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的导入与热身的课
传统的集队——跑步——徒手操——主教材内容的学习,没有为主教材作铺垫,这是一种我们在平时训练课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情况。
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宣布训练的内容,安排见习生的活动。其次,队员慢跑徒手练习。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徒手练习。接下去,进入主教材训练内容的学习。
特点:这堂课的导入与热身大众化,环节节奏比较平缓,少有起伏,队员经常性地上这样的课,已经程式化地接受了这样的现状。队员能预见下一阶段将要进行哪些活动内容,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和组织,队员就能把活动进行下去,训练训练课的组织纪律很容易掌控。
存在的问题:(1)队员的学习兴趣不能被调动。(2)训练受训练课学习教学效果上的影响,导致队员对主教材学习活动时间的浪费。(3)对训练课气氛活跃程度的影响。
反思:此堂训练课是按照普通导入和热身。在上训练课时,对教学计划的设计这个环节,不需要太多的考虑,它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内容。
鉴于上面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训练训练课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避免热身和主要练习学习的严重脱节,使训练训练课时间利用得更加有效,从而提高训练水平的效率。
二、阶梯式导入和热身的课
在前面的研究过程中,在不改变主教材的情况下,对导入与热身部分做了一定的修改。特别是热身的部分,把原来的徒手练习改成了熟悉出拳速度的专项准备活动,这样可以使在上一堂课上反映出来的教学时间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
导入与热身环节的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宣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接着,跑步热身:队员慢跑中练习出拳的速度与技术。最后,做徒手出拳练习:教师带领队员做原地熟悉出拳的技术性动作,为主教材的学习作准备。然后进入主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教材和第一次训练课的设计基本相似。
训练课特点:此次课的热身活动与主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在热身活动中,用熟悉出拳速度这个和主教材息息相关的内容代替了徒手操)。这样可以避免了上一次课中浪费时间的问题。队员的一些活动也是在教练的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铺开,训练训练课纪律比较容易掌控。教学中的热身活动为主教材的教学做了铺垫,让队员能有目的地进入主教材的学习。热身是学习新技术的辅助练习,在新旧技术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队员学习新技术铺平了道路。学习主教材的效果也有所增加。
不足之处:(1)队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此次课的教学中,队员的学练还是在教练统一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活动,没有内化为队员内在的学习动力,队员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体现。在这里,队员的学习活动虽然已经是从“被动”转变为“会动”,但还没有达到“爱动”的程度,说明教练在教学设计上没能照顾到队员的差异。(2)队员个性发挥的空间没有。虽然此次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摆脱第一次课的呆板、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队员的活动更加有兴趣,有了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队员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自我发挥的空间还很小,由此可见训练训练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不少的提高空间。
反思:这次课的设计上,吸取了上一节课所体现出来的浪费时间的问题,运用铺垫式的导入与热身作为主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石,比之上一堂课在学习节奏上更加紧凑,队员的有效活动内容也有所增加,队员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队员的学习行为还不是主动地学习,有些队员的能力上的差异还没能照顾到,个别队员跟不上教师引导的节奏,训练课的气氛还没完全调动起来。
三、活动型的导入与热身的课
有了前面经验和教训,我们在不改变主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尝试使用其他的导入方式,以期获得更加好的训练课教学效果。所以,在第三次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把导入与热身活动都和主教材直接联系起来,所有的活动都在为主教材的学习做一个铺垫作用。把徒手出拳练习改成了看教练手势和听教练讯号进行练习,能给队员以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导入与热身环节的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接着,游戏:看教练手势做前后左右移动,听教练口令后回到原地;再次“出拳”游戏:教练先示范技术动作,然后队员分小组进行自我创设练习的方法。最后,进入主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教材和第一、第二次课的设计基本相似。
点评:在这堂课上,导入与热身活动与主教材已经结合在了一起,使队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主教材学习的训练课环境。首先,教师把原来的练习改成听看信号位置移动,能让队员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接着在游戏中,教师给队员做了简单的动作示范,为队员的创想练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给队员提出了一些活动要求,并进行了安全上的提醒。最后,教师让队员以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区域内进行练习,其在这个期间巡回参与并指导队员练习。这样的安排能使队员有自己发挥和创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队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将导入与热身活动与主教材结合在了一起,使训练课气氛变得很活跃。同时,也使队员从前两堂课的“被动”学习到“会学”,再到此次课上的“爱学”。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训练课气氛活跃,队员学习积极性高,训练课的教学效率就自然会提高了,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不足之处:(1)纪律性略难掌握,(2)队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时,有些队员由于能力上的问题,没有积极参与。
反思:这是第三节实践研究训练课,由于导入与热身的设计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感觉到队员的情绪比之上两节课的有了很大的改变,队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大幅度提高,队员对主教材内容学习和掌握也比之前要好得多。但是在这堂课中我们发现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纪律上难于掌控的问题,也出现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考虑解决这些问题。
训练课的导入环节使短暂的时间内转移到了训练课较为活跃的运动学习行为上来,这需要有一个心理和身体的铺垫与转化过程。而这个铺垫与转化过程正是准备部分要完成的使命。我们只把准备部分的安排和主教材牢牢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训练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大大增加,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虞市少体校)
