达到均衡发展。
在制作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的跳舞毯配套PPT时,教师可调节屏幕上所显示的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的间隔时间,一开始的间隔时间可以长一点,让孩子们熟悉节奏音乐和九宫格跳舞毯,然后逐步调整PPT图片的间隔时间和各汽车图片的组合排序。九种类型的汽车图片的排列顺序可以随机调整,以保持孩子们对跳舞毯的兴趣。待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调整游戏玩法,提高跳舞毯难度,使其更具挑战性。 在跳舞毯活动中,教师一开始选择的是比较简单的模式,所配套的音乐节奏也相对较慢,很适合孩子们练习。但是,进入节奏游戏后,由于脚步太多、太密集,孩子們完全适应不了。那么,需要怎样调整脚步节奏呢?如果教师觉得图谱太密集,则可以调整一下图片的变换速度,这也比较适合则进入跳舞毯个别化学习的幼儿。但是,所选歌曲的节奏一定要慢,因为一些跳舞毯游戏会随着难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加速度和动作。对此,幼儿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特别是两只脚无法跟着音乐进行协调。其实不然,只要他们学会了游戏节奏,就能顺利进入到游戏中,跟着音乐节奏尽情舞动。
当孩子们逐渐熟悉跳舞毯节奏后,教师可以请他们自由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如铃鼓、碰铃、沙球等,然后跟着音乐节奏进行相应的节奏活动,同时加上脚步节奏,手脚并用,提高节奏活动的挑战性。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用双脚跟随音乐舞动,感受不同的音乐节奏,还可以手脚并用,自由发挥,或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节奏活动。
在指导幼儿进行节奏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提供时间、场地、服装、学习材料等,鼓励其积极参加班级集体表演活动。孩子们在自主表现与创造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也回归到了音乐最初的“乐”功能,而教师在欣赏中对幼儿进行多元化评价,也更加激发了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
四、存在的问题及调整
《指南》艺术领域将艺术表现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这正是《指南》所要传达的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感受与欣赏”是“表现与创造”的前提,艺术教育就应该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表现与创造”。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在认知能力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幼儿本身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创作力体现在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在项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项目确定来挑选有兴趣的幼儿,设置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等不同的项目,对幼儿整体素质发展差异进行评估,进而选择更高一级的项目进行个别化学习。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幼儿的发展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但也有一个前提,即项目要具有系统性,这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与提炼。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继续以《指南》为导向,扎实有效地改进幼儿园音乐个别化活动,注重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将音乐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感受音乐,鼓励其多通道地参与音乐体验,用身体、语言、表情等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不同幼儿的音乐能力存在不同的差异,而个别化学习(音乐区)中节奏乐内容的选择与材料的投放,能让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感受节奏的不同变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品尝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