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要读原著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把会讲故事的人称为“故事篓子”。鲁迅就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故事篓子”。他读过“十三经”,熟通“二十四史”,又广泛搜求野史杂说,写过前无古人的《中国小说史略》,对东西方的文学、史学、哲学、美术等都广为涉猎,因而成了“故事篓子”。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个故事的连缀。人生不能没有故事,没有故事的生活是乏味的生活,没有故事的艺术是苍白的艺术。故事能感染现实的人们,能让人记住爱、记住恨、记住过去、反思过去、汲取生活营养并启示未来。理想是从故事生发的。《走近鲁迅》中的故事就是真实的。
  鲁迅离世80多年了。关于死后,鲁迅的本意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紀念的事情。”然而一直以来,鲁迅成为了一种中国文化的符号,忽而被摆上神坛,忽而被拉下神坛,始终搅动着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波澜。不管怎样,鲁迅仍然是20世纪最具启迪意义的思想家、最具品格的文学家和最博学并包的学者。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关于他的研究著作也浩如烟海,主要集中在鲁迅思想、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随着“经典化”进程的开启,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被学习、被研究,作为思想的利器被尊崇,而作为人之子的鲁迅,主张立人为本,崇尚自由与爱,他具有普通人一样的肉身。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鲁迅研究”是一门广为社会关注的显学。研究鲁迅的书出得越来越多,读也读不过来,许多的研究论文根本读不进去,甚至也读不懂了。近年来又出现了所谓研究鲁迅的“学院派”,还有“草根派”。鲁迅难道不是谁都可以研究的吗?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一些研究,诸如兄弟之情就扯上弗洛伊德,文学论争就是你死我活,这恐怕也是鲁迅厌恶的研究方式。我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了30年,因工作关系与个人喜好,30年读鲁迅的原著基本没有中断过。个人看来,所有的研究都不如读鲁迅的原著来得过瘾。所以不如少研究,多读书。读鲁迅,要读原著,原著,还是原著。
  鲁迅身后的传记,算起来已出版了50多种,不同时期鲁迅传记的内容不尽相同,作者的视角、写作手法也不尽相同。《走近鲁迅》不是一本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书,而是300个鲁迅的故事。其中有鲁迅讲述的故事,鲁迅同时代人回忆鲁迅的故事以及鲁迅身后的故事,还有作者的一些零星杂感。这些故事是鲁迅的300个人生片段,将它们连缀起来也是一种故事文体的鲁迅传记。虽说是故事,但都是依据真实可靠的史料构成的真实故事,还原一个活生生的肉身之鲁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站在读者的角度把鲁迅讲述给读者。这300个故事并不能完全概括鲁迅一生的每一个细节,但故事的细节却会让读者更贴近鲁迅的人生。这故事是鲁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鲁迅的嬉笑怒骂、谈古论今。
  鲁迅把中国的历史用两句话来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期望“第三样时代”的到来。这“第三样时代”是什么?鲁迅没有说,那应该是没有奴隶的和“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时代吧。鲁迅一生的故事表明,他一生其实都在为这样的时代努力着。
  (源自《北京日报》)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1  纨绔逆袭:天才曾经是不学无术的少年  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出身名门,家学渊源,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医生和博物家,父亲继承衣钵也是一名医生,而母亲是科学团体的成员。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天才,少年时代的达尔文不仅没有展现出学习的天分,反而对学习毫无兴趣。比起拉丁文、希腊文和医学等正统学校教育,他更感兴趣的是打猎、骑马、养狗、捉老鼠、收集鸟蛋和矿物……不学无术,是达尔文少年时期的标签。
期刊
《聊斋》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异在它里面讲述的绝大多数都是鬼狐精怪的故事。据说,它的作者蒲松龄少年时应试文章也是出类拔萃的,初试考中,还被当时的考官们大加赞赏。然而,蒲松龄年轻时便是满脑子的荒诞离奇,写出来的东西不按套路出牌,与常人大相径庭。一鸣惊人之后就屢试不中,最后迷上了写“聊斋”故事,在家门前搭一草棚,供往来行人歇脚喝茶聊天,分文不取,只要每个人给他讲一个奇异的故事,他再以加工。《
期刊
人们常说,使用工具和理性是人优越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其实,鬼故事的产生又何尝不是呢?弗洛伊德甚至曾说,鬼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一项成就。  对于古人而言,有很多事情解释不了,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听到了奇怪的声音,虽然看也看得不清楚,听也听得不真切,但总有一种隐隐的威胁的直觉。  恐惧原是动物的本能,但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感到不安,又喜欢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能说服自己的
期刊
在知识传递的历史过程中,书一直居于中心的地位,故而那些书籍匮乏时代的大师往往很强调书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书跟最好的头脑、最有情趣的人展开充满激情的对话。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书籍过剩,是知识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化,以前花在读书上的工夫都被那些有意思的网站给吸引走了。所以一到“世界读书日”就有很多人大声吆喝,让大家读书,推介各种各样的读书文章,一些网站、公众号通过广告、优惠码、书单、排行榜等形
期刊
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他们跟我一起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在成长、在晚熟。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知识分子还乡这个角度的小说延续了上百年。当年鲁迅的《故乡》,欧洲或者美洲的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类似的作品。《晚熟的人》依然延续了这个视角,我
期刊
“感谢农家书屋,让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感谢农家书屋,给我这个山里娃一个梦想的‘百乐园’。”朱文星辰是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学生。他常常梦想着能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但父母很忙,没有时间带他出去,他每天看到最多的除了山还是山。后来,他发现家附近的唐崖镇农家书屋里有许多图书,通过阅读,他了解到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特色景观,也学习到许多科学知识。书屋,成为少年实现梦想的阶梯。  这是由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写这首词的时候,元好问十六岁。那一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年少气盛,踌躇满志。赴试途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说起民国时期的最美情诗,卞之琳的这首《断章》绝对榜上有名。能让卞之琳写出如此动人诗句的“你”究竟是谁呢?她就是张充和。  自卞之琳写下《断章》的近百年间,很多人都被他的脉脉深情所打动,却鲜有人知,张充和之于卞之琳,只是一段求而不得的苦恋。  让诗人为之倾心的张充和,何许人也?她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姨子,民国“张
期刊
《西游记》中,为了突出求取真经的难度,作者特意给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使得取经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对“唐僧肉”趋之若鹜。奇怪的是,在谈及“如何吃唐僧肉”的问题时,各路妖怪却出奇地一致,认为唐僧肉应该“蒸着吃”。至于其他吃法,似乎不太上得了台面。为什么会这样?  既然《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那么,按照唐人饮食文化,唐代妖怪真的有可能偏爱蒸肉吗?他们如果要吃唐僧肉,又会有多少种做法呢?
期刊
序:初夏之际,岁在丙申,明德先生于习民斋中偶得无名氏之六条遗训,念其文辞华丽,微言大义,于今世之人,殆大有裨益,故兹述于下,暂定其名曰《修身赋》,与诸君子同享,勿使古人之训遗没于世矣!  一曰:不作恶,多行善  为善为恶,不过意之所动;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间。积世之善,行一小恶,便受轮回之苦;累世之恶,心存一善,犹能立地成佛。人生一世,哪怕湮没无闻,至少心中坦荡;匆忙余生,不求富贵荣华,但得问心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