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在各种网络发达、手机、电脑普及的现代,青年人已经没有了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上的微博、微信、短信、热点新闻、论坛帖子等这些吸引眼球的、娱乐性的碎片。培养人们对纸质经典图书深度阅读的习惯,是当前网络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读书;网络阅读;网络阅读问题
【中国分类法】G255.25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在这个时间段内都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世界读书日。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的时间里,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演戏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可见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书籍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云朵离不开风,小鸟离不开树林一样。阅读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拓展着我们的眼界,淬炼着我们的人格。
读书是为了让心灵的土壤不再贫瘠,让内心充实安稳,不焦躁、不浮躁,面对生活充满力量。可是,当今时代,传统的读书方式和习惯已经彻底的被网络改变了,青年人越来越不能够认真的读一本纸质书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上的微博、微信、短信、热点新闻、论坛帖子等这些吸引眼球的、娱乐性的碎片,这些“碎片”文字占据了青年人大部分的阅读内容。近日发布的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阅读的增长迅猛。专家指出,其中主要的部分属于“碎片化阅读”。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公交车上、地铁车厢里、饭桌上、甚至走路、骑车时,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大量的青年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回到家中或者到办公室,则是对着电脑刷微博、看娱乐新闻或者网络游戏、聊天、看网络小说等,这些似乎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这种网络化的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带来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任何问题都只靠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得答案,这样不容易形成深度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要将读者拉回到读书中来。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培养人们对纸质图书深度阅读的习惯,是当前网络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 化零为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来阅读
每天抽出一小时钟或半小时,那么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在假期中每天有不少的时间可以大量的阅读,少玩会儿网络游戏、少睡些懒觉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读书。这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许多学有所成的人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二、 擦亮慧眼,有选择的读书,读好书
书是读不尽的,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很多书籍无非是在描写如何取悦上司,如何牟利,如何诱惑别人,如何满足欲望。现在的很多网络媒体也是这样,它们充满了凶杀、血腥、暴力、隐私、绯闻,这些东西会给青年人负面的影响,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焦虑、贪婪、投机取巧、越来越不懂如何正确选择。因此凡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必须慎加选择。网络时代下,各种资讯和电子小说变得很时髦,现代青年也不断的追时髦而读一些内容其实并不健康的网络小说。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大多数青年人在网络潮水的裹挟下渐渐的失去了选择好书的能力和判断力。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就须去请教有学识的老师或者长辈,请他们给予指导或者读那些中外的名著和经典。许多有文化的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只有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读新书,而是希望人们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擦亮慧眼,谨慎选择。
三、 读的多不如读的精,读书贵在读的彻底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修身,不断完善一个人的素养,提升一个人的学识,从而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好书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经典的书籍我们获取了营养,传承了智慧,改变了我们狭隘的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拥有一种更加博大的梦想,创造一种更加伟大的价值。北宋宰相赵晋就有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所以,读书不在多,而在于读的精,读的透彻,学以致用。”
四、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做人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慨乎言之:“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是现代青年的毛病。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他一生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当今网络时代的青年人已经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本书了,一切都追求效率,每天被爆炸的信息所淹没,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连脾气性格也跟着浮躁了起来,做事情没有了耐心和韧性,很多年轻人做出了不可思议的极端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这都是因为被当今网络和媒体大量的负面讯息所影响,使得年轻人扭曲了价值观而造成的。失去了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远大理想和社会担当。在古代读书并不必要,做人是必要的,今天读书成了必要的,却没有时间做人。读书是为了“知”,“知”为了“行”,知行合一才能够做好人。梁簌溟先生告诉我们读书和做人应该是一件事,做人就是在生活中证明他读到的那些道理。如今的青年人确实需要向大师们学习,做一个在学术上诚实的人,不哗众取宠的人。脚踏实地读好书,做好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读书;网络阅读;网络阅读问题
【中国分类法】G255.25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在这个时间段内都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世界读书日。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的时间里,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演戏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可见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书籍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云朵离不开风,小鸟离不开树林一样。阅读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拓展着我们的眼界,淬炼着我们的人格。
读书是为了让心灵的土壤不再贫瘠,让内心充实安稳,不焦躁、不浮躁,面对生活充满力量。可是,当今时代,传统的读书方式和习惯已经彻底的被网络改变了,青年人越来越不能够认真的读一本纸质书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上的微博、微信、短信、热点新闻、论坛帖子等这些吸引眼球的、娱乐性的碎片,这些“碎片”文字占据了青年人大部分的阅读内容。近日发布的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阅读的增长迅猛。专家指出,其中主要的部分属于“碎片化阅读”。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公交车上、地铁车厢里、饭桌上、甚至走路、骑车时,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大量的青年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回到家中或者到办公室,则是对着电脑刷微博、看娱乐新闻或者网络游戏、聊天、看网络小说等,这些似乎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这种网络化的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带来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任何问题都只靠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得答案,这样不容易形成深度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要将读者拉回到读书中来。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培养人们对纸质图书深度阅读的习惯,是当前网络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 化零为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来阅读
每天抽出一小时钟或半小时,那么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在假期中每天有不少的时间可以大量的阅读,少玩会儿网络游戏、少睡些懒觉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读书。这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许多学有所成的人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二、 擦亮慧眼,有选择的读书,读好书
书是读不尽的,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很多书籍无非是在描写如何取悦上司,如何牟利,如何诱惑别人,如何满足欲望。现在的很多网络媒体也是这样,它们充满了凶杀、血腥、暴力、隐私、绯闻,这些东西会给青年人负面的影响,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焦虑、贪婪、投机取巧、越来越不懂如何正确选择。因此凡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必须慎加选择。网络时代下,各种资讯和电子小说变得很时髦,现代青年也不断的追时髦而读一些内容其实并不健康的网络小说。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大多数青年人在网络潮水的裹挟下渐渐的失去了选择好书的能力和判断力。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就须去请教有学识的老师或者长辈,请他们给予指导或者读那些中外的名著和经典。许多有文化的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只有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读新书,而是希望人们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擦亮慧眼,谨慎选择。
三、 读的多不如读的精,读书贵在读的彻底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修身,不断完善一个人的素养,提升一个人的学识,从而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好书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经典的书籍我们获取了营养,传承了智慧,改变了我们狭隘的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拥有一种更加博大的梦想,创造一种更加伟大的价值。北宋宰相赵晋就有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所以,读书不在多,而在于读的精,读的透彻,学以致用。”
四、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做人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慨乎言之:“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是现代青年的毛病。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他一生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当今网络时代的青年人已经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本书了,一切都追求效率,每天被爆炸的信息所淹没,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连脾气性格也跟着浮躁了起来,做事情没有了耐心和韧性,很多年轻人做出了不可思议的极端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这都是因为被当今网络和媒体大量的负面讯息所影响,使得年轻人扭曲了价值观而造成的。失去了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远大理想和社会担当。在古代读书并不必要,做人是必要的,今天读书成了必要的,却没有时间做人。读书是为了“知”,“知”为了“行”,知行合一才能够做好人。梁簌溟先生告诉我们读书和做人应该是一件事,做人就是在生活中证明他读到的那些道理。如今的青年人确实需要向大师们学习,做一个在学术上诚实的人,不哗众取宠的人。脚踏实地读好书,做好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