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我们要不断开启幼儿思维的“马达”,让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遨游“幻想”的蓝天,与聪颖为伴,与奇迹同行。美术教育中,其教育方法更为重要。
关键词:美术 兴趣 翅膀 拓宽
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经验告诉我: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寻找兴趣的音符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生活课堂中寻找。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爱好中寻找。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语言中寻找。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让成功为儿童安插飞翔的“翅膀”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在表扬中让他们绽放希望。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拓宽想象的思路。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从名家作品中感受艺术的美。选择著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首先是创造性缺乏。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另外是想象脱离实际。幼儿的想象源自现实生活,是生活经验的艺术加工和美好愿望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夸张地捏造与幼儿经验脱离的空洞世界。幼儿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完成大幅的并不能理解的怪兽,外星人类,追求无根据的想象。那将是对孩子童心的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较好发展。
在教师创新思维的导向下,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已有目共睹。但是,教师要有一颗求异创造、理解关爱的心。还要正确处理好美术活动中想象和幻想的关系,把握尺度,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想象的乐趣。
关键词:美术 兴趣 翅膀 拓宽
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经验告诉我: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寻找兴趣的音符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生活课堂中寻找。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爱好中寻找。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语言中寻找。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让成功为儿童安插飞翔的“翅膀”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在表扬中让他们绽放希望。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拓宽想象的思路。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从名家作品中感受艺术的美。选择著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首先是创造性缺乏。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另外是想象脱离实际。幼儿的想象源自现实生活,是生活经验的艺术加工和美好愿望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夸张地捏造与幼儿经验脱离的空洞世界。幼儿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完成大幅的并不能理解的怪兽,外星人类,追求无根据的想象。那将是对孩子童心的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较好发展。
在教师创新思维的导向下,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已有目共睹。但是,教师要有一颗求异创造、理解关爱的心。还要正确处理好美术活动中想象和幻想的关系,把握尺度,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想象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