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个性化评价探因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无序、低效的状况。从现象上看,这样的现状是令人着急的:没有成体系的理想的作文教材,教学实践的随意性大;阅读和写作的严重脱节;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而在这些令人困惑的现象背后,存在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作文评价。作文评价可以促进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反映中学生作文的实际现状,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提升,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价标准的弊端
  然而,现实的作文评价却十分混乱,令人忧虑。在现行的写作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如下两套评分标准:一套是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在现有的高考体制下,考试大纲中的写作要求对中学写作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决定着中学写作教学的取向、内容和方法。另一套是由语文教师本人对课程目标的个性化理解、写作及写作教学知识、经验、鉴赏取向、态度、人格等构成的评价标准。
  遵循前一种标准,会导致作文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学生作文中极具个性的东西也就常常被忽略,分数往往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教师对习作高下的评定都是以分数来体现的,教师判分的标准往往是含糊的。而后一种标准则更是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因为评价主体存在个体差异,对课标的理解、写作经验、鉴赏取向、人生态度等都有不同,自然地,对作文评价的优劣也就参差不齐。于是,也就有了高考阅卷中阅卷老师不同的评分结果,同样的一篇文章,有老师给出57分的高分,而有老师却只给出42分的基准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董蓓菲指出:“我国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各地、各级学校的统一考试沿用的是内部自拟的标准,不少评价标准既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依据,也不和国家课标的学段目标完全对接。”
  此外,评价主体多为一元和单向,教师居于绝对的地位。评价的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沟通交流。文章的优劣以教师个人的喜好为评价标尺,缺乏民主、互动。即使有面批,但也碍于时间、精力等因素,难于坚持。
  个性化作文评价成为趋势
  诸多的弊病指向传统的作文教学和评价方式,轻易否定了学生许多天真的想法,忽视了生动活泼的个体性,在渐渐丢掉真实、坦率、真诚的优良文风的同时,人性和个性成为时代的呼唤。于是,一场关于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讨论空前热烈,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个性化写作”的相关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等。自然,作为写作教学重要环节的“个性化作文评价”的研究也就成为讨论的要点之一。构建合理科学的个性化作文评价方式,促进作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张扬怎样的“个性”,似乎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述也过于笼统,没有分化为具体目标,即没有适当的“内容目标”“操作目标”。由于表述过于笼统、泛化,导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较大落差,目标和内容之间的落差势必影响到作文的评价,这也是造成当前作文评价改革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那该怎样理解个性化作文,又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呢?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个性化作文,因为个性化作文是实施个性化评价的对象。有老师认为,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个性在作文过程中得到贯穿始终的具体体现,其意就是“文如其人”。也有老师认为,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特征的学生习作。那么,什么又是“作文的个性化评价”呢?湖南师范大学教师孙伟兰认为,就是发现、尊重和接纳中学生有差异的个性,并通过多元渠道和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具有不同个性的中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多种素质融合的基础上分别得到自主建构的、和谐的、能动的和有创造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新质的作文评价方式。
  “个性化写作”的特征
  这样一来,师生之间就构成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关系,评价主体要对评价对象的习作进行个性化评价。评价对象,即学生的习作应具备应有的“个性化”特征,作文个性化评价才能有章可循,真正落于实处。而对于还没有走入社会、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其“个性化写作”就应具备以下特征:
  要有正确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 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对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其中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频出,如诚信缺失、信仰磨灭、道德滑坡、良知泯灭,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表现在写作中,是一种义无反顾地以反叛和颠覆的勇气,去坚守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的写作自由,有独立的意识和自由思想,能反弹琵琶,能张扬个性,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凡事过犹不及,有些学生错误理解了个性和个性张扬的界限,认为别人支持的我唱反调就是个性,大家认可的我否定就是个性,也有一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呈病态,明是“个性张扬”“关注个人内心体验”,骨子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所以,“个性化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即能自由思想,敢说真话,可以表现欢乐、赞颂美好、褒扬奉献、讴歌崇高;也可以书写伤感、抨击丑恶、仇视腐化、揭露渺小。
  要体现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满口“假话”“大话”“空话”,抑或网络语言,人云亦云,缺乏真情实感,模式化倾向明显,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也就不具备个性的彰显。作家肖复兴先生在引导儿子肖铁作文时,就教儿子要会表达真情实感。肖铁在小学四年级时精心养了一只龙虾,后来死了,肖复兴先生借此事引导肖铁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龙虾之死和他悲伤的心情。肖铁在文章中写到:“弟弟告诉我,临死前,它使劲拍打水面,而且大声叫唤。这会不会是它得了重病,难受得厉害才使劲叫嚷?这会不会是它临死前分外想我,深情地在叫唤我回来。”这样的文章,很真实地表达了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真实感情,也凸显出个性。肖复兴先生是一个真正懂孩子和懂教育的好父亲、好教师,能从孩子认识事物的实际出发,结合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对事物所持有的情感特点,肯定孩子思想的真实性,表意的真切性,使儿子爱上写作,并发表了多部作品。   要具备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学生不能简单地、随意地用自由写作来代替所有的作文写作。写出个性,从根本上讲,并不只是单纯的写作技巧的问题,所以,写作还是应该先回归到本质上来。像其它学科那样,写作也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常进行作业练习,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要有专门的写作训练课,还要有灵活自由的日记和随笔,题型上既要有选材宽泛,没有文体限制的话题作文,还要有中规中矩地从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要求严格的命题作文等,还要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广博阅览,注重积累。这样,学生的写作基础才能扎实,才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精彩的作文来。
  作文个性化评价主体的评价态度
