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图识读”课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从初步建立与探索、改革、完善与创新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建筑工程图识读”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上的改革成果,并说明了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 建筑工程图识读 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占伟(1965- ),男,河南新安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教育;卫国芳(1976- ),女,山西平陆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教育。(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41-02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社会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建筑行业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几年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在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熟练准确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能力, 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技术、指导生产施工、进行工程概预算等必备的基本技能,也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类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确保专业教学的顺利运行,自我院建筑专业创办以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建筑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初步建立与探索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职业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专业招生的前几年,我院建筑专业基本上都是套用本科或专科建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与本科或专科基本雷同,只是在教学时数上进行了删减。以“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为例,课程设置上,我们当时开设了“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相关课程,学时很多;教材选取上,虽然注明了高职教材,但内容也基本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提供的建筑工程图较旧;教师大多是实践经验较少的刚毕业的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将教材中的难点删去,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制图能力一般,识图能力普遍较差。
  二、改革与实践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也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了解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反映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能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匹配,另一方面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情况分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行业领域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的观察分析,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确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和课程模式。2004年,我们对三门峡地区建筑行业作了一次深入的行业情况分析,了解了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等。在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就业岗位认真分析后,确定了职业能力对“建筑工程图识读”的课程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手工绘图达到规范要求,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熟练并准确阅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见下表。
  
  明确了课程要求后,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岗位需求,在借鉴同类院校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边学边做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
  1.改革教学内容。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将原有的“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效果图”等课程重组整合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把当前的科学研究成果、新技术开发应用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模块一:基础知识,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投影作图。它为手工作图和计算机绘图打基础,为识读工程施工图做准备。模块二:制图,包括手工作图、计算机绘图,在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制图软件的学习,如天正、PKPM等。它可以加强学生的制图能力,提高学生识图的速度及准确性。模块三:识图,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学习中,突出钢筋混凝土整体平面表示法即平法施工图的识读;设备施工图的学习中,除继续加强给水排水施工图、采暖通风施工图的识读外,增加电气施工图的识读。它是本课程的重点及核心。
  2.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创设良好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石。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导型教学模式,由教师以板书辅以教具或多媒体课件讲解知识,学生做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既可在室内教学场所进行,也可在室外教学场所进行。通过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将制图与识图的基础知识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我们针对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及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保留原有的教学模式,又增加了“质疑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质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程序是自学内容—讨论交流—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巩固总结。如在学习建筑平面图时,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自己通过讨论、上网查资料等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任务,明确任务的要求。如在学习结构施工图时,将学生分组,为每组提供一套框架住宅施工图,突出钢筋混凝土整体平面表示法,要求各组学生认真阅读工程图纸,识图结束后增加开放性思考题和适量实训题,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课堂发现的和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请现场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巩固了学校课堂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在教学手段上,除采用多媒体课件外,对于不易用语言进行解说的教学难点和要点,可以借助教学录像进行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改革考评体系,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训技能、自主评价与企业评定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理论课考核评价以课程为单元,采取阶段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课考核评价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并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控制和形成性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从业本领。具体做法是保留原有的理论考试,内容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增加制图单项实训和识图单项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辅导,实训结束后请专家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答辩,最终考核成绩由教师和专家一起做出评定。
  我们对课程进行一次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构造”课安排在第二学期,“建筑设备”安排在第三学期,而“建筑制图与识图”安排在第一学期,在讲解识读工程图时,学生对建筑构造、建筑设备的知识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问“什么是女儿墙”“什么是泛水”等问题。这样,教材上没有建筑构造图例,即便教师讲解了,学生也很难完全掌握,直接影响了识读速度及读图的准确性。其次,我们建筑类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基本都在工程一线,学生顶岗实训大都在施工单位,他们返校后反馈了信息:第一,对制图要求较低,只需了解制图基本知识和投影原理,不需要掌握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重点是工程图纸的识读,必须熟练准确地识读施工图,才能正确指导施工。第二,“建筑构造”课程重点应放在掌握细部构造组成、做法,不需掌握过多建筑设计的知识。建议学校把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去除,计算机制图作为专业选修课,对有兴趣和有志于建筑设计的学生选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在完善第一次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
  三、完善与创新
  教学内容上,我们将“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建筑设备”整合为“建筑工程图识读”,为了让教学走在实际的前面,我们及时在讲课中加入了近年来才推行的板的钢筋混凝土平面表示法。让学生自行总结传统的板的表示法和板的钢筋混凝土平面表示法的区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模式上,除保留采用原有模式外,增加“项目现场教学”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科学选择和设计项目。依照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进行项目训练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科学选择项目并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中,去掉制图实训,将原来的一周识图实训改为三周,为学生提供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若干套,学生仔细阅读后,完成习题并组织答辩,实训成绩以习题完成质量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
  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改经验,对建筑工程图识读的普及和推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中多次获得表彰。经过完善与创新后的课程,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熟练准确地识读工程图纸,具备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我们对相关实训单位进行调研走访,也证明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以及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莫章金,毛家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勇军.高职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导出了二元Proshan-Sullo型指数分布的一个特征,利用该特征,获得了二元Proshan—Sullo型指数分布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及矩估计,给出了强度服从二元Proshan—Sullo型分布时并联结
研究了红条毛肤石鳖(Acantlwchiton rubrolineat)的雌雄生殖细胞的发生和性腺的发育周期.红条毛肤石鳖的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期、无卵黄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
19世纪中期,狭邪小说的突兀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战乱频仍的动荡社会环境以及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此期士人心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是
曹操喜美食宴饮,不仅以其满足口腹之欲,保健强身,更将宴饮用作施政方略、招募贤才、爱护将士、抒发真情、寄托理想、调节人际关系的特殊手段,并将饮食文化与音乐、诗歌、艺术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十分注意运用人文关怀艺术。文章主要从思想认识、课堂管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育人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实施人文关怀艺术的策略。  [关键词]人文关怀艺术 思想政治课教学 策略  [作者简介]徐艳兵(1971- ),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
尽管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行动、实施上都逐步探索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之路,但至今校企合作依然被各发达国家公认为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以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相比,劳动者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更多、质量更高、社会投入更少,而这对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规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改善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是绝对必要的。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企
[摘要]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闪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火花”,但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所有教育阶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营造富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  [作者简介]孙(1979- ),女,江苏洪泽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
[摘要]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较晚,社会普遍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文章采取问卷法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社区护理专业2009级新生思想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及时了解专业新生进校后的思想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社区护理 高职生 专业思想  [作者简介]吴丽荣(1970-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