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N1不N2”结构的多角度分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iud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近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无N1不N2结构,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转喻角度和三个平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借此深刻认识这种结构,同时揭示出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出现并被人们运用的原因。
  关键词:无N1不N2;认知转喻;三个平面
  语言永远都在变化的路上,伴随着一些古老的语言形式的消失,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关注的是近来出现的“无N1不N2 ”结构,如:
  无奋斗不青春 (2015年上映的一部校园微电影的名字)
  无创意不生活 (一款创意家具的广告)
  无花样不生活 (波司登2015年新款的宣传语)
  下面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转喻角度及三个平面角度出发,对这一语言现象做一细致深入地分析。
  一、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
  认知语言学主张透过人类的认知解释语言的运用、学习和创建,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它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所以这里提到的转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狭义上,转喻就是用一个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具体来说主要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完形心理,用事物或概念比较显著的部分来指代这个事物或者概念,或者反过来用显著的事物或概念来指代它的某个部分,基于事物或概念及其部分在一个认知范围内,以及相对显著部分的凸显原则,转喻机制得以运转。如:“隔墙有耳”,用“耳”这个听的部位来指代听的人,“车坏了”,用“车”这个显著度较高的整体来指代车的某个零部件。这属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具体转喻,“无N1不N2”的转喻也属于这种类型。
  上文的例子整体和部分是一种具体的转喻关系,还有另一种抽象的转喻,是概念和其性状的。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抽象的整体,其性状就是部分,概念和性状之间也可以看作一种抽象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如:
  他整天蔫儿了吧唧的,一点都不青春。[青春——有活力]
  无奋斗不青春[青春——奋斗]
  在“无N1不N2”结构中不同于一般的转喻的就是,一般转喻的目标域是隐含的,而在该结构中是明显的。
  转喻的作用在于使词义具体化,并增强其信息性,因为转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概念的某一方面进行强调;另外还会融入言者/作者的主观态度、立场和情感等。在“无N1不N2”结构中,转喻使得N2具体化为N1,并且强调的就是N1,即“青春需要奋斗;生活需要创意和花样”。而且这种结构最先出现在媒体行业,是因为商家可以站在自己的商品和电影的角度对青春和生活下定义,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像健身行业还可以说“无活力不青春”“无运动不生活”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N1不N2”以较强地带入感将一些事物或概念的突出特点具体化,表达者可以表达出主观想要强调的,并且以较强的语言感召力出现在广告媒体中,可以说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从三个平面角度分析
  (一)句法层面
  “无N1不N2”,是v+n1+adv+n2的结构,这个结构的特点有二:(1)否定副词修饰名词;(2)无X不X结构。
  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的。在一些文学著作和报纸上我们可以找到这类例子:
  a.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
  b.二老滴泪道:“老爷!你不知道,那大王甚是灵感,常来我们人家行走。”(《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c.开幕式:很中国,很世界。(2008年8月10日新华社每日电讯)
  这类副词修饰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名词,而是名词有描述性的性状,“不青春”中不是单纯的称述青春,而是其年轻、活力、积极、开朗的特性。“很中国”的中国也不再是地理名称,更多的是强调我国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朴素,文化博大精深等特色。其实这种结构整体表现的相当于是形容词性的语法功能。当我们在表达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时,用副词修饰名词这种形式来表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这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有关,不能像英语一样通过改变名词形态变成形容词(China——Chinese)。另外,这种表达简单明了,又凸显生动性,使得语言表达丰富活泼。
  无N不V结构古代就有,一些凝固成了今天的成语,如:
  无往不利(“贫道今日幸把些尘垢全都拭净,此后是皓月当空,一无渣滓,诸位才女定是无往不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无奇不有(“上海地方,无奇不有,倘能在那里多盘桓些日子,新闻还多着呢”。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
  无远不届(“用能百揆时序,四门允穆,无恩不服,无远不届”。《南史·陈纪·武帝》)
  无幽不烛(“但神道聪明,无幽不烛,感公至诚,甘泽斯应”。《周书·达奚武传》)
  无孔不入(“况且上海办捐的人,钻头觅缝,无孔不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
  这类例子还很多,但是它和“无N1不N2 ”最大的不同就是,否定副词修饰的是动词,符合副词的一般用法。这种无...不...的结构强调意味很浓。
