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军博
  原名张军波,字宸玮。197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冠县。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师从崔丕桓、张志民、杨长槐、卢禹舜、范扬先生。曾先后任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书画》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德泰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画家,杨长槐山水工作室助理导师、教授。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贵州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荆浩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画展并获奖,被全国人大、中国国家画院及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和陈列。出版有《张军博画松》《中国当代艺坛名流张军博中国画作品选》《中国绘画名家精品书系张军博专辑》《承绘文锦张军博中国画集》等多部画册。
  张军博的画,在激情中创造,极富表现力。他作画,属于浑厚—路,但稳健的用笔之中颇有灵动之趣,表现出极深的造诣,显现出横溢的才情。他的画,出手不凡,经得起反复咀嚼。
  考察20世纪花鸟画,可以发现一个瞩目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在花鸟画方面有特殊成就的画家,似乎都对山水画情有独钟。例如陈师曾、王震、陈半丁、高剑父、张大干等人,都是画山水的高手。这—现象,曾被潘天寿和郭味蕖等人所关注并用于他们的艺术创造。从张军博的画上看,他显然早已发现或是暗合了这个脉络。但是,他并没有生硬模仿潘天寿和郭味蕖等前辈画家的路数,而是接踵了他们的变革门径,另起炉灶。或许,他是按20世纪花鸟画自身的逻辑发展变化,合乎历史文脉逻辑地走上了这条令山水技法融合于花鸟画的道路。以他的《戏春》《虬松生古岩》《雪海流香》等作品为例,画中松树及点景石头的勾、皴、擦、点以及渲染,明显是山水画的技法语言在花鸟画中的挪用。不过,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仍然有着花鸟画鲜明的生命气息,但并不是山水画的俘虏。
  把山水画技法语言挪用于花鸟画技法语言,实际上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中即已初见端倪:将花鸟画置于—个中国古人所共同体认的宇宙太虚空间,使花鸟画通过笔墨的表达,反映出自然生命的律动。八大山人之后,凡是有见识的中国画家,无不认为徐渭那样的恣肆放浪、毫无挂碍的画家,乃是天纵之才,并非生硬模仿而可得;而且,人们还—致认为徐渭的作品肯定不如八大山人的耐看。
  事实上,清末民初海上画派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人,风格隶属文人一派画家,十分注重以恣肆的笔墨入画。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画特别讲究金石味道。在一般意义上,这也是当时力挽晚明花鸟画颓唐浅俗趋势的具体措施。那一时期,赵之谦以北碑书体入画,已见将花鸟还原于與天地大道流衍异质同构的“道法自然”的趋势;吴昌硕以石鼓文体之篆籀笔法入画,因此特别钟情于取法山川日月变化更迭的“文化线条”的表现,他喜画线条复杂的紫藤等花卉,其基本原因也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张军博的画有鲜明的花鸟画的本体意识,但他没有局限于明清以降花鸟画家一贯的风尚,而是像八大山人那样,使花鸟画反映出“自然大道”通约同构而和鸣的特征。由此,他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个人绘画风貌。这种风貌,厚重与洒脱兼有,浑朴与淋漓兼颐,是思想观念发展到一定文化层次以后,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产物——张军博的画,绝不是一加—式的、将山水画的局部元素切割下来拼凑于花鸟画的浅薄尝试。
  行文至此,有必要着重说明,张军博的画,还与近代中国画引进西方素描的时间息息相关。在他的作品中,画面物象造型的复杂性与结构的复杂性,无疑都与“素描训练”有关。于是,从张军博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种首先把握了复杂细节而又把握了复杂结构的手法,然后又被另—种更高级的隶属于中国文化语境的以“功力”为特征的高难度的笔墨技巧所升华,且由此而形成了内含古代文入画家技巧,但与古代宫廷画家绘画样式亲密吻合的特征——这是张军博的绘画最值得我们关注、最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样的特殊之处,而使得张军博的花鸟画,具有了开宗立派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张军博作品中复杂的结构,准确的用笔,精到而又豪放的笔触,严谨而又潇洒的造型,一方面显示出他秉承了20世纪中国画在学院教育引导下形成的以“写实”为基本特征的“新传统”,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他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以“正本清源”的方式带着这种“新传统”回归了以“写生赵昌”为标志的两宋院画的传统的努力。所以,我们对张军博未来的发展,是寄予厚望的。
  总之,张军博的花鸟作品,颇似在北宋时期与“写生赵昌”各擅胜场的画家易元吉的绘画风范。易元吉作画,喜表现出山林深处、溪涧怪石岩洞中群猴嬉闹的场景。那些群猴或坐或立,或攀或跃,或亲昵爱抚,或托腮休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词人秦观看了易元吉的画,曾赞美日:“易志笔精湖海吞,画意忘形形更奇。”预示了这一类型的绘画风格,将会对嗣后的绘画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近1 000年以后,张军博的花鸟作品,虽然选材有异,但是带着新时代的“新传统”回归了古代经典风范,并在这样的回归之中,高扬了古代经典的风范。对张军博的花鸟作品,我们当作如是观。
其他文献
