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练习课在整个数学课程中权重很高,但对于练习课的教研活动却很少。要上好练习课,搞清练习目标、题型设计、讲解重点是关键。将练习课教学作为课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初显成效。
  [关键词]练习课;小学数学;课时目标;任务清单
  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104页至105页“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通过解决问题,学会采集分析数学信息,并能够采用不同方法灵活解决两步计算问题;2.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系列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大致建立解决问题的通用思维模式;3.培养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4.培养解题后检查的习惯,提高答题正确率和增强自信心。
  人教版教材“倍数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通过练习,深入体会“倍”的概念含义;2.运用画线段图的途径,沟通“求A数是B数的几倍”“求A数里含有几个B数”“A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等不同表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悟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问题意识。
  上述两个案例中,“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乍一看似乎并无不妥,细细品味,发现均为万能目标,毫无特色,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可量化性。相比之下,“倍数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更切合实际:首先问题具体而细致,问题类型和范围已明确指出;其次训练方式具体,侧重于画线段图。
  一、定位练习课的课时目标
  充分考虑学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比如“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将分配律和结合律混为一谈,且在乘法分配律的迁移类推存在形式上认知的矛盾。如(a b)÷c和a÷(b c),为什么前者可以类比分配律解答而后者却不行,一旦掺入带有引诱性的数据,学生必然中招。可见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代数形式辨识不明,类似于[12 13]×2×3=[12]×2 [13]×3的错误三番五次地出现,就说明了一切。如果先深入剖析这些疑难点,再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更具有针对性了。
  从知识的整体构架着眼:教学时必须考虑到知识的承前启后作用。以“倍数问题练习课”为例,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倍数的三类题型是分散编排在不同学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倍的认识”与“求A数的几倍”的问题,二年级下册学习“求A数是B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A数的几倍的具体值,反过来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则是编进三年级下册。因此有二年级学生形象贴切地归纳解题秘诀:“当‘倍’字现身于条件中,做乘法;当‘倍’字在问题中露面,做除法。”学生这种片面的认知都是教材编排失当造成的。对此,笔者在二年级下册“倍数的练习课”中整合三类题型,从根源上切断学生机械套用的念头。
  二、设计练习课的任务清单
  练习课大致可以分为筑基训练、专题训练、综合训练及拓展训练四大流程。但各个流程怎么选题,如何将零散的素材整合成目标,高度凝练集中的系统任务是练习课成功的关键。下面这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就是将几组彼此割裂孤立的材料整合成一个系统任务的。
  1.基础练习
  (1)口算。
  3.综合练习
  刘德华正版唱片每套24元,音乐学院要采购刘德华正版唱片63套;周杰伦正版唱片每套42元,音乐学院要采购周杰伦正版唱片36套。买刘德华正版唱片要付多少钱?买周杰伦正版唱片要付多少钱?
  在解决问题中指引学生发觉:24×63与42×36的积相等,观察后推测“两个因数的十位、个位数字分别互换后,积不变”,然后举例检验。
  4.拓展练习
  将2、3、4、5四个数字平均分成两组,各组分别连成两位数,并求积:①如果要使乘积的末尾是2,请你列式并求積;②如果要使积最小,求出这个最小的积。
  上述课例中,四大流程就是一个任务清单,难度逐渐递进,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
  三、组织与推进练习课堂
  1.什么时候讲解
  【案例】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练习课
  教师展示一长方形,要求学生分别指明和描述它的周长、面积。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长乘宽得出的是面积?”
  学生答复后,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出示图形,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分别计算周长和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提问:“求周长时,乘2是什么道理?(演示课件)求面积时用长乘宽又是什么道理?”(课件演示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区别周长和面积:以线量线,以面量面)
  上述练习课与新授课极为相似,这样的练习课并不少见,教师为了防止学生陷入误区,讲解时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每逢题型有变,必先警告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成功避开陷阱,没有丝毫差错。这样做只会剥夺学生独立应对困局的能力。因此,笔者更推崇先练后讲,精讲多练。
  2.什么地方要精讲多练
  教师必须明确一组题的关键点,而不是全面铺开、无微不至,课堂四十分钟要用到刀刃上,如放在概念理解偏差、算理理解失准、算法运用失误等地方。如有一节计算练习课的基础训练,教师先让学生口算,待学生口算之后,再直接选择一份错误的解答投影展示。教师要求学生核对,学生发现一处错误,教师就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回顾算理,重演算法。这一讲题的过程,教师不轻易开口,尽量让学生代言。
  3.如何知道学生会了没有
  练习课中往往缺少重要一环,那就是当堂检测,也就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需要到第二天学生递交作业后才能反馈给教师。这显然有些滞后,不利于对学生的纠正和指点。因此,要设计当堂检测作业,以便教师及时调研诊断,及时评改指正。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建模指向模型思想和建模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基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提升建模能力,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决一道题从而解决一类题。结合课例展开建模教学的策略论述,唤醒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教材  模型思想和数学建模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
[摘 要]对于一些无法用现有的定理公式解决的难题,可以先得出类似问题的基础数学模型,进而类比迁移,从而利用基础数学模型有效突破难点。  [关键词]基础模型;类比迁移;函数  《中小学数学》杂志小学版2014年第7、8期(合刊)刊载了范午英老师的一篇教研论文,题目是《教数学要以理服人》,范老师通过严密的论证说明了数学教学的推进要“理直气壮”,范老师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令人折服。笔者反复品读该
[摘 要]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是小学生进行各种换算的必备技能,除法运算更是建立起小数和分数的亲密联系,但是在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中则存在一些阻碍,甚至有些人对无限不循环小数属不属于小数产生了怀疑。因此,有必要将分数与小数关系的本质探查清楚。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小数;无限;有限;认知;发展  青岛版教材中“小数”的内容主要出现了四次。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初步介绍了小数的概念:“
[摘 要]数量关系具有相对性,已知的是标准量,未知的是相对量,二者的相对关系具有互换性,这在比大小、比多少问题中已经显现。到了倍数问题中,同样存在着辨析相对性的问题,到底谁比谁、该加还是该减、该乘还是该除,需要总结出一个简单、可操作性强的公式进行研判。  [关键词]数量关系;倍数;公式;加减  每逢遇到较为烦琐的倍数、分数(含百分数)应用题,师生都会感到头痛。教师无奈于讲了无数次,学生就是不会,而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大多是引导学生归纳与整理知识,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复习课毫无新意。让复习课恢复生机,赋予其思考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梳理出知识脉络,形成科学的复习策略,归纳数学思想,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是高质量的复习课应有的内涵。只要教师肯花心思琢磨,复习课也可以上出新滋味。  [关键词]复习课;新滋味;知识翻新  从学生视角看,知识复习毫无新意;“重复学习”无非
[摘 要]深度学习是较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层思考真正理解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知识来源、知识本源和知识文化背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因为只有挖掘出数学知识的来源、本源、文化背景,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知识本质;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挖掘  深度学习是较浅层学习而言的。浅层学习主要是把知识作为孤立的内容进行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