  “无N1不N2”既继承了否定副词修饰名词这种新颖独特、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又继承无X不X的强调意味,而且不同于常见的“无N不V”结构,它对于受众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往往正是这种新鲜而又陌生的东西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谓是两者的完美融合。既推陈又出新,是一种继往开来的表达形式,也是其产生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语义层面
  “无N1不N2”结构中,不是任何名词都可以放在其中的,像“无创意不桌子”“无粮食不生活”“无木头不椅子”这类就不可以,完全破坏了这种结构的特点,另外也是副词修饰名词的有限性决定的。相比“创意、花样、青春”等,“桌子、粮食、木头、椅子”是实实在在的实物,不具备描写性的语义特征,所以能够进入这种结构的名词需要有[+描写性]语义特征。这种结构中名词是抽象名词,表现的是其内在性状,这也是这个结构意味深长的地方。
  (三)语用层面
  该方面的解释前面也有提到,从使用者角度来讲,“无N1不N2”结构可以简单明了地表达使用者要传达的重点。在当下信息复杂繁多的社会中,受众能够直接明了地获取信息,实现“发送”和“接受”的相对直线化,是语言表达的重要追求,对受众的植入性也会比较强。另外,这种结构继往开来、新颖独特,对当下更多的追求标新立异的受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无论认知还是视觉上。这符合媒体表达简洁明了、独树一帜、感召大众的需要,也正可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在这个行业倍受青睐的原因。
  三、小结
  “无N1不N2”结构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但是经过从转喻、三个平面角度的分析,至少我们知道这个结构是有其特色和优点的。转喻能够为语言不断增添新词、新义以及新的语法格式,为其注入活力,它的语法结构的继往开来,语义上的特点,语用上的现实意义,都是它的发展动力。至于它今后的发展,让我们静观其变。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2]解芳,崔林.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转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5.
  [4]李勇忠,方新柱: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5]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7.
  [6]袁毓林.语一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
  [7]王德春,张辉.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邵军航,杨波译.认知语言学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0]李忠勇.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一位北京朋友打来电话,说她想到大理休假.我说,太好了,大理正巧三月好风光哩!rn她如期而至.我说了陪她二日或三日游的打算.她略一思忖,微笑着说,苍洱游她已领略过好几次了,这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让语文回归自然的主张,即语文应该回归文本,回归儿童。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只有回归儿童,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得以彰显,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提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站在儿童--阅读的读者的角度来看看语文课堂,对教学的方式作出一些调整,也许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1.初读,不提过多问题  许多语文课,在教者出示课题后,总会出现一大
围术期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增加手术患者病死率,其高危因素主要为患者自身状况、手术及麻醉方面.麻醉医生术前识别具有AKI风险的患者,纠正贫血和低血容量血
磨刀石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体会得最深刻的一点,那就是牺牲要比诞生更伟大.rn倒车镜说:我一时的倒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n藤说:没有依附,我是无法向上爬的.rn珍珠蚌说:我虽向人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规划项目(SKL-2014-1353)  摘要:在多模态话语时代,交际的模态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和与表达语言相关的非语言模态,而应该是扩展为包括图像、音乐、投影、网络等在内的多种模态。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各种模态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介,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实现立体教学。本论文将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模态教学模式
向往长白山,我向往雄浑,我向往山的豪迈,向往密林的幽深……rn挣脱了喧闹的城市,两辆丰田吉普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去长白山的公路上,扑向那层峦叠嶂的茫茫群山.摇下车窗玻璃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容易产生语用失误,而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是克服语用失误的关键。本文从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入手,通过举
摘要:T·S·艾略特作为20世纪“但丁的最后一位传人”,开启了西方新一代诗风,其诗歌中的语言碎片、意象、典故、原型、宗教、文化等诗歌隐喻与现实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传统”与“初始经验”完美衔接,从而建构了强大的认知世界。文章通过研究艾略特的生平以及代表性的著作,探讨了艾略特的认知与选择所建构的认知世界。  关键词:艾略特;认知;诗性;个性  T·S·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马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