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去路(组诗)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泊在寻找着落的途中


  定位于:凡夫俗子一个
  吃饭,走步,睡觉
  身价之外,什么都不闻不问
  没有做到。对人世的忧虑
  时不时簇生出波涛
  一匹匹马膘肥体壮
  四下,找不着缰绳,笼头,嚼子
  掌铁也大多破旧
  养马的人只顾膘情,不思调教
  何以让它们驰骋疆场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无法按捺。于是
  压得很低的天空下
  一颗心常常漂泊在——
  寻找着落的途中

连阴雨


  那么多的云彩
  浇了透水
  仿佛一块块湿毯子
  把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
  风带着潮气一阵紧过一阵
  将所有的鸟儿赶入巢中
  雨幕,揭开
  老天摆出城府很深的样子
  三天,五天,抑或更长
  摸不透它手中的出牌
  于是,过阴天的人们陷入忙碌
  匆匆走水淘米★
  文火炖肉冒出热气
  取出窖藏的豌豆烧酒
  窗外,墙根下,苔藓发疯般
  滋长开来
  ★走水淘米,油炸糕制作最捷徑的一种浸米方式。

想起洪水


  暖水川,快三十年不发洪水了
  风吹得软弱无力
  草也失去生气
  无聊时,就反复玩味那句话
  “种树种草,让雨水不下山”
  应验。河里再没漂起过一只绣花鞋
  自古留下的景状一夜不见
  后人脑子里开始空白
  也给懒汉们一个耍嘴皮子的机会
  “再无法回河南吃麦子了”★
  ★准格尔大川的水都流向黄河。小时候川里发洪水,
  一旦两岸有人畜被卷走时,乡人就怏怏道:唉,回河
  南吃麦子去了。

留着星星,给天空


  按理说,重锤击打
  钉子应该记得进入的深浅
  我只顾赶路,从小到大的
  过程,不少模糊
  真不如那些看着我长大的人
  了解我
  寻觅,拜访。无奈,一些年事已高,失记
  一些,已经悄然离去
  再也无法找回我的生长细节
  走入视野的
  终将走出视野
  这是个规律
  现在.我把不少看书写字的时间
  用在观察孩子身上
  并准备好了笔墨
  以保证那些向我打听过去的人
  不至于失望
  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记忆的天空,要留着星星

