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搞好五年制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山东省教育厅曾于2000年2月颁发了《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并组织制定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与之配套的统编教材。我们在使用省编《现代汉语》教材时,发现教材中存在着诸多疏漏不足,并且迄今教材在全省使用了六年却一直没有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编教材的作用,便于教材的及时修订,引起专家学者对中师汉语教学的关注,我们将有关问题提出来,求教于大方。
笔者认为本教材的疏漏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存在知识性错误
病1 韵母总表将ong 归入了开口呼,将 iong归入了齐齿呼(见23页)。韵母“四呼”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出来的。而ong、iong的实际读音分别为[uη]、[yη],所以ong应放在合口呼,iong应放在撮口呼。
病2将“枪支”写成“枪只”(105页)。“只”“支”与“枝”三个同音量词有不同的搭配对象,不能混淆。对此,《现代汉语词典》作了如下区分:
枝② 量词。用于带枝子的花朵:一~梅花 。③量词。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枪∣三~钢笔∣一~蜡烛。
支2②量词。a.用于队伍等:一~军队。b.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新的乐曲。c.用于电灯的光度:二十五~光的灯泡。d.纱线粗细长度的计算单位。e.同‘枝’③。
只②量词 。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两~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一~鸡。c.用于某些器具:一~箱子。d.用于船只:一~小船。
病3 熟语的定义表述不严密(127页)。教材谈到:“现代汉语里有一些结构固定的词语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使用,其作用大致相当于一个词,这就是熟语。”其中的“词语”包括了词和短语,这与后文提到的“短语”重复,所以我们认为应将定义中的“词语”改为“词”。
教材将“词语”等同于“词”的错误,在谈排比辞格时同样出现了。像第265页谈到“排比不仅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成串排列,而且也可以是词语或文章段落的成串排列”。
病4 惯用语例子“挖墙角”(129页)应是“挖墙脚”。“墙角”与“墙脚”为同音异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是:[墙角]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墙脚]①墙根② 基础。惯用语“挖墙脚”原指掏墙根,用来比喻拆台,设想若挖的是“墙的角”恐怕只受一点影响而已,怎会导致倒台呢?
另外,教材中还出现了群众易写错的别字,像127页“相辅相承”的“承”应为“成”等。作为规范性教材,尤其是推行规范汉字的现代汉语教材,类似的错误更是不应该出现的。
二、教材引用的语言文字政策文件古老陈旧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是在社会前进中发展变化的。为了充分发挥汉语、汉字的交际作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颁布了各项规定。我们在传播知识、编写教材时,应及时按照新的规范进行调整。比如关于《简化字总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已经发布了有所调整的新版本,然而教材采用的仍是1964年的版本。再如,关于汉字的规范笔顺,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7年4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而教材则只谈了1988年的一些规定。另外,教材附录的《标点符号用法》《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都是国家语委已经废止的旧政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所收条目并不是56000余条(141页),而是6万余条;等等。
三、编写原则贯彻不够充分
尽管教材在前言与编写指导思想中谈到,为了适应学生特点与学科知识特点,贯彻了科学性、系统性、示范性、实用性、简明性原则,但综观教材,我们发现这一原则贯彻得并不充分。
1.实用性方面:我们知道,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上高中考大学,相对而言,中师生基础普遍较差。况且,山东省统一要求“现代汉语”课程在中师一年级开设。这就要求教材要适应学生的水平,避免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应该尽可能地加以举例说明,以便于理解。例如教材在绪论中谈语言的性质和现代汉语的特点时,就应有一定的举例,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理论概括。考察几种汉语教材,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等都对现代汉语的特点作了简单举例,方便了学生自学,而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好。
2.示范性方面:考虑到是给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编写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材中所采用的观点就应尽量符合一般的认识,未被大家基本认可的观点尽量不提为好。像教材认为简略式词是复合式合成词的一种类型,固定短语是短语的一类结构类型,是非问句中可用语气词“呢”等。这些有争议的观点是否应编入教材值得探讨。
