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需要灵活调控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尊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回忆一下,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
  师:请××同学把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在课题的两边。
  (生上台板书,学生在板书时,“哈默”写得小,“杰克逊”写得大,课堂上笑声一片。)
  生:老师,他写得不好看。
  生:他的字一大一小,不协调。
  师:是的,××同学写得是有大有小,但是上台来写的勇气还是值得称赞的。我们请他上台,再把那个写大的词写一遍,老师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写好。
  (生上台重新书写,终于写成了一样大小。)
  以上案例是笔者在一次组内公开课时,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教学意外,执教者在让学生板书时,预料不到学生会写成一大一小。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还是挺强的:首先,他顾及到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了那位学生“上台书写的勇气”;接着,又给该生一次机会,体现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但是笔者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予以肯定的同时,却为这位教师没有抓住意外的生成,而错过一次演绎精彩课堂的机会而惋惜。
  就上述教学片段出现的那个意外生成,教师可顺着学生“出错”的板书,重新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采用“故错法”进行教学。以下是笔者随后在自己班级里教学本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从现场教学看,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在自己发现错误,找原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片段1】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板书:哈默、杰克逊。故意将“哈默”写得小一点,将“杰克逊”写得大一点。)
  生:老师,你写错了。
  生:老师,你写得字怎么一大一小?
  师:老师这样写着就不改了,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帮我个忙。请你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能否从文中找出理由,说说我为什么把“哈默”写得小,把“杰克逊”写得大f
  (生朗读课文,思考。)
  生:他们俩的年龄不同。杰克逊大叔年龄大,哈默年龄小。
  生:哈默是个落难人,没东西吃,他脸色苍白,瘦骨嶙峋,此时他需要有人给他食物。而杰克逊大叔正是给他们送食物的,他们的处境不同。
  生:因为哈默是个逃难人,杰克逊大叔是个镇长,两个人的身份不等,所以老师把“哈默”写得小,把“杰克逊”写得大。
  【片段2】
  师:故事还在继续。在同学们读接下来的故事前,老师要把黑板上的板书改一改。
  (将板书上的“哈默”与“杰克逊”改得一样大。)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了?
  生:老师把“杰克逊”写得与哈默一样大了。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请继续读课文,找一找原因。
  (生再一次读课文。)
  师: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因为急需要食物来填饱肚子的哈默,在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师:哪件事?
  生:哈默拒绝了杰克逊大叔给他的食物。
  师:他为什么会拒绝?
  生:哈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一看,哈默是怎样拒绝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片段3】
  
  教学临近结束,突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板书还要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上台,把哈默擦掉,又重新大大地写上“哈默”两字。
  师:为什么这么改?说说你的想法。
  生:哈默用自己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尊严,让杰克逊大叔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
  生:年轻人哈默用劳动来换取食物。可见他的人格之伟大。
  生:哈默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同时也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未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
  ……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具有指向性和再造性的特点。所谓指向性就是指课堂预设。再造性是相对于课堂生成而讲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教学意外,不要轻易地用刻板如一的预设模式去解决问题,要适时灵活地对教案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及过程的组织进行二次创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优化的状态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艺不在于事先确定好的课堂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不为学生察觉地根据具体隋况作出的修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上,这样才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随时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即时的调整处理,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创新的课堂,艺术的课堂。
  
  责任编辑:王颖
其他文献
推进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校本培训具有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  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关注”阶段理论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早期求生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如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二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更重视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第三是关注学生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向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阅读和习作这两个领域专家们已有广泛的研究,而在口语交际这个领域,却鲜有涉及。不过,部编教材已经开始改变: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口语表达教学,更应该是口头语境适应教学。学生在社会性的口语交际时,说的时候要懂得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措辞和语言,并辅以相应的肢体语言
渴望上公开课  刘 祥    也许是年过不惑的缘故,只感觉心中的激情开始一天天远逝。课堂,慢慢地成了一种可以闭了眼睛完成的技术活儿,于是我想,我是不是需要上一些公开课了,因为公开课能使我变得赋有激情。  从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算起,已无法统计上了多少节公开课。我是一个个性孤傲的人,公开课,并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总喜欢在夜深听课的人越多,课就上得越出彩;听课的级别越高,课也上得越成功。  其实,生活中
在小学的学校管理组织架构中,学科教学方面的机构是各科的教研组或称学科组,教育管理方面的机构则有各年级的级组。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成员组成的微团队被称为学科工作坊。学科工作坊的工作任务既有别于同一学科的其他年级,也有别于同一年级的其他学科,需要其成员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另一方面,学科工作坊的工作又是科组工作和级组工作的汇合点,需要其成员有全局观念,协调好本学科教学与年级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说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三字经》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三字经》从宋朝开始,即为儿童启蒙、初学的第一课本,具有传播中华民族人伦纲常的基本常识、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有利于美德教育的开展,堪称是“蒙学之冠”。《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如诗一般,
在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美丽的长江边上,在江津二中的校园内,活跃着一位身患肺癌却坚守着工作岗位,鞠躬尽瘁献身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在近一年多来的时间里,用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演绎出一连串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他就是重庆市江津二中语文教研组长、高三(5)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共产党员甘平。  甘老师1983年大学毕业,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已有20多年,正处在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黄
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因教师对复习课的价值理解与把握不到位,常常会把复习课与练习课混在一起,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或是“炒冷饭”,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讲一遍,没有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增长,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也不爱上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查缺补漏、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笔者认为,复习除了以上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知识有更高层次的理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一味地读、说,那么学生的情绪将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一堂缺少凝神静思的课堂,何来智慧的碰撞?所以,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只动口不动手”的痼疾,结合阅读教学巧设即时练笔。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紧随阅读教学,读写结合,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因此,能否把握“练机”,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问“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间,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虑,同样,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忧虑与关切。钱老之问,必有他的心底之答,但他没有明言,留白于人间,也就成了国人共同企求、探寻的谜底。  在思答钱老之问时,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西南联大为参照系。当年,战火纷飞,灾难频仍,侷处西南边陲,除了聚集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 抠“文眼”——由课题设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