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发病机制的研究不但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这不仅因为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对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相当的盲目性,更因为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实际上为我们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和进展提供了天然模型.临床上划分的MDS亚型可能代表着MDS发生和进展的连续过程中各个可识别的阶段.对MDS发生机制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分解、确认、排序和解析MDS发生和进
【机 构】
: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发病机制的研究不但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这不仅因为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对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相当的盲目性,更因为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实际上为我们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和进展提供了天然模型.临床上划分的MDS亚型可能代表着MDS发生和进展的连续过程中各个可识别的阶段.对MDS发生机制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分解、确认、排序和解析MDS发生和进展各阶段中的关键分子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11例T-PLL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11例T-pLL患者男9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56(19~69)岁.除3例外,其他患者白细胞计数均增高.但高白细胞者比例(9%)显著低于英国患者(75%)(P=0.000).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7.22(0.58~14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2年1月应用FCR方案治疗的26例CLL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Rai危险度分层、β2-微球蛋白(β2-MG)、LDH、ZAP-70表达、CD38表达、细胞遗传学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VH)突变状态等指标进行分组,行疗效和生存分析.同时评价FCR方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血型血清学和血型物质转换规律,为临床特殊血型鉴定和输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HSCT后动态观察受者白细胞和红细胞生命周期,红细胞嵌合状态与完全转型后血型抗体生成与残留以及血型物质的转换规律,用盐水介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正、反定型,免疫抑制法检测血型物质.结果 21例受者造血干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8.6 d.8例主侧血型不合红细胞生长为56.6 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讲求个体化,故疾病危险度分析、预后分组对指导治疗、评估患者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MDS的诊断分型:1982年FAB协作组提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FAB标准,将MDS分为5型: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目的 探讨下调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CD144)表达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RNAi)沉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株Sup-B15细胞的CD144表达,建立CD144表达稳定下调的细胞株Sup-B15/shVEC.用CCK-8法检测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nnexin V/7-AAD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目的 评价血液病患者经皮肺活检在肺部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8例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化疗后出现发热并伴发有肺部结节影、团块影在临床诊断不清时,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活检.对每个病变组织取材2次,活检结束后在CT下对活检后的肺组织进行再次扫描,观察肺组织有无出血及气胸的发生,活检的肺组织做细菌培养,同时进行HE染色、抗酸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TB-DNA、六胺银等检查
非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组织细胞增多症,以泡沫样细胞侵犯组织形成脂质肉芽肿为主要特点,又称为埃德海姆-切斯特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ECD).常侵犯骨骼,也可累及骨骼外组织,如心脏、脑、肾脏、肌肉等.该病发病率极低,国内罕见报道,现对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gene, PTEN)是近年发现的定位于染色体10q 23.3的一个重要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具有脂质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发挥双重肿瘤抑制功能[1].地西他滨(DAC)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甲基化抑制剂,可逆转CpG岛甲基化,使多种因甲基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在临床及细胞遗传学上均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依据初诊时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结果,可将其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及预后差三组[1].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1)突变已成为成人AML中具有评估预后价值的分子标志物[2].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突变是近期新发现的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