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钩端螺旋体病又被称为传染性黄疸,黄疸血红蛋白尿,它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发多种动物共患的自然源性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非常嚴重。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养殖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羊钩端螺旋体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8.087
0 引言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除感染羊外还可以感染多种动物,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勾端螺旋体属,显微镜下呈现纤细的螺旋状结构,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着中轴旋转运动。勾端螺旋体在自然条件下分布十分广泛,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但该种致病菌对酸性碱性环境较为敏感,干燥和阳光直射环境下能快速死亡,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将其快速灭活。
1 发病经过
2018年7月13日,雨水过后的某养殖场中突然出现了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拒绝采食的患病羊,个别患病羊在短时间内排出带有血液的尿液,并相继死亡。该养殖场共养殖绵羊187头,其中成年羊113头,羔羊74头,采用放牧养殖模式。在发病前,羊群被一场大雨淋过,回到养殖场后没有将羊群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圈舍卫生环境较差,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羊群饲养密度较大,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2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钩端螺旋体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能在水田、池塘、沼泽中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养殖领域周围存在死水潭,养殖地带潮湿不堪,对该种疾病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种疾病的传染源为患病羊和鼠类,特别是带菌鼠类,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患病动物和鼠类从尿液中排出大量致病菌,污染饲料和周围水源、土壤后,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传播给健康羊。致病菌主要经皮肤粘膜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生殖系统感染,还可以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由于该种致病原的易感,动物范围十分广泛,除感染羊外,还可以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鼠类最容易感染该种致病原。在自然条件下钩端螺旋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因为这2个季节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为钩端螺旋体病繁殖生长提供条件。
3 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一5 d,常呈隐性感染。发病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采食欲望下降,停止采食,反刍停止,精神状态变差,发病后卧底不起,发病1~2d后体温升高为41℃,随后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心跳、呼吸无明显异常。初期患病羊的可视黏膜苍白,存在明显的贫血症状,腹泻物中携带大量血液,口腔鼻腔黏膜出现坏死,后期可视粘膜黄染出现黄疸症状,严重的眼结膜黄染好像橘子皮,尾根等皮肤处存在明显变黄现象。妊娠母羊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患病羊身体逐渐消瘦,抵抗能力逐渐下降。濒临死亡前患病羊排出的尿液呈现酱油状,但对尿液进行检查发现其中不存在红细胞,属于血红蛋白尿[1]。病程7~10d,发病后治愈率较低。当患病羊出现酱油色的尿液时,基本失去治疗价值。
4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羊解剖可以发现尸体消瘦,脱水明显,全身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上有分布不均,皮肤干燥失去弹性,有的皮肤干裂坏死,皮下组织水肿黄染,血液呈现深褐色,不能正常凝固,胸腔、腹腔当中细菌有黄色的渗出液,肠粘膜和浆膜存在出血现象,肺脏、心脏、肝脏、脾脏等实质器官存在广泛性的出血。肺脏部分存在淤血现象,表面存在大小不等的淤血点,肝脏显著肿大出血,质地变脆,外观呈土黄色,胆囊肿大明显,胆囊内部存在少量酱油状的沉淀物。肠系膜、大网膜、皮下脂肪变黄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膀胱内蓄积有深黄色到红茶色的尿液。通过对病死羊的肾脏组织进行针对性诊断,可以对病情作出初步诊断。患有密螺旋体病的病死羊在肾脏表面存在粟粒大小的灰色坏死病灶,质地柔软而脆,用手触摸好像果冻一样[2]。患病时间变久,肾脏变硬。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病羊的新鲜尿液和病死羊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制作成悬浊液,在离心机内离心处理5min取上层清液,再放置在离心机内,离心1~2h,取沉淀物做成压滴片,放置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做回旋扭曲或波浪式运动的勾端螺旋体[3]。将上述病料制成涂片后,先使用甲醇固定,然后使用姬姆萨染色30min,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致病原染色较浅,外观呈现淡红紫色。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
6 防治
钩端螺旋体病可以选择使用常见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发病后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养殖,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羊立即扑杀,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剩余患病羊肌肉注射链霉素,使用剂量为30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7d。同时口服土霉素,使用剂量为50mg/kg体重。混入饲料当中投喂,1次/d,连续使用5d。在对患病羊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该彻底清理被污染的场地、圈舍、各种饲养用具,并设置专人进行管护,健康羊和其他健康家畜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采用上述措施治疗1周后,养殖场有个别患病羊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羊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防范该种疾病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日常养殖中应该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及时清理羊舍内排出的粪便,做好羊舍环境卫生控制工作,保证羊舍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此外进入夏秋季节后,应该注意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及时清理粪便,排除有毒有害气体。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人员应该掌握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在疫病流行高发期,可以在羊群的饲料、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同时,对于发生过该种疾病的养殖场,每年要对羊群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隐性带菌羊及时淘汰处理。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防蚊灭鼠工作,减少传染源。
7 结束语
羊钩端螺旋体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由于钩端螺旋体寄生途径多样,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很容易通过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而实现交叉传播。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养殖户应该坚持封闭化的养殖模式,避免羊群和其他动物直接接触。此外在日常养殖中,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加强圈舍清理,控制合理养殖密度,避免羊群之间相互接触,导致疫病传播蔓延。作为畜牧兽医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掌握该种疾病在本地区本养殖场的流行情况和发病情况,在疫病流行高发期及时选择药物进行保健,降低发病率,提高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伟,石长宝,张丽群,等.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6):76.
[2]马强.羔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7):56.
[3]张丽群,黄国锋,张伟.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7(6):23.