3.科学性方面:首先,有些内容系统性不强、编写顺序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习惯。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在分节讲各级语法单位前先对所有的语法单位及句子成分作了综合性的、概括性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感性认识。张静的教材同样如此安排。而本教材则直接对各级语法单位进行详细介绍,但在谈词类、短语时就用到了“句子成分”“非主谓句”“主语、谓语、中心语”等概念,给一年级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再如本教材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放在“民族共同语、方言的定义”之前谈似乎也不妥。本教材认为“短语按内部结构关系或结构特点可分为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等几类”(168 页),实际上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等几种类型才是最基本的,应该先行列出比较合适。
其次,教材使用的术语应科学。例如“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词的语汇意义……所谓词的语汇意义,不是指词的具体含义,而是从许多具体的词中抽象出来的类别意义。”(见147页)其中“语汇意义”说法合适吗?一般认为广义的词义包括语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两种。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是不同的,许多工具书、专著都有阐述。《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谈到两种意义的区别:词汇意义是个体性的,仅为某个词所专有;语法意义是共同性的,为一整类词所共有。张静先生对语法意义作了分类,有抽象意义、关系意义、功能意义,其中抽象意义又叫类别意义,是从具体的词义、句义中按照语法特点概括而成的一种语法意义。可见教材将“语汇意义”改为“语法意义”或“抽象意义”更好。
再如教材103页采用了“联绵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的说法。关于双声、叠韵,《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都认为:它们是音韵学名词,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像这些工具书举了以下例子:“伶俐”“美满”“方法”为双声,“蓝天”“徘徊”“千年”为叠韵。可见,一般认为,“双声词”既包含联绵词,像“伶俐”,又包含合成词,像“美满”;同样“叠韵词”也包含了联绵词与合成词。所以,双声词、叠韵词不是被联绵词包含。像其他教材就采用了“联绵词可分为双声的、叠韵的、非双声叠韵的三类”这样更科学准确的说法。
另外,教材编写应尽量避免前后矛盾,教材在147页已说明划分词类的标准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副词、拟声词、叹词既然都能充当句子成分,那么应将它们归入实词,教材却在158页将副词、叹词、拟声词归入虚词。教材实际主要采用了意义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前后矛盾。
参考文献:
[1]杨秋泽.现代汉语[M].齐鲁书社,200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陈丽萍,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文法系中文教研室)
笔者认为本教材的疏漏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存在知识性错误
病1 韵母总表将ong 归入了开口呼,将 iong归入了齐齿呼(见23页)。韵母“四呼”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出来的。而ong、iong的实际读音分别为[uη]、[yη],所以ong应放在合口呼,iong应放在撮口呼。
病2将“枪支”写成“枪只”(105页)。“只”“支”与“枝”三个同音量词有不同的搭配对象,不能混淆。对此,《现代汉语词典》作了如下区分:
枝② 量词。用于带枝子的花朵:一~梅花 。③量词。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枪∣三~钢笔∣一~蜡烛。
支2②量词。a.用于队伍等:一~军队。b.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新的乐曲。c.用于电灯的光度:二十五~光的灯泡。d.纱线粗细长度的计算单位。e.同‘枝’③。
只②量词 。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两~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一~鸡。c.用于某些器具:一~箱子。d.用于船只:一~小船。
病3 熟语的定义表述不严密(127页)。教材谈到:“现代汉语里有一些结构固定的词语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使用,其作用大致相当于一个词,这就是熟语。”其中的“词语”包括了词和短语,这与后文提到的“短语”重复,所以我们认为应将定义中的“词语”改为“词”。
教材将“词语”等同于“词”的错误,在谈排比辞格时同样出现了。像第265页谈到“排比不仅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成串排列,而且也可以是词语或文章段落的成串排列”。
病4 惯用语例子“挖墙角”(129页)应是“挖墙脚”。“墙角”与“墙脚”为同音异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是:[墙角]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墙脚]①墙根② 基础。惯用语“挖墙脚”原指掏墙根,用来比喻拆台,设想若挖的是“墙的角”恐怕只受一点影响而已,怎会导致倒台呢?
