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月18日,由《财经》杂志主办的“《财经》年会: 世界·中国2005——预测与战略”在京成功召开。本届年会邀请了国内外财经界及政界名人出席,并分全球战略展望、产业与战略、金融与投资、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展望等六个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欧盟前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先生和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分别就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做了回顾和展望。
2004年:相对令人满意
从全球层面上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04年还是不错的。对大多数国家来说,GDP平均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GDP在2004年增长了4%,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很令人满意的数字。在一个不稳定的全球背景之下,应该说美国和中国呈现了非常好的成果。
另外,那些新兴的经济体,即印度、巴西、南非、印尼等也做的不错。欧洲和日本可能达不到平均水平了。
2005年:机遇与风险同在
2005年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因素,还有一些可能是负面的因素,以及一些风险。
首先,2005年看起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年份,因为有去年已取得的成果做基础,美国和中国表现得很好,希望这个势头保持到今年。
我们希望的2005年的增长率在8.5%左右,中国通常超过这个水平。南非、巴西、印度、还有东南亚的经济体,也祝福他们能走好,尽管现在有了海啸的袭击,希望这些经济体能够很好地做出反应,从而保证2005年是实现增长的一年。欧盟和日本应该也能稍微有一些好转。
欧盟去年实现了扩大,新成员的活力要比整体水平高一些,这是一个积极因素,还有一些欧洲国家有可能推出一些新的经济政策,我们有望实现稳定。油价、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相关的一些价格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利率也能保持在一个相比而言较低的水平上,所有这些看起来是不错的,只不过非洲仍然是不容乐观的。
那风险到底在哪些地方呢?可持续性是一个风险所在,经济的可持续性、地区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都是我们面临的风险,每一个世界经济的参与者都面临这三个挑战,当然具体三种挑战的构成比例,对每个经济体而言是有所差异的。
谈到经济可持续性,显而易见,美国有一个双赤字的问题,就是它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这说明它经济的增长不是一个完全可持续性的。[经济的可持续性,地区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我们面临的三个风险]在调整这一方面,步伐还是比较慢的,有一些调整可能进行得太粗暴了点,没有太考虑到全球经济中其它参与者的一些利益。
货币也有风险,就是美元利率的调整,好象从目前来看控制得还算可以,尤其是考虑到美元和一系列亚洲货币之间的联系的话,我的观点是如果美元下挫步伐加快的话,它可能会使亚洲地区的这些和美元挂钩的货币出现类似速度的利率下降,比如说日元。这样带给欧元和其它货币的压力也相当大,基本上有经济稳定性这方面的风险,以及地区之间,社会发展方面的风险。
第二,风险正在使社会和区域的紧张程度加剧,分析一下不同经济体发生的不同的情况,就会明白全球化的快速步伐使一些地区拥有了不同的强势,像在中国、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地方,或者拉美都会看到这样的迹象,这种区域性的差异有可能加剧,因为全球化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世界范围内去看会有5%到10%的人口的生活水准不但没有改善,实际上还在恶化中,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在发展的平衡性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必须加以调整的风险。
最后,也是跟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就是环境问题。美国和中国是世界的两个大国,他们其实对环境都是非常敏感的,可能欧洲或日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那么大,但对中国和美国来说,环境是一个很潜在的大问题。中国领导人对环境的看法是快速发展演变的,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已经很尊重环境了,而且也充分考虑到环境制约。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加注重保护环境了,当然这些政策能不能贯彻落实是要拭目以待的。所以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都面临环境制约的因素。
自我改革与国际合作是根本
现在各个国家都面临很多的风险,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如何能够确保走上正确的道路呢?如何能够增加我们乐观的因素,并减少不乐观的不稳定的因素呢?这个问题原则上来说答案是非常简单的。
首先,各国要自我反省,自我改革。
美国显然要做很大的努力,要提高储蓄率,因为美国的经济跟其它国家很不一样,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人不爱存钱。
中国要处理很多的问题,包括中国现在要重组自己的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
欧洲要改革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欧洲国家要做很多宏观改革,这些宏观改革在欧洲各国或多或少都已经开展起来了,这些改革要靠欧洲各国自己政府的努力。
日本要进行自己的改革,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它的潜力。
各个国家都要重视自己的改革,任何国际和作、对话磋商的机制,都不可能取代各个国家自己的国内改革,国内的努力的。
第二,必须确保在贸易、经济、金融这些事务上进行合作。
在解决很多国际问题上,国际合作当然是很好的出路。现在国际治理的机制,是前人传承下来的,但这种国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很脆弱的。世界面临这么多挑战,但是国际合作的机制相对来说是非常苍白的。[现在国际治理的机制很大程度上还是很脆弱的]所以各国要利用国际体系,如WTO,欧美体系等,在2005年大家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议程是什么,现在西方八国集团由英国做轮值主席国,他们很关注非洲的发展问题了;联合国要回顾自己的发展议程;WTO在2005年底会在香港召开部长级会议,希望能完成多哈最后一轮的谈判。
现在国际治理的机制还没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如果有的话我认为这个共识首先是关于发展的,就是说国际社会有这么多的风险要处理,又有那么多的发展中国家仍然被排斥在全球化的进程之外,他们得不到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靠自己的自力更生,但国际治理体系也应多帮助这些国家,联合国、欧盟、WTO等都必须转变一个方法,去更好的鼓励和奖励那些勇于改革的发展中国家,这样才能在全球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才能共同分担挑战,共同分享全球化的利益。