作者简介:刘鸿烈(1981-),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疗。
关键词:羊钩端螺旋体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8.087
0 引言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除感染羊外还可以感染多种动物,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勾端螺旋体属,显微镜下呈现纤细的螺旋状结构,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着中轴旋转运动。勾端螺旋体在自然条件下分布十分广泛,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但该种致病菌对酸性碱性环境较为敏感,干燥和阳光直射环境下能快速死亡,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将其快速灭活。
1 发病经过
2018年7月13日,雨水过后的某养殖场中突然出现了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拒绝采食的患病羊,个别患病羊在短时间内排出带有血液的尿液,并相继死亡。该养殖场共养殖绵羊187头,其中成年羊113头,羔羊74头,采用放牧养殖模式。在发病前,羊群被一场大雨淋过,回到养殖场后没有将羊群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圈舍卫生环境较差,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羊群饲养密度较大,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2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钩端螺旋体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能在水田、池塘、沼泽中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养殖领域周围存在死水潭,养殖地带潮湿不堪,对该种疾病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种疾病的传染源为患病羊和鼠类,特别是带菌鼠类,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患病动物和鼠类从尿液中排出大量致病菌,污染饲料和周围水源、土壤后,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传播给健康羊。致病菌主要经皮肤粘膜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生殖系统感染,还可以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由于该种致病原的易感,动物范围十分广泛,除感染羊外,还可以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鼠类最容易感染该种致病原。在自然条件下钩端螺旋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因为这2个季节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为钩端螺旋体病繁殖生长提供条件。
3 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一5 d,常呈隐性感染。发病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采食欲望下降,停止采食,反刍停止,精神状态变差,发病后卧底不起,发病1~2d后体温升高为41℃,随后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心跳、呼吸无明显异常。初期患病羊的可视黏膜苍白,存在明显的贫血症状,腹泻物中携带大量血液,口腔鼻腔黏膜出现坏死,后期可视粘膜黄染出现黄疸症状,严重的眼结膜黄染好像橘子皮,尾根等皮肤处存在明显变黄现象。妊娠母羊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患病羊身体逐渐消瘦,抵抗能力逐渐下降。濒临死亡前患病羊排出的尿液呈现酱油状,但对尿液进行检查发现其中不存在红细胞,属于血红蛋白尿[1]。病程7~10d,发病后治愈率较低。当患病羊出现酱油色的尿液时,基本失去治疗价值。
4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羊解剖可以发现尸体消瘦,脱水明显,全身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上有分布不均,皮肤干燥失去弹性,有的皮肤干裂坏死,皮下组织水肿黄染,血液呈现深褐色,不能正常凝固,胸腔、腹腔当中细菌有黄色的渗出液,肠粘膜和浆膜存在出血现象,肺脏、心脏、肝脏、脾脏等实质器官存在广泛性的出血。肺脏部分存在淤血现象,表面存在大小不等的淤血点,肝脏显著肿大出血,质地变脆,外观呈土黄色,胆囊肿大明显,胆囊内部存在少量酱油状的沉淀物。肠系膜、大网膜、皮下脂肪变黄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膀胱内蓄积有深黄色到红茶色的尿液。通过对病死羊的肾脏组织进行针对性诊断,可以对病情作出初步诊断。患有密螺旋体病的病死羊在肾脏表面存在粟粒大小的灰色坏死病灶,质地柔软而脆,用手触摸好像果冻一样[2]。患病时间变久,肾脏变硬。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病羊的新鲜尿液和病死羊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制作成悬浊液,在离心机内离心处理5min取上层清液,再放置在离心机内,离心1~2h,取沉淀物做成压滴片,放置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做回旋扭曲或波浪式运动的勾端螺旋体[3]。将上述病料制成涂片后,先使用甲醇固定,然后使用姬姆萨染色30min,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致病原染色较浅,外观呈现淡红紫色。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
6 防治
钩端螺旋体病可以选择使用常见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发病后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养殖,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羊立即扑杀,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剩余患病羊肌肉注射链霉素,使用剂量为30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7d。同时口服土霉素,使用剂量为50mg/kg体重。混入饲料当中投喂,1次/d,连续使用5d。在对患病羊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该彻底清理被污染的场地、圈舍、各种饲养用具,并设置专人进行管护,健康羊和其他健康家畜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采用上述措施治疗1周后,养殖场有个别患病羊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羊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防范该种疾病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日常养殖中应该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及时清理羊舍内排出的粪便,做好羊舍环境卫生控制工作,保证羊舍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此外进入夏秋季节后,应该注意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及时清理粪便,排除有毒有害气体。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人员应该掌握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在疫病流行高发期,可以在羊群的饲料、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同时,对于发生过该种疾病的养殖场,每年要对羊群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隐性带菌羊及时淘汰处理。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防蚊灭鼠工作,减少传染源。
7 结束语
羊钩端螺旋体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由于钩端螺旋体寄生途径多样,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很容易通过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而实现交叉传播。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养殖户应该坚持封闭化的养殖模式,避免羊群和其他动物直接接触。此外在日常养殖中,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加强圈舍清理,控制合理养殖密度,避免羊群之间相互接触,导致疫病传播蔓延。作为畜牧兽医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掌握该种疾病在本地区本养殖场的流行情况和发病情况,在疫病流行高发期及时选择药物进行保健,降低发病率,提高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伟,石长宝,张丽群,等.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6):76.
[2]马强.羔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7):56.
[3]张丽群,黄国锋,张伟.羊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7(6):23.
作者简介:刘鸿烈(1981-),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