李群辉  1984年出生,湖南慈利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书法)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理事。2014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获奖)、“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201 5年策划并参加行道迟迟——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专业师生展:201 6年于安顺市美术馆举办“交相辉印”学书汇报展。学术论文《民国书法批评的反思与重构》入选2017年当代书法批评苏州
期刊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后期,新徽派版画在创作题材与表现语言上有了新面貌,作为新徽派版画艺术家的郑震,在版画创作中融汇多种表现手法,“以诗入画”,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现实生活的美,以真为情,以情写景。  关键词:新徽派版画;郑震;现实生活;诗意  1960年,6件巨幅套色木刻(《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黄山宾馆》《梅山水库》《水库工地》)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由8位艺术家合作而成。它以描绘
期刊
王健  山东诸城人。师从张乃田、黄悖先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方向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曾入选“杏花村”汾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等。曾参与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邓石如与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数十篇论文发表于《书法》《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并被相关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曾参与《水
期刊
杨传连  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六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曾担任六安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教育局局长,巢湖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2013年在寿县举办情系寿州——杨传连书法作品展,2014年出版书法作品集《皖西风韵》。书法作品曾获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书画艺术展“校长风采奖”、安徽省第三届高校书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并曾入选中央数
期刊
张志峰  字之山,号逸庐,别署峰先生等。1979年出生于广东东莞: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陈新华教授。现为岭南画院专职画家、岭南画院国画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东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期刊
内容提要:在数字化日甚一日的当下,传统戏曲的传播与推广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被称为中国百戏之母的昆曲亦难逃其难,如何让传统经典得以承续、再现风华是值得研究的议题。漫画因其独特的夸张性、抽象性、趣味性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但近年本土漫画创作者因一味模仿国外风而陷入严重同质化的发展瓶颈:既缺原创故事内核,又欠本土特色,难以形成中国独有的品牌。本研究将昆曲与漫画联姻,试图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
期刊
内容提要:海派文化作为中国近代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与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会的桥头堡,传统与新潮、中外文化的交融、商业氛围等元素都深深地蕴含在海派文化的基因中。可以说海派文化是中国近代各区域文化中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创造性融合、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代表,而这一切都使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与城市
期刊
黄胜凡  1961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书法课题班、第二届书法精英班成员,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工作室首届花鸟画课题班成员,等等。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作品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笔墨东方——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2015中韩书法年
期刊
李景  江苏南京人,1965年生。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创作基地导师、文化部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创作部主任等。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和省市展览并获奖。如《黄河岸边》获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陇塬新象》获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期刊
很多时候看那些拙劣不堪的画,都冠以所谓“创新”,是为瞎画的借口。理由源自清人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碰巧契合了那些热衷名声、投机取巧之辈的心机。至于石涛当初一时“痴绝”下的误言,以其真实做法皆然相悖不论,以其画论之上下文实乃后人断章取义。然培金明理,既不费言也不妄言,更不热衷于观念的西方进步论。他骨子里从来没有决裂式的叛逆,相反对映着石涛曾经的感叹“下古之画,渐渐薄矣”,至元代则“恐无复佳矣
期刊