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在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分必要,是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要推行通识教育,必须从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质内涵、采取多种形式实施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入手。坚持通专结合、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大学》开篇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和西方教育界提出“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识教育的理念,于1945年在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书中,教育被广义地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某一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教育关注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思想的人和公民的教育。简单的讲,专业教育是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事”,通识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1]
  伴随教育产业化的步伐,象牙塔里圣洁纯粹的教育,变得功利性和目的性越来越强,通识教育被挤到大学教育的边缘。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72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中,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位居前列,“政治理论””学习被排在最末一位,可见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倾向已十分明显。2010年发生的药家鑫杀人案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有的用人单位反映签约的大学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缺乏诚信;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有外资企业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
  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出专业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面手”综合型人才。当前,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就存在就业渠道相对单一,后续发展劲头不足,视野面不够开阔等问题。在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分必要,是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本文认为通识教育的推行,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质内涵
  通识教育( liberal education),源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通识”二字,可解释为“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 S. 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现在,通识教育是欧美一些高水平大学相当成熟的教育理念[2]。它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二是个性品质的训练,三是公民意识的陶冶,四是公共能力的培养。可见,通识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性的教育。通识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办学理念,它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站在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作为大学的理念就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简言之,通识教育就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通识教育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服务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弟,需要解决的是该国社会与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较宽厚专业知识基础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理工科大学而言,应该深刻领会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质内涵,不应将通识教育简单地视为“专业科+ 通选课”的组合,不应将通识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当中,更不应该将通识教育内容限制在人文、社科领域。[3]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不仅应该包括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包括对是,还应该统领学生在本科教育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范围,让大学教师、管理人员、学生都清楚地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表达不同意见,并在共同探讨当中逐步澄清思想。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成为相关的专业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由于理工类专业课程具有成熟的结构体系,以及严格的时间安排,通识教育需要调整自身的角色地位,从课程设置的内部规律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对相关专业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强调通识教育并非与专业学习相脱节,而是旨在培养“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通识教育的开设应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长远的兴趣;打破文理壁垒,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人文精神,以及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人文关怀,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所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行业领域的精英。
  (二)采用多种形式实施通识教育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手段不仅包括课堂内的学习,还包括招生方式、专业选择、课程设置、选课方式、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管理等环节。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识教育并不应等同于单纯的课堂讲授的通识教育基础课,而应该涉及更为宽广的领域和学校生活。
  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深层参与的问题。很多课程大班授课,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客观上造成学生展示的机会少,仅有的机会也总是让少数学生分享。因为不需要参与,课后学生更不需要做准备工作,也因此使得学生形成通识并不重要的印象。由于教学方式沿袭传统的讲授法,教師讲得多,把很多本来应该是学生的责任无形中消解了。单就阅读量来说,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差距悬殊。美国一个大学生每周课程要求的阅读量大约在500- 800页,而我们这里的大学生每周阅读量可能不到100页。为什么读得这么少? 因为都是上大课,听听就行,不要求课后读很多书。我国通识教学中较少开展小班讨论,这也导致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没有大量的阅读和研讨,学生不会静下心来理解、剖析书中的观点,而没有进行深度的思考,何来精辟的批判呢? 学习的经历本身就是重要的方法习得的过程和手段,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养成也才可能水到渠成。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做法,增加“通识”课程及所占学分比例。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特别强调培养兼有文、理知识的通才。强调本科生必须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比如实行“2+2”培养模式,把全部课程分为通识课与专业课两大板块,按一级学科招生,新生入校后,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只分班级,一律修读本学科所定的通识课程,是为“前2”;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各专业,分专业教学,按计划培养,是为“后2”。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时代,专业化是快速变动的社会不断进步的特征,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人才也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之一,专业性成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学生的成功之路往往在于选择一种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职业的人”、“本领的人”和“技能的人”。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拥有“养家糊口”的本领,足以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取向,生存在充满激烈竞争社会中难免会追求“一技之长”,以凸显一种竞争优势。所以,当今大学生总是很关注自己的专业选择,以及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的养成,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推动其身心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这种过分的专业化教育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结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视野窄、思路不活,缺少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在个人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等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
  大学的专业教育侧重育才,而通识教育侧重育人,如果“育才”压倒了“育人”,就会导致学生掌握了高新技术却缺乏人文素养,具备了学识却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失败的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育才和育人应该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正如学者李曼丽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互为补充的,绝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尤其是工科类专业,相当一部分就是根据工种和产品来划分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和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向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才型的人才会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宠儿。大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智能结构、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好的情商和团队意识以及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这种全方面、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才能为自己找准合适的工作岗位加重砝码。
  通识教育可以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具有“纠偏导正”的作用。表面看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相反的理念而相互排斥,把它们结合起来一起融入教育实践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养。一个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探险的经验,会成为他终身受用的素質。即使他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但他却可以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实际工作者,他能够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思考实际的工作问题,他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想能力。这样的一种专业教育,乃是一种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它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无二致。通识教育要造就的是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并不绝对地排斥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识教育。从而,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往往是充分和必要的了。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据调查,大学生逃课这一非偶然现象,反映出学生对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的不满情绪。作为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迫切的使命感,自觉主动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上课质量,对课程赋予新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基础课更要追踪新观念,引进新理论,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尽可能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甚至在有条件的专业使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教育要打破传统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思想的束缚,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参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水平的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解惑、授业,还要传以做人之道。一个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要推行通识教育,教师的素质最为关键,要把大学做大做强,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三、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鲜明的价值导向性,能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和发展人类的美好人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一个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具备正确的感情和理性。只有当大学毕业生确保自身坚守道德底线,勇于承担失信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这样才能避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本能排斥。然而,这些并非专业教育所能完全给予,坚持通专结合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王雷. 开展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路[J]. 大众科技 , 2011, (1): 111-112
  [2]杨春梅. 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 现代教育科学 , 2004, (4): 7-10
  [3]冯永泰. 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1): 141-144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名称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08035)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4)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对羊腹泻病症的简单了解,针对造成羊腹泻疾病的原因,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所掌握的诊断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保证羊圈环境卫生、采用科学饲养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地域更广,范围更大;同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残酷。因此,为了而对残酷的竞争,企业通过和其他企业合作,来增强自身
猪肉一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种类,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因此生猪养殖户有必要重点关注对影响猪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从养殖源
重金属污染不仅使农田土壤肥力退化,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并且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及人体健康。而生物炭因其特殊的性质具有较好的农用价值和环境污染修复潜力。关于生物炭对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官兵骨科住院疾病谱,为军队骨科疾病防治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调阅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部队伤病员住院病历,按国际疾病分类(I
重庆是有名的“山城”,山地占76%,丘陵占22%,平地占2%。重庆拥有3657.6万亩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