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nz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作物的生产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核心,满足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入研究我国现代农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我国农作物的不断高产和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科学体系至关重要。对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加国民经济产值,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大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现代农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概述
  (一)经验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追溯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历程,在50年代这个时期对农作物高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积累和推广先进劳模经验上。这个时期,研究农作物高产的重点是研究与作物生育相关的各项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建立一个最理想的生育环境,让农作物能够实现合理的生育进程从而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经验高产栽培技术时期,江苏农科院对上海劳模陈永康"三皇三黑"的总结、吉林农科院针对朝鲜族的劳模崔竹松的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总结是两个典型的代表。由于该时期只是凭借典型劳模的经验总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产栽培体系,故作物产量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高产形态指标和模式栽培技术体系
  在60-70年代,对于作物高产栽培的研究从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转化到作物自身外部形态各项指标。主要通过研究作物的外部形态如:叶面积、株高、叶色变、穗数等来达到协调苗、株、穗、粒等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培育结构合理的群体达到高产的目的。到了70-80年代,研究的重点变为"模式化栽培"、"指标化栽培"等,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这个时期的研究较以前时期有所提升,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经验模式的束缚。
  (三)超高产栽培技术
  在经历了上述两个栽培技术发展阶段后,对于高产栽培的研究必然要进入超高产阶段。超高产阶段对作物生产进行了巨大的技术革新,该阶段使作物的产量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升了30%,实现了高产栽培的重大突破。通过对影响作物高产栽培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和内源激素等作物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人工定向控制,真正做到控制作物的生育过程,从而达到实现最佳产量的高产栽培目的。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科学化,农业的科学化又要求农作物的栽培必须由经验转为科学现代化,因此,超高产栽培技术顺应现代农业的要求研究作物生产的内在本质规律,根据定量化的对策,完成其数学化、整体化、规范化、模型化和自动化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预计需要粮食为6.4亿吨,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坚持走高产栽培的道路。从我国农业特点来看,现代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和超高产方向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农作物高产栽培的实践
  (一)遗传因素
  遗传对农作物高产栽培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对作物育种的影响。育种通常分为引种、系统育种和杂交等三种方法。通过引种从外地引进品种,经试验试种之后就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对于解决生产上急需品种快速有效,该方法简便易行且见效快。引种过程中要注意气温、日照、土壤、降水和栽培技术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育种是对自然变异进行作物自然选择的一种方法,多用于自花授粉作物、无性繁殖作物和常异交作物等,该方法简单易行、快迅有效,可以连续选优。杂交育种通过在不同亲本间的杂交来达到在后代中创造变异从而培育新品种的目的。
  (二)环境因素
  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水分、温度、土壤和肥料等方面。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长过程本身并不一定需要光照,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在暗处也能生长,但是在暗处生长的植物形态是不正常的,如果能够控制光照强度与时间,就能控制作物的生长,使作物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收成。在农作物代谢过程中的各种反应里,除光化学反应外的所有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受到温度的影响。水分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可以调节植株体温、影响农作物的开花、授粉、受精及病虫害的发生等。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农产品。
  (三)栽培技术
  在影响农作物高产栽培的诸多技术中比较重要的有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土壤耕作技术通过调节作物土壤水分含量、化解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除草和疏松土壤等来优化耕层结构和调节孔隙比例。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作物所需肥料品种,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病虫草害每年都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防治作物病虫草害是保证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可见,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现代农作物的产量达到高产栽培水平,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水平:
  (一)加强理论研究
  要继续加强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其在各领域的不断应用,超高产栽培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密切结合,如:生物遗传工程,作物生理生化、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是势在必行。将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在超高产栽培中综合应用和研究,综合配套研究目前有突破性的技术措施和高产栽培理论。
  (二)注重跨学科交流
  由于现代农作物高产栽培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组织多部门的跨学科研究,引进多学科知识的人才和进行研究队伍建设。同时由于农作物高产栽培研究的任务重,战线长,内容多,这就需要加强各个不同学科和部门的科技交流,必要时可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在跨学科交流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和政策方向,这样才能促进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让农业走上现代化、规模化、高效性的道路,发展的重点一定要放在科技创新上,将理论研究同实践相结合。实现农作物高产栽培要改良遗传因素,改善环境,提高栽培技术。只有研制出更高效更能适应环境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才能使其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达到高产的目的。栽培技术走向规模化,用机械化代替劳动力,充分解放劳动力,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教师行为方面提出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了冷静而客观的思考。通过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有关理念的学习,结合乌丹一中生物教学中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反思。  关键词: 新课改 生物教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具体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
桫椤是一种起源古老的大型树蕨,其种群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属于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全球分布最多的是中国贵州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本文主要根
立案侦查12名原省部级高官rn天津市委原代理书记、原市长黄兴国,河南省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天君,国家安全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马建,湖南省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张文雄,
期刊
政治工作是良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通过政治工作的展开,能够高度宣扬我国光明的发展道路和优秀的理论纲领,还能够排除非主流糟粕的思想.本文就通过浅析习近平总书记
【摘 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关键词】教学理念;创新氛围  一、创新性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  (一)师生互动气氛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
总有什么令人上瘾——又怕有什么真的上瘾.rn人总是在左右摇摆、前后纠结中,过活.像那个在两垛草之间走来走去的驴子,终不至于死掉,但直接后果是用时间消磨,也把时间消磨.
期刊
摘 要 为了保障证券市场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就要保障其真实性。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四点标准为完整、准确、及时以及真实。然而目前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财务信息实际使用者与其有关提供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并不相同。本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 财务信息 上市公司 失真 对策  随着国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
重庆,一座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古城.最早筑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今渝中区东部范围筑城建都.一首《重庆歌》,清晰记录了兴建于明代的重庆城“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
期刊
日常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仍是谬误百出。冷静深刻地思考一下,便可以找到其根源所在: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的建构。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融汇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能由若干个知识点形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直至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将每个知识点孤立开了,不能纵横捭阖,在想用时无法运用或迁移。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中国的面食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地区,饮食习惯,气候条件和文化习俗差异很大,这反过来又导致每个地区的饮食特征不同,由于中国糖果生产过程的改革和创新,食品部门可以使其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