  个性化作文,包括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化和学生作文个性化。在谈作文个性化评价的时候,自然要谈到教师在个性化评价中的个性体现。在个性化作文评价中,教师应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作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在灵动丰富的人文世界自由飞翔,就必须有充满灵性、悟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引导。要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进行个性化评价,教师的评价态度非常重要,而影响教师评价态度的应该是教师的学识素养,评价理念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学识素养影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态度 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渊博的学识。一名教师,既要读鲁迅,也要读梁实秋,既要读叔本华、尼采,也要读金庸,既要读卡夫卡,也要读韩寒,既要读李清照,也要读张爱玲,还要与时俱进……要给学生“个性化写作”作出相对公平的评价,教师必须经常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要争取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积淀。要从繁忙的事务中摆脱出来,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做“下水”示范,再来指导写作,评价学生作品,才会由衷地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教师的评价理念制约着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态度 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它不只是负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良好的写作个性的课程。但很多教师因为受落后的写作观念和相应落后的评价理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作文中飞扬出的个性视而不见甚至严重扼杀。2012年云南高考一篇优秀作文《十年九夏的温暖》因阅卷老师的原因就给出了36分的低分,好在公平的阅卷模式救了它,最后以56分定格。评价理念的落后,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只会写应付考试的现代八股文,而发挥一下想象,张扬一下个性,便会认为是出格或跑题。
  教师的人格特质决定着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态度 教师的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教学行为,当然也就影响着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态度。教师面对学生作品,不是用冷漠的面孔和死水般的情感对待,更不会用一盆冷水浇灭学生写作的热情,面对学生作品中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能设身处地地领悟和感受,能耐心地倾听,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用自己的激情点燃每一位学生的创造之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成为学生的知音,信得过的朋友。在作文评价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作风民主、胸怀开阔的教师会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尽量呵护学生的可贵个性。同时,面对学生独特却失之偏颇的见解,情感,真挚却消极颓废的人生价值取向,刻意追求另类而故作惊人的语言,作风民主、胸怀开阔的教师会冷静对待、巧妙引导,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把学生引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如果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没有良好的关系,那么,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受到学生的抵制和排斥,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发挥激励、调节等评价功能。
其他文献
教师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训作为建设一支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受到了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着提高培训质量,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旬刊记者于2月19日专程到北京教育学院采访了吴松年教授。  《教育》旬刊: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教师培训加大了投入力度,并规定每5年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说,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水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现在,有人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推荐一些成人读起来都相当难的经典作品,学生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于树泉建议说,要考虑经典,又不限于经典,同时兼顾其他优秀作
“竹临风而不倒,因其有节;骨相抵而无伤,因有软韧相接”,作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节”“软韧”,唯有贴切、相当,方能衔接得法、稳固全局。如果将一个人的语文阅读素养比作一辆疾驰的列车,那么,小学、中学……都是它的车厢,若车厢之间不能牢牢衔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把视野投放到课外的广大生活领域和教材外的优秀读物
在澳大利亚,政府所委托的一份报告中呼吁取消员工集中分配,建议赋予校长雇佣和解雇员工的权利。这只是反映了公立学校为顺应市场力量而不断增加的应对策略之中的一种因素。新南威尔士州教师联盟在《未来计划》里对雇员协议的认可预示着它将对公共教育进行新一轮的攻击。在所有的改革中,政府表明,它的意图在于下放给校长更多的权利。这也是校长改革的一部分,让校长的角色从教育者转换为管理者。  显然,政府从实行地区选择的失
中国地图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那块“飞地”上,靠近北京的地方,就是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燕郊镇地处首都东大门,距北京天安门30公里。三河市冶金中学就坐落在燕郊国家级高新区,学校建于1976年,最初是国家地质总局下属冶金地质一勘局子弟学校,2003年划归地方管理,生源主要来自中直单位的职工子弟和外来务工子女。近年来,学校围绕“奠基工程”,大力开展“阳光育人”,教学成果飞跃性地发展。校长卞文杰说:对于校长而言
8月1日,青岛市成立市志愿服务学院。该学院由青岛市文明办主导筹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建设,是全国首家政府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办的公益性志愿服务培训机构。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很快,目前已拥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1万多支、注册志愿者45.2万人。志愿者已成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岛城文明形象的重要力量。去年以来,青岛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着力建立健全包括培训管
在语言发展方面,低口语自闭症儿童往往不能通过使用口语来和别人进行沟通,根据数据统计,大约有25%至50%的自闭症儿童属于低口语自闭症者范围。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会通过哭喊、手势或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诸如此类“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却让想与之交流的人“猜不透、想不明”,在人际互动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当行为。即使有些孩子能发展出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也仅仅体现于鹦鹉式、隐喻式和电报式的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刊登王平祥的文章指出:科教融合是大学本质、办学目的及育人形式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大学回归本真、修订目标、创新育人方式的必然取向。因此,现代大学要想实现科教融合,必须扭转现有政策导向,打破既定利益格局。促进现代大学实现科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大学和教师联手行动。促进现代大学实现科教融合,政府应资助大学进行基础研究,让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智力源;大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们提出“让每个孩子受益最大化”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三大板块为载体  三大板块包括“德爱板块”“才艺板块”“科智板块”。所谓“德爱板块”是指对所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心、责任心的培育,正
温颜博,中共党员,1972年12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璧光小学语文教师,先后荣获云南省“骨干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称号。  温颜博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个春秋。在教学一线,她历经过无数坎坷,也受到了锤炼与提升。先后被评为云南省“骨干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优秀中队辅导员”,五华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区“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称号;她撰写的《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