(帕斯卡尔·拉米先生,原欧盟贸易委员,在他任职期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且多哈会合得到起动。他曾供职于法国的金融部门以及财政部,还担任过法国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他曾经受到很多国家的嘉奖。)
2004年:相对令人满意
从全球层面上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04年还是不错的。对大多数国家来说,GDP平均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GDP在2004年增长了4%,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很令人满意的数字。在一个不稳定的全球背景之下,应该说美国和中国呈现了非常好的成果。
另外,那些新兴的经济体,即印度、巴西、南非、印尼等也做的不错。欧洲和日本可能达不到平均水平了。
2005年:机遇与风险同在
2005年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因素,还有一些可能是负面的因素,以及一些风险。
首先,2005年看起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年份,因为有去年已取得的成果做基础,美国和中国表现得很好,希望这个势头保持到今年。
我们希望的2005年的增长率在8.5%左右,中国通常超过这个水平。南非、巴西、印度、还有东南亚的经济体,也祝福他们能走好,尽管现在有了海啸的袭击,希望这些经济体能够很好地做出反应,从而保证2005年是实现增长的一年。欧盟和日本应该也能稍微有一些好转。
欧盟去年实现了扩大,新成员的活力要比整体水平高一些,这是一个积极因素,还有一些欧洲国家有可能推出一些新的经济政策,我们有望实现稳定。油价、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相关的一些价格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利率也能保持在一个相比而言较低的水平上,所有这些看起来是不错的,只不过非洲仍然是不容乐观的。
那风险到底在哪些地方呢?可持续性是一个风险所在,经济的可持续性、地区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都是我们面临的风险,每一个世界经济的参与者都面临这三个挑战,当然具体三种挑战的构成比例,对每个经济体而言是有所差异的。
谈到经济可持续性,显而易见,美国有一个双赤字的问题,就是它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这说明它经济的增长不是一个完全可持续性的。[经济的可持续性,地区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我们面临的三个风险]在调整这一方面,步伐还是比较慢的,有一些调整可能进行得太粗暴了点,没有太考虑到全球经济中其它参与者的一些利益。
货币也有风险,就是美元利率的调整,好象从目前来看控制得还算可以,尤其是考虑到美元和一系列亚洲货币之间的联系的话,我的观点是如果美元下挫步伐加快的话,它可能会使亚洲地区的这些和美元挂钩的货币出现类似速度的利率下降,比如说日元。这样带给欧元和其它货币的压力也相当大,基本上有经济稳定性这方面的风险,以及地区之间,社会发展方面的风险。
第二,风险正在使社会和区域的紧张程度加剧,分析一下不同经济体发生的不同的情况,就会明白全球化的快速步伐使一些地区拥有了不同的强势,像在中国、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地方,或者拉美都会看到这样的迹象,这种区域性的差异有可能加剧,因为全球化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世界范围内去看会有5%到10%的人口的生活水准不但没有改善,实际上还在恶化中,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在发展的平衡性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必须加以调整的风险。
最后,也是跟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就是环境问题。美国和中国是世界的两个大国,他们其实对环境都是非常敏感的,可能欧洲或日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那么大,但对中国和美国来说,环境是一个很潜在的大问题。中国领导人对环境的看法是快速发展演变的,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已经很尊重环境了,而且也充分考虑到环境制约。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加注重保护环境了,当然这些政策能不能贯彻落实是要拭目以待的。所以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都面临环境制约的因素。
自我改革与国际合作是根本
现在各个国家都面临很多的风险,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如何能够确保走上正确的道路呢?如何能够增加我们乐观的因素,并减少不乐观的不稳定的因素呢?这个问题原则上来说答案是非常简单的。
首先,各国要自我反省,自我改革。
美国显然要做很大的努力,要提高储蓄率,因为美国的经济跟其它国家很不一样,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人不爱存钱。
中国要处理很多的问题,包括中国现在要重组自己的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
欧洲要改革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欧洲国家要做很多宏观改革,这些宏观改革在欧洲各国或多或少都已经开展起来了,这些改革要靠欧洲各国自己政府的努力。
日本要进行自己的改革,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它的潜力。
各个国家都要重视自己的改革,任何国际和作、对话磋商的机制,都不可能取代各个国家自己的国内改革,国内的努力的。
第二,必须确保在贸易、经济、金融这些事务上进行合作。
在解决很多国际问题上,国际合作当然是很好的出路。现在国际治理的机制,是前人传承下来的,但这种国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很脆弱的。世界面临这么多挑战,但是国际合作的机制相对来说是非常苍白的。[现在国际治理的机制很大程度上还是很脆弱的]所以各国要利用国际体系,如WTO,欧美体系等,在2005年大家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议程是什么,现在西方八国集团由英国做轮值主席国,他们很关注非洲的发展问题了;联合国要回顾自己的发展议程;WTO在2005年底会在香港召开部长级会议,希望能完成多哈最后一轮的谈判。
现在国际治理的机制还没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如果有的话我认为这个共识首先是关于发展的,就是说国际社会有这么多的风险要处理,又有那么多的发展中国家仍然被排斥在全球化的进程之外,他们得不到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靠自己的自力更生,但国际治理体系也应多帮助这些国家,联合国、欧盟、WTO等都必须转变一个方法,去更好的鼓励和奖励那些勇于改革的发展中国家,这样才能在全球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才能共同分担挑战,共同分享全球化的利益。
(帕斯卡尔·拉米先生,原欧盟贸易委员,在他任职期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且多哈会合得到起动。他曾供职于法国的金融部门以及财政部,还担任过法国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他曾经受到很多国家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