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文化管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是近几年教育的热词。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王志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是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在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他从学校文化管理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角度,论述了实施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他带领全体师生在“实施文化管理,创建特色学校”方面颇有建树。从本期开始,他将结合学校实践,对丰台二中如何实施文化管理进行阐述。
  从丰台二中的王校长开始,我们将邀请一些校长,就“学校文化管理”做一系列论坛,希望通过这个论坛,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度思考并能够经验共享。
  
  多年来,“千人一面”、“千校一面”深受诟病,“特色创建”风起云涌,大受追棒。殊不知,当一所学校对教育的理解还是支离破碎的时候,就一味抓住某一个点下大力气搞“特色”,那么这“特色”就只能是在一条“偏道”上渐行渐远。本文尝试在系统梳理学校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释说明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是实施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历程的时代选择
  
  1.学校管理的历史沿革
  学校管理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思想。企业管理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就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美国人泰勒于190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文化管理,所谓文化管理,就是在企业中培养企业文化,使职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通过这些价值观、道德观来加强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应进入第三阶段。
  企业管理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学校管理追求的是人的价值的最大化,这里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企业用“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激发人的管理策略,学校管理正好可以借鉴和发扬光大。广西北海市第一中学校长王利民认为:“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历程。”这三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学校有自己的组织系统,学校管理有自己的做法和特点,但它又不断受到企业管理的影响和启发。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启示我们,在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保持学校作为文化主流阵地的秉性和气质,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汲取和借鉴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势,并以我们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反哺企业和社会。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的异同
  当前,很多人把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混为一谈,把学校文化管理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或者等同于学校文化建设,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南京师范大学的徐文彬认为:“起初笼统地将校园文化概括为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之和。”1石欧认为:“所谓学校文化,大而言之,是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环境资源条件,更包括学校成员群体的学校意识、学校精神以及学校的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2一般来说,对学校文化内涵构成的划分,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结构层次出发,将学校文化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而分析各层面的构成要素;二是从组成类型出发,将学校文化分为教育文化、校园文化、教室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进而分别揭示其特征。
  至此,我们可以说,关注校园物质环境和学校内部非课堂文化的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从社会亚文化的层面,关注学校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就是学校文化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学校文化管理呢?
  徐文彬认为:“学校文化管理,应当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但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水平(更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而要追求更深层面的文化建设。”从企业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是较早从文化视角探讨管理本质的人。他认为,管理应以文化为基础,植根于本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国学者郭纪金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探讨了文化管理的概念。他指出,文化管理“乃是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性管理观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建设的管理。其核心内容一是企业伦理体系;二是通过文化调控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结构的全面优化”。综上,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的异同可以用表格来说明,见表2。
  