另外,教材中还出现了群众易写错的别字,像127页“相辅相承”的“承”应为“成”等。作为规范性教材,尤其是推行规范汉字的现代汉语教材,类似的错误更是不应该出现的。
二、教材引用的语言文字政策文件古老陈旧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是在社会前进中发展变化的。为了充分发挥汉语、汉字的交际作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颁布了各项规定。我们在传播知识、编写教材时,应及时按照新的规范进行调整。比如关于《简化字总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已经发布了有所调整的新版本,然而教材采用的仍是1964年的版本。再如,关于汉字的规范笔顺,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7年4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而教材则只谈了1988年的一些规定。另外,教材附录的《标点符号用法》《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都是国家语委已经废止的旧政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所收条目并不是56000余条(141页),而是6万余条;等等。
三、编写原则贯彻不够充分
尽管教材在前言与编写指导思想中谈到,为了适应学生特点与学科知识特点,贯彻了科学性、系统性、示范性、实用性、简明性原则,但综观教材,我们发现这一原则贯彻得并不充分。
1.实用性方面:我们知道,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上高中考大学,相对而言,中师生基础普遍较差。况且,山东省统一要求“现代汉语”课程在中师一年级开设。这就要求教材要适应学生的水平,避免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应该尽可能地加以举例说明,以便于理解。例如教材在绪论中谈语言的性质和现代汉语的特点时,就应有一定的举例,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理论概括。考察几种汉语教材,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等都对现代汉语的特点作了简单举例,方便了学生自学,而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好。
2.示范性方面:考虑到是给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编写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材中所采用的观点就应尽量符合一般的认识,未被大家基本认可的观点尽量不提为好。像教材认为简略式词是复合式合成词的一种类型,固定短语是短语的一类结构类型,是非问句中可用语气词“呢”等。这些有争议的观点是否应编入教材值得探讨。
3.科学性方面:首先,有些内容系统性不强、编写顺序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习惯。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在分节讲各级语法单位前先对所有的语法单位及句子成分作了综合性的、概括性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感性认识。张静的教材同样如此安排。而本教材则直接对各级语法单位进行详细介绍,但在谈词类、短语时就用到了“句子成分”“非主谓句”“主语、谓语、中心语”等概念,给一年级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再如本教材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放在“民族共同语、方言的定义”之前谈似乎也不妥。本教材认为“短语按内部结构关系或结构特点可分为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等几类”(168 页),实际上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等几种类型才是最基本的,应该先行列出比较合适。
其次,教材使用的术语应科学。例如“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词的语汇意义……所谓词的语汇意义,不是指词的具体含义,而是从许多具体的词中抽象出来的类别意义。”(见147页)其中“语汇意义”说法合适吗?一般认为广义的词义包括语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两种。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是不同的,许多工具书、专著都有阐述。《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谈到两种意义的区别:词汇意义是个体性的,仅为某个词所专有;语法意义是共同性的,为一整类词所共有。张静先生对语法意义作了分类,有抽象意义、关系意义、功能意义,其中抽象意义又叫类别意义,是从具体的词义、句义中按照语法特点概括而成的一种语法意义。可见教材将“语汇意义”改为“语法意义”或“抽象意义”更好。
再如教材103页采用了“联绵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的说法。关于双声、叠韵,《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都认为:它们是音韵学名词,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像这些工具书举了以下例子:“伶俐”“美满”“方法”为双声,“蓝天”“徘徊”“千年”为叠韵。可见,一般认为,“双声词”既包含联绵词,像“伶俐”,又包含合成词,像“美满”;同样“叠韵词”也包含了联绵词与合成词。所以,双声词、叠韵词不是被联绵词包含。像其他教材就采用了“联绵词可分为双声的、叠韵的、非双声叠韵的三类”这样更科学准确的说法。
另外,教材编写应尽量避免前后矛盾,教材在147页已说明划分词类的标准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副词、拟声词、叹词既然都能充当句子成分,那么应将它们归入实词,教材却在158页将副词、叹词、拟声词归入虚词。教材实际主要采用了意义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前后矛盾。
参考文献:
[1]杨秋泽.现代汉语[M].齐鲁书社,200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陈丽萍,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文法系中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