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误》中的正面人物塑造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lu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风筝误》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创作的喜剧。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对比、巧合、误会等戏剧创作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其中,对于正面人物的正面特质塑造上,李渔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而在其对于正面人物的正面描写中则倾向于表现正面人物的“丑”的一面,使其笔下的正面人物变得立体鲜明,不再仅仅是善和美的集合体。
  关键词:正面人物;美丑对照;正面描写
  明清传奇是宋元南戏的演变与发展,继承了宋元南戏的一般体例,不受篇幅限制,上场角色均可唱。这样一来,较之杂剧,传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就有了更充裕的发挥余地——不但可以使主角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更增加了对次要角色的人物塑造力度。二者相互映衬,从而构建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人物关系结构。戏剧中的双线或多线情节安排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与发挥,使得整个虚构的戏剧显得更为丰满与真实。其间,作者对于剧中主要人物的创作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质,相反他们更加热衷于创造出一个更加多层次多角度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这一点在李渔的戏剧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下面,我就其代表喜剧《风筝误》中的正面主角韩世勋与詹淑娟做具体分析。
  一、正面人物的正面特质
  韩世勋作为故事的男主角,早年父母双亡,由世伯戚补臣抚养长大,后高中状元,娶詹列侯之女詹淑娟为妻,是典型的正面形象。而同他一起同窗读书的戚补臣之子戚友先则是爱好女色,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二者对比鲜明,极大程度上,韩世勋的“好”都是由戚友先的“坏”所突显。
  首先,在外貌方面,第二出中,前来戚府拜年的妓女点明两者高低,一目了然。对另一半的要求,韩世勋天资、风韵、内才三者皆佳方可娶也。而戚友先则简单得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便是,纵然也爱佳人但是却没到非佳人不可的地步。而在读书方面,则更是清楚明晰,韩世勋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戚友先对着书本就瞌睡,看见诗文就头疼。为人处世方面愈加如此,同样娶詹爱娟,都知道她做的“丑事”,戚友先撒泼大闹,韩世勋则“良宵空把长更守”,由此可以看出二人在性格与素质上大相径庭。
  詹淑娟作为整个故事的女主角,深受其父亲詹列侯的喜爱,在众人心中亦是才气过人。其父在闺哄中对夫人说道“夫人,我年过桑榆,止生二女,你生的这一个,聪慧端庄,还替下官争气;只是二娘生的一个,貌既不扬,性又顽劣,我终日替他担忧,怎么样到人家去做媳妇。”可以说,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已将詹列侯的两个女儿作为相互对比的对象绑定在一起,她们出生成长环境一致,却有着不一样的容貌与性格,对比鲜明。此外,作者在之后的人物塑造中给予了两位女子诸多极其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环境供她们发挥,而二人面对这些处境作出了相反的选择。在外貌方面,惊丑中,韩世勋待爱娟乳娘点灯看清詹爱娟时惊呼“呀!怎么是这样一个丑妇!难道我是见了鬼怪不成!”而在诧美中,柳夫人掌灯请求韩世勋当面与淑娟对质时,惊道“呀!怎么竟变成一个绝世佳人!”两者都是韩世勋眼中的形象,结果一个丑妇一个佳人。才情上,淑娟能应母亲要求倒韵和韩世勋所作之诗,而爱娟却是将《千家诗》说成己作试图蒙混过关。礼数上,淑娟听闻自己题诗的风筝被要回时恼怒不已,唯恐被人瞧见闺中笔迹,而爱娟假冒淑娟之名邀人入闺房、自荐枕席。孝心上,詹列侯身在前线,淑娟担忧父亲安危,爱娟却忧心父亲不回自己无人做主,成了为人问津的“大龄单身女青年”。
  在正面人物的正面塑造上,李渔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将美与丑相捆绑,使之相互成就,形成“美丑对照”,构成巨大反差,从而更深刻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事物都是通过配合而相互依存,更趋完整,相互丰富的。舍弃了丑,美就不存在了,没有恶,哪能显出善的力量。
  二、正面人物的负面特质
  喜剧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正面人物的正面特质,但正面描写绝大多数所产生的却是负面效果。如韩世勋面对戚友先时所持瞧不起的态度,这一点与戚友先没有分别的。甚至在第九出嘱鹞中三番五次利用了戚友先,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韩世勋并不是一个完全单纯与善良的人物,他也有着自己的私心。而其在婚姻方面,虽说宁缺毋滥,但当戚补臣为其择妻淑娟后,他却因为理亏心虚顾忌名声而不愿坦白自己所做的夜会之事,娶妻之时,更是打着让妻子独守空闺,以后远离妻子另寻几位美妾上京的主意。
  从整部戏剧来看,淑娟大多时候合乎礼节、逻辑清楚。但在拒奸中,淑娟对于戚友先和爱娟的结合评价道“还亏得他求亲求着姐姐,万一求着别个,岂不误尽终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姐姐爱娟,淑娟并非像其在闺哄中所说“姐姐,你与妹子本是和气的。”甚至,淑娟也并非是完美的大家闺秀的典范,至少在对自己姐姐的婚事上,她仍忍不住说两句闲言碎语。
  由此可见,韩、詹两个正面形象,也并非十全十美。虽仍继承了宋代戏曲创作的“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的传统程式。但是却已经打破了全善或全恶的人物塑造模式。
  此种人物塑造方法,使人物鲜明丰满起来,使之成为了更接近于社会生活的“人”而不只是具有某一种属性的模板。同时有利于通过塑造一个人物而创造出一整个人物关系系统,这不但加重对次要人物的描写力度,也有利于使主要人物在与人物关系网中的其他成员的相处中反映出其多层次多角度的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古代戏曲丛书——风筝误》.
