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写作”是对男权的反抗还是掉入男权陷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pl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体写作”这一概念最早由埃莱娜西苏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女性主义理论家企图在男性中心的语言结构和象征体系之外寻找构建女性话语的可能性。可以讲“身体写作”看作是女性主义理论家对男权主义进行的一次语言反抗;但是在“身体写作”提出之前对于“现存语言=男性语言”这一等式是否成立并没有得到结论,并且在“身体写作”的实际运用中容易滥用性,从而使女性沦为满足某些读者情欲的猎物。那么“身体写作”究竟是对男权的反抗还是掉入男权陷阱?
  关键词:身体写作;男权;女性主义;女性语言;男性语言
  作者简介:王彦文(1995.29-),女,广西桂林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身体写作”的提出是为了走出女性作家在语言存在上的困境。迄今为止男性话语仍然是这个世界的主导性话语,女性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必须借助男性的语言进行写作和思考。艾莱娜 西苏提出“阴性书写”来对抗“阳性书写”,强调身体写作对于女性写作的重要性:“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她们必须创造无法攻破的语言,这语言将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妇女的身体带着一千零一个通向激情的门槛,一旦她通过粉碎枷锁、摆脱监视而让它明确表达出四通八达贯穿全身的丰富含义时,就将让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母语以多种语言发出回响”[1]西苏倡导让女性运用身体的语言,用女性敏感的、独特的、未经“逻各斯主义”同化的感觉来书写女性整体的、超越男性束缚的全部体验,从而打破千百年来束缚女性写作的单一语言模式。[2]
  从“身体写作”说法的提出来看,“身体写作”可以看作是在男权统治下的文学史中为女性发声作的反抗和斗争,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反抗。
  但是“身体写作”中张扬女性“欲望主体”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满足了公众(尤其是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被“看”的性对象,沦为了欲望的符码。从这一点看,“身体写作”的实际运用结果与其提出的目的的期望是大相径庭的。它实际上满足了男性的欲望,女性化身为“荡妇”掉入其欲望陷阱中。
  再回到“身体写作”提出的目的——为了走出女性作家在语言存在上的困境,为了摆脱男性话语的控制,不去模仿男性语言而使用自己的语言去创作。可是男性语言的定义本身是否是合理的,是否现已存在的写作语言就是所谓的男性语言?在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的情况下,用简单的“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将语言模式被区别化后,是否是无形中承认了这个未被证实的等式,从而更加牢固了男性语言,并且进一步巩固了其权威性和专利性,进而在无形中强化男权的权威性?
  又或者做一个大胆的假设:男权主义者利用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将已存在的写作语言与男性语言等同,然后在女性开始从事写作时再采用这种语言便被冠以模仿的“罪名”,进而逼迫女性再去寻找一种新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是否是女性自己的语言,就需要观察它是否符合男权主义者的需求,如果符合便默不作声任其发展;如果不符合,便大声疾呼这不是“女性语言”。
  可以发现如果不理清楚“现存语言=男性语言”这一等式是否成立,女性作家无论是模仿还是创新,无形中都掉入了男权主义者们早先设下的陷阱。而“身体写作”也只不过是陷阱中的一只硕大的猎物罢了。
  “身体写作”提出是为了挑战男权作的斗争,用女性自己的语言为女性自己发声;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身体写作”在向男权发出挑战的同时,女性是否被反抗的热血迷惑了双眼掉入男权主义早已安排好的陷阱之中。
  参考文献:
  [1]艾莱娜 西苏.美杜莎的笑声[C].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201.
  [2]张利红.在喧嚣与骚动中沉寂没落——对“美女作家”女性意识缺失的审视[J].学术交流,2008年,166(1):167.
  [3]赖翅萍.对身体权利的误读与滥用——重读美女作家与“身体写作”[J].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49(5):78-83.
其他文献
摘 要:作者用三代人三个家庭来讲述着共同历史之下的个人历史,以及共同历史对个人历史造成的影响,值得深思的是,共同历史是否造成了个人历史之茧,那么这个茧应当如何去破,破茧之后又是否能成蝶,都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历史;个人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茧》是张悦然的长篇小说,发表在
摘 要:《少女小渔》展现了华人移民女性的典型小渔在西方社会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作为他者存在的华人移民在异邦“失名、失语、失身分”,找不到自身价值,然而小渔最终以仁爱和包容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严歌苓;移民;边缘化;自我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少女小渔》中的小渔是千千万
摘 要:八十年代的煤矿工人形象主要出现在改革文学当中,作为社会变革的失落者的煤矿工人形象却较少有人书写,而这一形象的背后却是转折时代所特有的工人的复杂情感体验。  关键词:社会变革;失落者;煤矿工人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十七年”,是煤矿工人最难以忘怀的时代,政治上,他们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经济上,他
摘 要:杂文《拿来主义》作为鲁迅先生文学观的代表作,闪烁着先生高深的文学造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先生幽默、讽刺和辩证法的修辞手法在文中随处可见。本文着重以文章特点为剖析对象,表达读后感受。  关键词:幽默艺术;主义;新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即便今天读来也是感受颇深。先
1     会议结束后,新上任的赵总与退居二线的余总亲切握手道别。我的顶头上司、办公室姚主任则尽心尽职的站在一边,三人呈现出完美的等边三角形。而三角形之外,还有一个西装笔挺的小黑点,他是赵总像皮箱一样随身带来的秘书高岭。他即将取代我。  我随着人群走到电梯间时,忽然感到后脖子一凉,哦,我,一个秘书,当领导们都还站在主席台上握手时,怎能随所有人一起甩开膀子走呢,这是相当严重的玩忽职守!也是自暴自弃、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大量从西方文学中汲取养料,现代主义得到充分发展。香港女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受到了当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全文是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以其自始至终的“我”的单一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线索,展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意识。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现代主义意识;解读  作者简介:孙超(1990-),男,山东菏泽人,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