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14例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胫骨骨折的138例患者,其中有14例患者伴随着骨筋膜室综合征,按照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减压术。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85.71%)较高于对照组(71.42%)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减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手术治疗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68【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403-0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折创伤造成的血肿和组织水肿或对骨折处进行包扎过紧,局部压迫导致骨筋膜室的范围缩小、内压力增高而严重缺氧、缺血,长时间循环不顺畅就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现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14例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14例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4例,女3例,年龄10~56岁,平均年龄(33±3.45)岁;实验组男3例,女4例,年龄13~60岁,平均年龄(37±4.65)岁。受伤原因:5例车祸,4例重物挤压,3例坠落摔伤,2例其他原因。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性疼痛变为剧痛,脚趾处于屈曲状态,拉伸会加剧患者疼痛感。患者表面皮肤出现肿胀,身体温度升高、血压急速下降、脉搏加快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的类型等方面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切开减压术,对患者的筋膜切开,采用内外两侧双切口。在一个减压切口的前侧或外侧间室在腓骨和胫骨之间的中线纵切长约15~20cm,保正切口能充分显露前侧和外侧筋膜室,然后沿着胫骨前肌向踝关节中心切开筋膜来减压前侧间室。再在胫骨后内侧后方2cm处内侧纵向切口,在皮下分离确认筋膜面。横向切开趾长屈肌表面的筋膜,减压整个深后间室。然后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取胫骨的外侧或内侧切口进入,用松质骨螺钉或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处。对照组患者将伤口消毒后进行伤口缝合并用药物敷住伤口,用石膏进行固定。实验组的患者部分缝合创伤面,在切口处放置负压引流管,手术后2~6h进行药物更换,在进行伤口缝合和固定。
1.3疗效评定标准[2]。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肢体供血充足、肿胀消退快、疼痛几乎无、肌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肢体供血充足、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肌体功能部分恢复正常;无效:出现肌肉坏死、肌体功能出现障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总和。术后患者并发症的种类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据观察并发症主要包括酸中毒、肾衰竭、高血钾症等。统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数量。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85.71%)较高于对照组(71.42%)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73(42.86)2(28.57)2(28.57)5(71.42)实验组74(51.14)2(28.57)1(14.28)6(85.71)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例數并发症的种类酸中毒肾衰竭高血钾症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71(14.28)1(14.28)1(14.28)3(42.86)实验组70(0.00)1(14.28)0(0.00)1(14.28)3讨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85.71%)较高于对照组(71.42%)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室壁虽坚韧但缺少弹性,若室内的空间或大或小就会给筋膜室造成压力,阻断血液循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水肿。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就是对骨筋膜室进行局部减压和改善血液循环,切开减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手术治疗效果良好[3]。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实行切开减压术可以快速地对受损部位进行减压,避免坏死的组织毒素进入血液,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负压封闭引流可以辅助切开减压术,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负压封闭引流的原理是借助引流管对患的创伤面和腔隙进行用药,使得创伤面与外面相隔,减少了感染的机会,负压封闭引流可以减低室内的压力变成负压,对于有创伤的部位可以促进新的皮肉生长,缩短患者治疗肿胀的时间,避免残留有危害性液体,加快伤口愈合速度[4]。还可以形成保护膜来抵抗细菌的侵入,避免伤口的感染。此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避免了不必要的化学治疗导致的副作用,协助了治疗的进程,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切开减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手术在治疗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上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参考文献
[1]刘胜伟.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2):75
[2]柯清辉,郑季南,李达.Ⅰ期减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4):365,372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68【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403-0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折创伤造成的血肿和组织水肿或对骨折处进行包扎过紧,局部压迫导致骨筋膜室的范围缩小、内压力增高而严重缺氧、缺血,长时间循环不顺畅就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现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14例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14例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4例,女3例,年龄10~56岁,平均年龄(33±3.45)岁;实验组男3例,女4例,年龄13~60岁,平均年龄(37±4.65)岁。受伤原因:5例车祸,4例重物挤压,3例坠落摔伤,2例其他原因。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性疼痛变为剧痛,脚趾处于屈曲状态,拉伸会加剧患者疼痛感。患者表面皮肤出现肿胀,身体温度升高、血压急速下降、脉搏加快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的类型等方面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切开减压术,对患者的筋膜切开,采用内外两侧双切口。在一个减压切口的前侧或外侧间室在腓骨和胫骨之间的中线纵切长约15~20cm,保正切口能充分显露前侧和外侧筋膜室,然后沿着胫骨前肌向踝关节中心切开筋膜来减压前侧间室。再在胫骨后内侧后方2cm处内侧纵向切口,在皮下分离确认筋膜面。横向切开趾长屈肌表面的筋膜,减压整个深后间室。然后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取胫骨的外侧或内侧切口进入,用松质骨螺钉或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处。对照组患者将伤口消毒后进行伤口缝合并用药物敷住伤口,用石膏进行固定。实验组的患者部分缝合创伤面,在切口处放置负压引流管,手术后2~6h进行药物更换,在进行伤口缝合和固定。
1.3疗效评定标准[2]。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肢体供血充足、肿胀消退快、疼痛几乎无、肌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肢体供血充足、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肌体功能部分恢复正常;无效:出现肌肉坏死、肌体功能出现障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总和。术后患者并发症的种类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据观察并发症主要包括酸中毒、肾衰竭、高血钾症等。统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数量。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85.71%)较高于对照组(71.42%)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73(42.86)2(28.57)2(28.57)5(71.42)实验组74(51.14)2(28.57)1(14.28)6(85.71)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例數并发症的种类酸中毒肾衰竭高血钾症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71(14.28)1(14.28)1(14.28)3(42.86)实验组70(0.00)1(14.28)0(0.00)1(14.28)3讨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85.71%)较高于对照组(71.42%)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室壁虽坚韧但缺少弹性,若室内的空间或大或小就会给筋膜室造成压力,阻断血液循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水肿。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就是对骨筋膜室进行局部减压和改善血液循环,切开减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手术治疗效果良好[3]。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实行切开减压术可以快速地对受损部位进行减压,避免坏死的组织毒素进入血液,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负压封闭引流可以辅助切开减压术,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负压封闭引流的原理是借助引流管对患的创伤面和腔隙进行用药,使得创伤面与外面相隔,减少了感染的机会,负压封闭引流可以减低室内的压力变成负压,对于有创伤的部位可以促进新的皮肉生长,缩短患者治疗肿胀的时间,避免残留有危害性液体,加快伤口愈合速度[4]。还可以形成保护膜来抵抗细菌的侵入,避免伤口的感染。此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避免了不必要的化学治疗导致的副作用,协助了治疗的进程,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切开减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手术在治疗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上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参考文献
[1]刘胜伟.胫骨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2):75
[2]柯清辉,郑季南,李达.Ⅰ期减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4):36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