探寻去路


  韧劲,开始不冒热气
  要求自己半道冷静下来
  反思,择善而从
  大半生的喜好,已经尽力
  一棵树上吊得太久
  日渐失去支撑。水路不畅
  不妨走走旱路
  一个人的明智,也许就是在
  酒酣耳热的那一刹
  毅然放下杯盏,离开
其他文献
向大海致意  碎银。蓝钻。金涛的流苏。舞者的余韵。  沉锚。暗礁。珊瑚。朽木。早无生死之心。  海面的静谧与水底的波澜,柔韧且了无挂碍。  海面上空,驾着幼兽逡巡的王,亲切如睦。  令人警醒的魔法。众鸟飞散,时间停顿。魅力掌控于一粒细水、恒沙与轻风。  理乱流,清浊世,荡恩仇。漂流瓶正孤独捎走人间的悲喜。  净目。涤身。荡胸。以悬浮的盐的翠粒。以恻隐,以微软的轰鸣。  独自对镜,在沉湎中获得力量。
期刊
我只能相信  我只能相信  冬日来临之前  “犁翻起深处的黑土”  我只能相信  天空崩塌之前  “筛子提了足够饮用的水”  我只能相信  当爱开始之前  路途遥远,鞋已挂在檐下最重要的事  她说  吃一根棒棒冰吧  那是在傍晚,遛完小灰  之后的事  我像一条河那样淌着  天上还挂着薄云彩  大姐们的广场舞早已火热  河边的钓鱼人闪着蓝光  我像一条河那样淌着  再没有比吃一根棒棒冰  更重要的
期刊
绝句·玉山图  千山雪没无人迹,万里尘清天籁沉。  缥缈飞来闲野鹤,悠悠带月入空林。浪淘沙令·登黄鹤楼   烟敛碧云收,横笛吹秋。鱼龙惊起万千愁。仙子已随黄鹤远,月照危楼。   暮色满汀洲,人似沙鸥。古今世事总悠悠。星月涌波天地阔,江水东流。忆少年·金陵怀古   古今多少,荒台落日,苍苔断碣。红尘似春梦,有悲欢谁设。   世事浮云无可说,几时回、六朝豪杰。露桥淡烟里,任笛吹明月。绝句·扬州作  前
期刊
他们收割了一万年的阳光  该遗忘的,早已经遗忘  我的血液,我的家乡我千年的姓氏  那些被反复肢解的时光就像  体内被割的器官  今天,我没有权力遗忘  今天只属于亡灵,他们是时间的审判者  那些细节,染红喜马拉雅山的雪峰  他们提升了今天的海拔  他们从废墟里探出头来  黑洞洞的眼眶,命令钢铁重新回到钢炉  随手扯起一条古老的河流,将它  倒挂在天上  他们让时间哑口无言  让每一天,都变成了时
期刊
乡村是传统中国的生存样态,是传统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使中国呈现出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的特征。现代文明的莅临,全球化的席卷,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使之难免走向沦陷和疼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体验和书写着这一乡土经验和沦陷之痛,构成现代文学的一大母题。时至今日,作家们的乡土情结与乡愁感受更为浓烈,在评论界引起的关注与反响,也是与日俱增的。  乡村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自然空间,它历来都是一个文化空间,也是一个
期刊
我是从一首长诗认识南鸥的,那首《断碑,或午夜的自画像》的长诗也许不应当被忽略和遗忘,我至今仍然认为,那是他建立起自我诗人形象的一次非常漂亮的出场,尽管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具有相当辨识度的诗人。自那时起,一个有重量的诗人南鸥定格在我的视野,他的“我在自己的家乡成为异乡人”的生存恐惧和精神孤独成为滋养他诗歌魂魄的乳汁。可贵的是,他一路写来,像一名无畏的勇士,又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深刻地嵌入历史的记忆与个体的
期刊
云,或从军轶事  左前方老式卡车腾起的水雾,  接踵看不见的云,  在闷闷不乐穿梭。  我在想,是哪块云  会砸下击落我,  它们把比光跑得还快的我,  粗暴地左右一揽,拧成绳。  有人忙里偷闲示范,  重要文件,进入保险箱。  二十年前,我在其中放置诗稿。  几张面目模糊的纪念钞,  薄薄的,夹在诗集中间。  好像我在读诗时,拥有  双重之财富。  这癖好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某个光顾的贼跳进去
期刊
乡村作为人类从自然到社会最初的存在场域,作为社会存在的原初空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社会演绎的最初的基点,数千年来,存续着人类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承载人们的思想、情感、习俗,让人类的存在得以从自然形态到社会形态逐步演化,进而演进为城镇和高度繁荣的城市形态。一、乡村从来就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初资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度,乡村抒写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期刊
诗歌的有我和无我之论现已不新鲜,但绝非过时。我手写我心,读吴少东的诗歌,一个鲜明印象是几乎每一首都凸显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谓无“我”不成诗。中年写作也不新鲜,泱泱诗国,除了一些“后浪”汹涌而来还够不着中年的河堤外,相当数量的诗人跌入了中年写作的旋涡。中年的疏松及疏松并发症,让大多数人的体力、心力和笔力相继松垮坍塌。所谓“月到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吴少东的迥异处在于身处中年,或有左右摇晃之时但
期刊
对称的夜晚  亥时将尽时,雨倏然停下了  沿河的沥青路面清爽,暗过  两旁茂盛的杂树,杂树暗过  天空,天空暗过灰色的云。  万物暗过我  驾车顺着看不见的流水回家  园林灯点拨的狭长丛林  与河水与彼岸成为阔大的整体。  一边霓虹灯愈发明亮的城市  比起厚重的另一边,此时轻浮。  我一人一车压着  我很少想到自己的分量。  我不是砝码。不是驼背上的稻草  国道上疾驰太多超载的重卡。  中年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