  [2]《李渔〈风筝误〉的喜剧特色》.
  [3]《论“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的文艺美学观》.
  作者简介:曹前(1993—),女,汉族, 山西, 山西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陪葬青铜器与文献记载比较商末周初不同的饮酒风气,并且将《诗经》中关于酒的篇章与《尚书·酒诰》思想内容进行互证分析,探讨周初的禁酒令对于周代酒文化的影响。探讨商周不同饮酒风气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尚书·酒诰》;《诗经》;青铜器;商末酗酒;周初禁酒;酒德文化  一、西周初的禁酒风气  《史记·太史公自序》言“《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
期刊
抗日战争将曾今的“雨巷诗人”戴望舒逼出了象牙塔,他无力再“撑着油纸伞”,也不想再“默默彳亍”。受尽迫害的他在狱中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与他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在意象和语言上皆透露出一种独到的美。  品读这首诗歌,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它的题目。从语法上来看,“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题目并不完整,而且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确。由此,便会引申出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是残损的手掌,用残损的手掌要做什么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姿,当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也日渐新奇和充实,但是小说的目的与旨归依旧离不开反应广阔的现实生活和愉悦人们的审美情趣。且中篇小说有其容量与情节的限制,那么既能够敏锐地感应时代、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内含着高超的艺术创造功力的小说便不多见。著名女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便是当中的翘楚,在当代文坛上独具异彩,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期刊
摘 要: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大街》是他的名作。身处当时女性主义运动时期,他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女性主义思想影响。本文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大街》的主人公卡罗尔分析,得出她是一个改革家,自由主义者,信仰家,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及社会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卡罗尔;女性主义;改革家;自由主义者;信仰家  辛克莱·刘易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在1930年因“他充沛有力
期刊
摘 要:兰波,一颗善良而无助的灵魂。在他逝世后百年中人们不断追寻其身影,这位“被缪斯的手触碰过”的人间天使在短暂的三十七年中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我是他者”的主张,并在艺术世界中以超时代的精神探求真实、“界定未知”。让我们走近兰波,走近他的诗歌,以俯拾一点爱与美的折光。  关键词:兰波;诗歌;本质  一、兰波其人  二零一二年一张“兰波等人在亚丁宇宙饭店台阶上的合影”被巴黎的两位图书馆理员发现,这引
期刊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但它一经形成,便又成为教育的主题,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班集体教育的力量,并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为,一个良好的班级体不仅能向全体成员提出奋斗目标、有健全组织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纪律和很强的集体舆论,还有融洽的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样的班级体必然
期刊
临近中考,学生们每天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星期四,当我上完第一节英语课走出教室时,班长突然把我喊住,说有话对我说。他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鼓足勇气说:“老师,是关于我好朋友张勇的事情,其实我很矛盾,害怕和您说了之后,他会因为您知道而更加的自暴自弃,可是不和您说吧,作为好朋友,我不能看着他一天天堕落下去。”我对他说:“相信老师,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们一定能帮到他的。”他开始讲给我听,原来张勇这一段时间
期刊
摘 要:在庄子哲学中,人生问题——人与所处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全自己——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他发挥的核心。在追求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然本真的境界过程中,与世俗社会必然局限的张力使得庄子不得不寻求解决之道。解决之道就是心斋。而心斋中关于心的讨论,又必然带来关于形的思考:在关注心的过程中,形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吗?本文试图以《庄子》内篇为核心,兼之少量外杂篇进行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庄子哲
期刊
摘 要:“下宫之难”是春秋时期晋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事件在不同的史书中记载有所不同,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对其史实进行辨析,形成多方观点。研究这些学者的已有观点,并对“下宫之难”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探析,可以看出《赵世家》对下宫之难的记载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但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人们对这一故事的普遍重视和广为传播,下宫之难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传承了中华传统文
期刊
自1994年毕业至今,我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已经21年了,一路摸索着走过来,现在越来越觉得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来读读书是很必要的。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校领导的组织下,我有幸读了不少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著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总觉得自已的时间不够,可如果你细细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你会受益匪浅。利用这次暑假,我又一次翻开了这本书,虽然先前读过,可现在重新拜读,仍有许多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