传统的集队——跑步——徒手操——主教材内容的学习,没有为主教材作铺垫,这是一种我们在平时训练课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情况。
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宣布训练的内容,安排见习生的活动。其次,队员慢跑徒手练习。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徒手练习。接下去,进入主教材训练内容的学习。
特点:这堂课的导入与热身大众化,环节节奏比较平缓,少有起伏,队员经常性地上这样的课,已经程式化地接受了这样的现状。队员能预见下一阶段将要进行哪些活动内容,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和组织,队员就能把活动进行下去,训练训练课的组织纪律很容易掌控。
存在的问题:(1)队员的学习兴趣不能被调动。(2)训练受训练课学习教学效果上的影响,导致队员对主教材学习活动时间的浪费。(3)对训练课气氛活跃程度的影响。
反思:此堂训练课是按照普通导入和热身。在上训练课时,对教学计划的设计这个环节,不需要太多的考虑,它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内容。
鉴于上面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训练训练课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避免热身和主要练习学习的严重脱节,使训练训练课时间利用得更加有效,从而提高训练水平的效率。
二、阶梯式导入和热身的课
在前面的研究过程中,在不改变主教材的情况下,对导入与热身部分做了一定的修改。特别是热身的部分,把原来的徒手练习改成了熟悉出拳速度的专项准备活动,这样可以使在上一堂课上反映出来的教学时间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
导入与热身环节的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宣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接着,跑步热身:队员慢跑中练习出拳的速度与技术。最后,做徒手出拳练习:教师带领队员做原地熟悉出拳的技术性动作,为主教材的学习作准备。然后进入主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教材和第一次训练课的设计基本相似。
训练课特点:此次课的热身活动与主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在热身活动中,用熟悉出拳速度这个和主教材息息相关的内容代替了徒手操)。这样可以避免了上一次课中浪费时间的问题。队员的一些活动也是在教练的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铺开,训练训练课纪律比较容易掌控。教学中的热身活动为主教材的教学做了铺垫,让队员能有目的地进入主教材的学习。热身是学习新技术的辅助练习,在新旧技术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队员学习新技术铺平了道路。学习主教材的效果也有所增加。
不足之处:(1)队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此次课的教学中,队员的学练还是在教练统一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活动,没有内化为队员内在的学习动力,队员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体现。在这里,队员的学习活动虽然已经是从“被动”转变为“会动”,但还没有达到“爱动”的程度,说明教练在教学设计上没能照顾到队员的差异。(2)队员个性发挥的空间没有。虽然此次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摆脱第一次课的呆板、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队员的活动更加有兴趣,有了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队员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自我发挥的空间还很小,由此可见训练训练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不少的提高空间。
反思:这次课的设计上,吸取了上一节课所体现出来的浪费时间的问题,运用铺垫式的导入与热身作为主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石,比之上一堂课在学习节奏上更加紧凑,队员的有效活动内容也有所增加,队员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队员的学习行为还不是主动地学习,有些队员的能力上的差异还没能照顾到,个别队员跟不上教师引导的节奏,训练课的气氛还没完全调动起来。
三、活动型的导入与热身的课
有了前面经验和教训,我们在不改变主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尝试使用其他的导入方式,以期获得更加好的训练课教学效果。所以,在第三次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把导入与热身活动都和主教材直接联系起来,所有的活动都在为主教材的学习做一个铺垫作用。把徒手出拳练习改成了看教练手势和听教练讯号进行练习,能给队员以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导入与热身环节的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接着,游戏:看教练手势做前后左右移动,听教练口令后回到原地;再次“出拳”游戏:教练先示范技术动作,然后队员分小组进行自我创设练习的方法。最后,进入主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教材和第一、第二次课的设计基本相似。
点评:在这堂课上,导入与热身活动与主教材已经结合在了一起,使队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主教材学习的训练课环境。首先,教师把原来的练习改成听看信号位置移动,能让队员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接着在游戏中,教师给队员做了简单的动作示范,为队员的创想练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给队员提出了一些活动要求,并进行了安全上的提醒。最后,教师让队员以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区域内进行练习,其在这个期间巡回参与并指导队员练习。这样的安排能使队员有自己发挥和创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队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将导入与热身活动与主教材结合在了一起,使训练课气氛变得很活跃。同时,也使队员从前两堂课的“被动”学习到“会学”,再到此次课上的“爱学”。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训练课气氛活跃,队员学习积极性高,训练课的教学效率就自然会提高了,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不足之处:(1)纪律性略难掌握,(2)队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时,有些队员由于能力上的问题,没有积极参与。
反思:这是第三节实践研究训练课,由于导入与热身的设计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感觉到队员的情绪比之上两节课的有了很大的改变,队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大幅度提高,队员对主教材内容学习和掌握也比之前要好得多。但是在这堂课中我们发现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纪律上难于掌控的问题,也出现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考虑解决这些问题。
训练课的导入环节使短暂的时间内转移到了训练课较为活跃的运动学习行为上来,这需要有一个心理和身体的铺垫与转化过程。而这个铺垫与转化过程正是准备部分要完成的使命。我们只把准备部分的安排和主教材牢牢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训练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大大增加,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虞市少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