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建构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新形式。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培养教师建构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转变课程观念,提高教师高等数学课程建构能力。
[关键词]建构学习理论 高等数学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7-0109-02
高等数学是普通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课。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口,建构新的教学形式。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学家、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建构理念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的意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建构学习理论,将为数学课程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与长期指导数学教学的“先入式”的主导主义相比,建构更强调认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尊重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是一种更“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在建构理论指导下,设计新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形式
国家教委《高等数学课程基本要求》中规定,高等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教学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力避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实效性的倾向,应使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理论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学习理论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全新教学理念,由观念到行为,除了课堂管理需要改变外,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建构高数课程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教师在课程构建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它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不是于游离于学生之外,也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就不存在课程。这样的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全面参与。
作为教师应进一步学习课程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修养,提高在课堂上及时抓住教学热点的能力,时刻关注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积极地投身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
三、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建构学习理论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从事科研实验的问题解决能力。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仅仅理解为教师教的活动,把教师看作教学过程中至高无上的力量和绝对的权威,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积极性的容器。现代教育思想则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力量,他们具有生动活泼的独特个性和有待发掘的潜在创造力量,是积极主动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这些教学方式,虽然教师备课艰辛,时间精力花了不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的全部一股脑儿灌给学生,结果却事与愿违,搞得学生疲于奔命,少有自我思考、消化吸收的机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同时教师在讲课时要“清”,但并不意味着把清澈见底、天衣无缝作为追求的目标。那样,会使学生失去思考、钻研的兴趣和动机。美籍华人田长霖教授说过:“教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能给学生讲得很透彻——让他了解一大部分,提高他的兴趣,最后30%让他们自己去钻。”这30%并不是教师没有本事讲透,而是故意把“球”踢给学生。清晰,又适当留有一些疑问,引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基于建构学习理论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原则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建构教学思想,基于建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除吸收传统教学设计的优点外,还必须以建构学习理论关于学生中心性、协作学习性、情境性等作为教学原则,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才能使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
(一)学生中心原则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高数课堂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习理论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意识;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吸收”所学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思考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意识、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二)协作学习原则
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分析,共同建立起学习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个团队中,共同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情境性原则
建构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文化“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变”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变”才能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五、基于建构的高等数学教学形式的应用价值 采用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形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形式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转变以往被动学习和厌学现象。
其次,在教学改革中,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策略,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再次,建立在建构教学形式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自主地解决日益增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六、基于建构的高等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实验
笔者对东南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和基于“建构”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对比实验(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对2008级采用一般教学方法,并非刻意为之)。通过实验发现,在教学中2009级课堂气氛较2008级有了较大的改善,师生互动增多,同学们普遍反映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原理较2008级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程结束后布置的大作业完成得比较规范和准确,课程考试成绩也在整体上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七、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教学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积极性,注意设计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原理的陈述和意义建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交互式学习,多开一些讨论课,力求学以致用;对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使其努力学习掌握建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行课程新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沈时明.应用建构学习理论,构建体育专业球类课程教学新形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9).
[2]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4).
[3] 周启生. 建构理论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5).
[4] 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 北京,2001.
[5] 许晓东.基于建构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
[6] 董立叔.建构教学观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7] 蔡明夷.建构教学方法在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8] 马力.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中[J].大学教育,2012,(1):51.
[9] 彭囿朗,李淑庆.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2,(4):39.
[10] 邵颖丽.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及几点建议[J].大学教育,2012,(2):58.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建构学习理论 高等数学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7-0109-02
高等数学是普通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课。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口,建构新的教学形式。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学家、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建构理念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的意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建构学习理论,将为数学课程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与长期指导数学教学的“先入式”的主导主义相比,建构更强调认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尊重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是一种更“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在建构理论指导下,设计新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形式
国家教委《高等数学课程基本要求》中规定,高等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教学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力避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实效性的倾向,应使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理论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学习理论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全新教学理念,由观念到行为,除了课堂管理需要改变外,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建构高数课程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教师在课程构建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它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不是于游离于学生之外,也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就不存在课程。这样的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全面参与。
作为教师应进一步学习课程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修养,提高在课堂上及时抓住教学热点的能力,时刻关注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积极地投身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
三、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建构学习理论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从事科研实验的问题解决能力。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仅仅理解为教师教的活动,把教师看作教学过程中至高无上的力量和绝对的权威,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积极性的容器。现代教育思想则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力量,他们具有生动活泼的独特个性和有待发掘的潜在创造力量,是积极主动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这些教学方式,虽然教师备课艰辛,时间精力花了不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的全部一股脑儿灌给学生,结果却事与愿违,搞得学生疲于奔命,少有自我思考、消化吸收的机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同时教师在讲课时要“清”,但并不意味着把清澈见底、天衣无缝作为追求的目标。那样,会使学生失去思考、钻研的兴趣和动机。美籍华人田长霖教授说过:“教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能给学生讲得很透彻——让他了解一大部分,提高他的兴趣,最后30%让他们自己去钻。”这30%并不是教师没有本事讲透,而是故意把“球”踢给学生。清晰,又适当留有一些疑问,引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基于建构学习理论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原则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建构教学思想,基于建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除吸收传统教学设计的优点外,还必须以建构学习理论关于学生中心性、协作学习性、情境性等作为教学原则,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才能使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
(一)学生中心原则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高数课堂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习理论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意识;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吸收”所学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思考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意识、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二)协作学习原则
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分析,共同建立起学习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个团队中,共同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情境性原则
建构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文化“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变”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变”才能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五、基于建构的高等数学教学形式的应用价值 采用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形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形式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转变以往被动学习和厌学现象。
其次,在教学改革中,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策略,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再次,建立在建构教学形式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自主地解决日益增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六、基于建构的高等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实验
笔者对东南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和基于“建构”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对比实验(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对2008级采用一般教学方法,并非刻意为之)。通过实验发现,在教学中2009级课堂气氛较2008级有了较大的改善,师生互动增多,同学们普遍反映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原理较2008级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程结束后布置的大作业完成得比较规范和准确,课程考试成绩也在整体上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七、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教学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积极性,注意设计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原理的陈述和意义建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交互式学习,多开一些讨论课,力求学以致用;对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使其努力学习掌握建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行课程新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沈时明.应用建构学习理论,构建体育专业球类课程教学新形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9).
[2]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4).
[3] 周启生. 建构理论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5).
[4] 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 北京,2001.
[5] 许晓东.基于建构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
[6] 董立叔.建构教学观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7] 蔡明夷.建构教学方法在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8] 马力.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中[J].大学教育,2012,(1):51.
[9] 彭囿朗,李淑庆.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2,(4):39.
[10] 邵颖丽.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及几点建议[J].大学教育,2012,(2):5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