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尊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回忆一下,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
师:请××同学把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在课题的两边。
(生上台板书,学生在板书时,“哈默”写得小,“杰克逊”写得大,课堂上笑声一片。)
生:老师,他写得不好看。
生:他的字一大一小,不协调。
师:是的,××同学写得是有大有小,但是上台来写的勇气还是值得称赞的。我们请他上台,再把那个写大的词写一遍,老师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写好。
(生上台重新书写,终于写成了一样大小。)
以上案例是笔者在一次组内公开课时,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教学意外,执教者在让学生板书时,预料不到学生会写成一大一小。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还是挺强的:首先,他顾及到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了那位学生“上台书写的勇气”;接着,又给该生一次机会,体现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但是笔者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予以肯定的同时,却为这位教师没有抓住意外的生成,而错过一次演绎精彩课堂的机会而惋惜。
就上述教学片段出现的那个意外生成,教师可顺着学生“出错”的板书,重新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采用“故错法”进行教学。以下是笔者随后在自己班级里教学本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从现场教学看,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在自己发现错误,找原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片段1】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板书:哈默、杰克逊。故意将“哈默”写得小一点,将“杰克逊”写得大一点。)
生:老师,你写错了。
生:老师,你写得字怎么一大一小?
师:老师这样写着就不改了,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帮我个忙。请你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能否从文中找出理由,说说我为什么把“哈默”写得小,把“杰克逊”写得大f
(生朗读课文,思考。)
生:他们俩的年龄不同。杰克逊大叔年龄大,哈默年龄小。
生:哈默是个落难人,没东西吃,他脸色苍白,瘦骨嶙峋,此时他需要有人给他食物。而杰克逊大叔正是给他们送食物的,他们的处境不同。
生:因为哈默是个逃难人,杰克逊大叔是个镇长,两个人的身份不等,所以老师把“哈默”写得小,把“杰克逊”写得大。
【片段2】
师:故事还在继续。在同学们读接下来的故事前,老师要把黑板上的板书改一改。
(将板书上的“哈默”与“杰克逊”改得一样大。)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了?
生:老师把“杰克逊”写得与哈默一样大了。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请继续读课文,找一找原因。
(生再一次读课文。)
师: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因为急需要食物来填饱肚子的哈默,在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师:哪件事?
生:哈默拒绝了杰克逊大叔给他的食物。
师:他为什么会拒绝?
生:哈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一看,哈默是怎样拒绝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片段3】
教学临近结束,突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板书还要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上台,把哈默擦掉,又重新大大地写上“哈默”两字。
师:为什么这么改?说说你的想法。
生:哈默用自己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尊严,让杰克逊大叔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
生:年轻人哈默用劳动来换取食物。可见他的人格之伟大。
生:哈默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同时也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未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
……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具有指向性和再造性的特点。所谓指向性就是指课堂预设。再造性是相对于课堂生成而讲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教学意外,不要轻易地用刻板如一的预设模式去解决问题,要适时灵活地对教案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及过程的组织进行二次创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优化的状态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艺不在于事先确定好的课堂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不为学生察觉地根据具体隋况作出的修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上,这样才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随时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即时的调整处理,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创新的课堂,艺术的课堂。
责任编辑:王颖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回忆一下,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
师:请××同学把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在课题的两边。
(生上台板书,学生在板书时,“哈默”写得小,“杰克逊”写得大,课堂上笑声一片。)
生:老师,他写得不好看。
生:他的字一大一小,不协调。
师:是的,××同学写得是有大有小,但是上台来写的勇气还是值得称赞的。我们请他上台,再把那个写大的词写一遍,老师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写好。
(生上台重新书写,终于写成了一样大小。)
以上案例是笔者在一次组内公开课时,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教学意外,执教者在让学生板书时,预料不到学生会写成一大一小。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还是挺强的:首先,他顾及到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了那位学生“上台书写的勇气”;接着,又给该生一次机会,体现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但是笔者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予以肯定的同时,却为这位教师没有抓住意外的生成,而错过一次演绎精彩课堂的机会而惋惜。
就上述教学片段出现的那个意外生成,教师可顺着学生“出错”的板书,重新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采用“故错法”进行教学。以下是笔者随后在自己班级里教学本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从现场教学看,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在自己发现错误,找原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片段1】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
生: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板书:哈默、杰克逊。故意将“哈默”写得小一点,将“杰克逊”写得大一点。)
生:老师,你写错了。
生:老师,你写得字怎么一大一小?
师:老师这样写着就不改了,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帮我个忙。请你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能否从文中找出理由,说说我为什么把“哈默”写得小,把“杰克逊”写得大f
(生朗读课文,思考。)
生:他们俩的年龄不同。杰克逊大叔年龄大,哈默年龄小。
生:哈默是个落难人,没东西吃,他脸色苍白,瘦骨嶙峋,此时他需要有人给他食物。而杰克逊大叔正是给他们送食物的,他们的处境不同。
生:因为哈默是个逃难人,杰克逊大叔是个镇长,两个人的身份不等,所以老师把“哈默”写得小,把“杰克逊”写得大。
【片段2】
师:故事还在继续。在同学们读接下来的故事前,老师要把黑板上的板书改一改。
(将板书上的“哈默”与“杰克逊”改得一样大。)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了?
生:老师把“杰克逊”写得与哈默一样大了。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请继续读课文,找一找原因。
(生再一次读课文。)
师: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因为急需要食物来填饱肚子的哈默,在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师:哪件事?
生:哈默拒绝了杰克逊大叔给他的食物。
师:他为什么会拒绝?
生:哈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一看,哈默是怎样拒绝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片段3】
教学临近结束,突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板书还要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上台,把哈默擦掉,又重新大大地写上“哈默”两字。
师:为什么这么改?说说你的想法。
生:哈默用自己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尊严,让杰克逊大叔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
生:年轻人哈默用劳动来换取食物。可见他的人格之伟大。
生:哈默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同时也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未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
……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具有指向性和再造性的特点。所谓指向性就是指课堂预设。再造性是相对于课堂生成而讲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教学意外,不要轻易地用刻板如一的预设模式去解决问题,要适时灵活地对教案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及过程的组织进行二次创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优化的状态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艺不在于事先确定好的课堂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不为学生察觉地根据具体隋况作出的修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上,这样才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随时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即时的调整处理,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创新的课堂,艺术的课堂。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