  文化管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
  
  当今人们对“特色”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颇。真正的特色一是要扎根于自己的历史,既要坚定不移地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大胆突破某些历史传统的局限;二是要有一套确保“特色”时时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或者说是学校特色的生长机制。
  1.文化管理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一所学校要想发展,必须在梳理过去的基础上,明确现在的位置以及未来想要到达的位置,即要进行综合战略分析。综合战略分析一般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我们根据内部环境明确学校发展的优势(S—Strength)和劣势(W—Weakness),根据外部环境明确学校发展的机遇(O—Opportunity)和威胁(T—Threat),在此基础上得到我们学校的SWOT综合战略分析表。我们先在学校管理团队及部分教师代表层面做出SWOT分析初稿,然后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交流,再经过学校所有学习团队深入讨论之后形成学校的SWOT分析表,见表3。
  从表3不难发现,“人文”一方面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另一方面又成为我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有所突破。怎样才能做到破与立、继承与创新的合理平衡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人治”(经验管理)、“法治”(科学管理)与“文养”(文化管理)的各自特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人治依靠的是管理者的个人魅力、铁腕和强权,容易造就奴隶和奴性,且往往人走令改,造成组织发展的突变和非连续性。我校在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之所以能从一所普通校发展成今天的市级示范校,正是因为历任领导人拒绝“人治”,秉承人文管理的特色,以人为本,挖掘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实现了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双赢。不过,我校的人文管理只是从外在的环境因素关注了个体的感受和存在状态,而对于个体内在的发展动机和潜能,以及组织系统的持续提升与发展的现代运行机制等方面考虑甚少,导致学校在市级示范校之后步入发展的“高原期”。学校尝试了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并且迅速“成册”、“上墙”,希望借助“法治”(科学管理)突破学校的发展瓶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法治”强调的是对事不对人,注重公平、公正,永远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只不过,后现代时期,效率也许不再是唯一的“第一”,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当下的生命状态,关注每一个人当下的内心体验,我们的公平和公正既需要“对事”更需要“对人”,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的“生命发展”才是第一位的。“法治”关注效率,关注人的“物质存在”,但是,对于“人为什么要这样存在”、“这样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本源性的问题关注不够。文化管理不仅可以继续保留我校传统上的“人文色彩”,而且可以弥补“法治”的缺陷,从而成为我校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2.文化管理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到“一纲多本”的教材,从课标、教材到教师培训,从教师培训到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都是为了推进“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世纪工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困惑多多,困难重重。正如周口师范学院的李清臣所说:“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清除许多障碍,其中包括当下不合时宜的学校文化障碍,这要求我们重建学校文化。”3其实,在风起云涌的学校特色创建的今天,最大的“学校文化障碍”也许就是对于“特色”的界定和理解。我们往往把学校打造的某个“特点”(特点只是一个中性词,它也许并不符合教育规律)理解为“学校的特色”,进而把具有这种“特色”的学校说成是“特色学校”,这样的理解不管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内涵上都充满了谬误。
   真正的特色学校应该是那些能够培养出“有特色的人”的学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有特色的人”并不是眼下那些滚烫、时髦的词汇,诸如领袖才能、拔尖儿创新等等,而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回归——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普世的道德伦理等。这种“本质”原本应该像“公理”一样贯穿在我们教育的始终,今天却要作为“特色”提出,虽然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却也代表着我们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的良知、情怀、呐喊和诉求!
   我校对“有特色的人”(学生培养目标)的界定是: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仁(关爱他人)、识(关爱自然)、知(关爱自我)三者兼备的心灵,永远追求智慧和真理。要想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就需要对学校全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进行梳理、调配、再造和重建,具体包括:学校的文化内核(由学校使命、价值观、愿景、战略共同构成的统一体)、学校的课程文化(对学校全部课程的功能、价值、意义的重新梳理和解读)、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的组织系统,以及按照新型组织系统实施的流程再造、学校的评价系统、学校的校本培研系统等等。而对这一切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进行调控和管理的现代学校运行方式其实就是“文化管理”。由此可见,文化管理的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正是因为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对学校一切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机制而不是片面的关注,这种机制可以确保学校的特色建设拥有长期的、制度化的保障,而不会因人而变、朝令夕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管理本身就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或者说,真正实施文化管理的学校也就是我们所渴望创建的“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文彬.张勇.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就与展望,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3月。
  2.石鸥.学校文化学引论:气象出版社,1995.21一22.
  3.李清臣.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改革的重大诉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其他文献
阐述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和分析3种教学模式:平台辅助式教学模式,将其作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手段;中外合作式教学模式,将基于MOOC的嘉宾模式作为教学主要模式,定期邀请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任教,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与指导;App辅助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此教学模式将教学步骤分为8步。提出了与新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应的评价模式,并将TPACK和学习云空间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分析了《拉奥孔》这部在西方美学史及文艺批评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著作中所表达的诗画界限思想。探索了莱辛对诗画界限问题的具体表述:与绘画相比,诗歌的表现力更为广阔也更为优越。认为这一观点在现今仍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许多在阅读及审美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研究、解读新媒介及新时代形势等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设计、精细化施工需求越来越迫切,促使BIM技术在我国工程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文章以广州万达主题乐园管线综合优化项目为例,通过BIM技术在市政工程管线综合优化应用中的实践,分别从强弱电、给排水各系统3D建模技术、管线综合碰撞检测、高程精确调整与路由优化等方面,呈现市政工程管线综合BIM技术应用的流程、方法和成效.解决传统2D设计精确“控制高程”难的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和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